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策略研究

2020-09-02 06:22张一娜
成才之路 2020年8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情感教育渗透

张一娜

摘 要: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文章以新课标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新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教材的情感取向,对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渗透;策略;人文素养;教学质量;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G6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8-0104-02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对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发展。新课标语文教材投入使用以来,已过去三年多了,教材优势已在第一轮教学实践和效果中得以体现,并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新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猎极广,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亲友之情到家国情怀、从建筑园林到绘画艺术、从民俗人物到传统美德、从地质生物到太空探索、从政治军事到国计民生……凡所应有,皆有涉猎。纵观新的教材体系,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力求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对人才培养的局限和束缚,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就情感教育而言,新版教材的取向更加明显,突出了情感、态度、理想和价值观教育,着力引导学生从美的文字中感悟到美的情操。笔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和新课标语文教材内容,分析新课标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取向,对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策略进行研究。

一、新课标语文教材的情感取向

1.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在部分青少年中,却存在丢弃民族传统文化、盛行崇洋媚外之风的现象,如“过洋节”“傍洋牌”“起洋名”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

新版部编语文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统编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内容,如七年级下的《黄河颂》、八年级下的《壶口瀑布》《安塞腰鼓》和九年级下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些文章从不同视角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充分抒发了爱国主义情感。

2.讴歌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不仅要有善良的品质,还应该有健全的人格,而要形成健全的人格,就要对传统美德进行继承和发扬。《荷叶母亲》能让人感受到母爱的殷实和伟大,《背影》能让人体会到父爱的质朴和厚重,《邓稼先》能让人感受到邓稼先为国奉献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爱国情怀,《敬业与乐业》体现的是敬业奉献的美德,《论教养》体现的是对健全人格的培养。

3.拓展语文教学维度,培养学生全面素质

新版语文教材将语文教学的维度拓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例如,从时间的维度上,既有杜甫诗中“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李龟年,也有鲁迅《故乡》里的闰土;既能感受到《孙权劝学》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感慨,也能感受到林徽因诗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希望。在空间的维度上,既有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也有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既有郦道元眼中的“三峡”,也有马克·吐温笔下的“勃朗峰”;既有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也有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初中是学生各学科齐头并进的学习阶段,因此,语文教学质量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新课标语文教材全方位、多角度加强了学生对相关学科的认知。其中,既有反映自然科学题材的《蝉》《太空一日》《大自然的语言》,也有体现人文素养的《鱼我所欲也》《敬业与乐业》《论教养》《谈读书》等,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涉猎到天文、物理、生物学等领域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能领会到深刻的哲理,获得一定的人生感悟。《山水画的意境》《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不但愉悦了身心,提高了审美情趣,而且萌发了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向往。

因此,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格局更大,标准更高,内容更加完整和具体化。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取向,加强对情感教育的融入和渗透。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1.在思想上定位,把握语文教学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因此,教师应充分理解语文教学的思想定位,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例如,《岳阳楼记》一文,作者从岳阳楼周边景物着笔,利用大量优美的文字描写“洞庭一湖”之“巴陵胜状”,虽为作记,却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咏物抒情,赞颂品德高尚的人虽身处逆境,却不幽怨悲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遭贬谪却胸怀天下,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百姓。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能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写景——抒怀——育人”这条主线和思想定位,深挖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内涵,让学生在学好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使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做到“写好方块字,说好中国话,做好中国人”。

2.培育学生勇敢、坚强、自信的优秀品质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和情感经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切身体会文章的思想境界。例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把眼睛闭上完成一件事,以体验海伦的艰难,理解她的苦痛;在教学《孤独之旅》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在生活中独立做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让他们体验杜小康成长中的苦难;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感受宋濂志向坚定、学习勤奋刻苦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增强面对苦难的信心和勇气,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勇敢、坚强、自信的优秀品质。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对一个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思维是一个复杂抽象的内在心理过程,而创新思维具有典型的发散性特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新课标语文教材的宽度和广度,合理运用情感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勇于实践。例如,在教学《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一次“我眼中的丽江”的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不同的视角描写和看待事物。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一文时,教师可开展“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鱼和熊掌真的不能兼得吗”等问题的讨论。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阶段学生心理波动较大,是情感教育滲透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抓住教材改革契机,有针对性地将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要以“学生为本”,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充分理解和掌握新课标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牢牢把握和渗透情感教育的主线,灵活运用情感教育策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天波.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模式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2019(29).

[2]李全平.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9(20).

[3]王雅丽.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4]陈欣馨,于忠海.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情感渗透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19).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情感教育渗透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