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燕
首先,不能以现代化的主题取代中国近代时期的革命主题。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与反帝反封的革命主题,邓小平有深刻认识。他多次提到近代中国遭受外国侵略的屈辱,“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受列强侵略奴役,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欺负中国的列强,总共大概是十几个”。正因为外国的欺凌,他才多次肯定近代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重要性,“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内,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是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知耻而后勇,邓小平号召国人把近代中国的不幸当作动力,“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七国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国再加上沙俄和奥地利就是当年组织联军的八个国家。
其次,“革命”与“现代化”话语都是研究者给历史所加的标签,邓小平认为,现代化建设也是一种革命,照此所述,中国近代史观中的“革命史范式”自然也可包括“现代化范式”。邓小平把现代化建设看得与革命同等重要,“中国的革命,吸引前瞻世界各国革命人民,与之共呼吸。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已得到并且必将进一步更广泛地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支持”。美国人吉布尼曾经问邓小平,“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多少年来,对美国来说是关闭的,现在要这样高速度实现现代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挑战,确实像重新开展一场革命似的”,邓小平回答是,“确实是一场新的大革命。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我们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就是因为它是压迫人民的,是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在邓小平眼里,似乎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一切努力可看成革命,“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开展现代化范式研究雖然与响应中央号召有关,但是,其中也渗进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影响。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已形成了现代化理论,台湾六七十年代就已开始了用现代化范式研究中国近代史。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最初提出者把自己的著作命名就为“非共产党宣言”,明显是挑战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的。现在学界的所谓现代化范式实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范式,这种现代化范式以现代化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新意与学术价值,但其不过是“革命史范式”之下的另一种研究视角,并不能取代革命范式。
再次,史观作为个体的一种主观意识,自然因人而异,无须强求,但在国家层面作为肩负指导意义的权威史观却必须与这个国家的性质及目标相吻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的根本。而“社会主义”正是一代代进步的中国人民在近代百余年耻辱中流血牺牲,不断革命取得的。革命不只是暴力,革命是那种不畏强权,为争取民主自由前赴后继的勇气。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中的根本。正确的中国近代史观应该坚持“革命史范式”为主导,兼用“现代化范式”为补充。邓小平理论中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部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认为,“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这样,关系就大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这个斗争将贯穿在实现四化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本世纪内要进行,下个世纪还要继续进行。…但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过激的现代化范式很容易滑向资产阶级自由化,对此,邓小平非常警惕,“中国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一种思潮,叫资产阶级自由化,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会主义。这不行。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与革命理想一致,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
诚如学者所言,用“革命史范式”撰写中国近代史,局限于革命史的视角,可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注意不够。如果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注意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关注社会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反作用,就可以完善“革命史范式”的某些不足。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来年间,革命与现代化只是近化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体两面。革命史观与现代化史观并非水火不容,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历史,或许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2]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