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之“题”: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前提性思考

2020-09-02 07:14桓旭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议题

桓旭

摘    要:议题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对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价值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议题式教学的前提是选好议题,而什么样的“题”才可以作为议题,才是一个好议题,这是议题式教学的实践困惑。为此,我们必须思考和選择那些可以议、值得议的“题”作为开展议题式教学的切入点,以推进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议题;思想政治课;前提性思考

议题式教学,是深化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性探索,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1]。什么是议题?沈雪春老师在《议题式教学简论》一书中提出,“议题的本质是问题,以‘议的方式来解决的问题”[2]。这恰恰构成了议题的特质,议题与问题、话题、课题的本质区别在于“前置限定”的“议”,需要回答的是“问题”,需要交流的是“话题”,需要研究的是“课题”,需要“议”的才是“议题”。这告诉我们,议题之“题”应该有“议”的空间和“议”的价值,即可议和应议。

一、可议之“题”

一个“题”为什么可以议?从所议之“题”的内容来看,有议的空间;从“议题”的主体来看,对所议之“题”有所体会、有所认知,此“题”方可以议。

(一)开放性逻辑维度

议题之“题”,应该是未达“圆满”之“题”,也就是说议题本身应该具有开放性的逻辑结构;那些逻辑结构已经“闭合”的“题”,则缺少“议”的空间。例如在讲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时,我们该如何设置议题呢?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已经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民族团结。如果我们将议题设定为“我国是如何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那么学生只需自己进行资料的查阅,即可“回答”这一“问题”,而这非“议题”。作为已经“闭合”的事实就不可以“议”了吗?我们可以从事实的开放性逻辑进行议题设定,如依然是这个内容,我们可以将议题设定为“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独立思考,可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认知,就可以通过“议”的方式进行交流碰撞,进而形成共识和共鸣。

(二)生活性实践维度

“议”是思维和语言的交流形式,而思维和语言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我们设定的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关,学生才会有“话”可“议”。列宁曾转引黑格尔的话:“凡是没有思维和概念的对象,就是一个表象或者甚至只是一个名称。”[3]只有“熟悉”的话题,学生有生活体验和关注的话题,他们才会有“议”的兴趣、“议”的思考、“议”的语言,而这种“熟悉”就是基于生活性实践维度的心理感知。我们经常可以在研讨课现场看到这样的“情境”:教师以当下热播的影视作品或者综艺节目作为情境来引起议题,但是效果往往十分尴尬,因为这些情境都是基于教师的生活实践而形成的议题,而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紧张的生活,而不是“向往的生活”,生活实践的差异性,使得师生间无“话”可“说”。如果我们为“科技对生活的影响”设定“宾利添越与迈巴赫S600,谁的性价比更高”这样的议题,学生对此并不了解,又如何“议”?而如果设定为“抗击疫情形势下‘互联网+对于我们的学习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类生活性实践基础上生成的议题,由于师生都亲力亲为过,其“议”自然会有热度和深度。

(三)视角性思考维度

“议”是针对“题”的观点的交流与交锋,因此,议题式教学可以是学习主体关于同一个议“题”展开的相同观点的交流,更应该是不同观点的交锋。“信念的形成过程总会掺杂一些难以察觉的人类固有的心理因素”[4],学习者由于立场、观点、方法、知识结构等的差异,会对同一个对象产生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可以是正确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可以是传统的、创新的甚至是无法被理解的,也可以是精确的、模糊的甚至不知所云的,但是这种种观点都不完全相同,才有交流的必要、交锋的可能。例如为弄懂“价格的影响”,可以设定“对于房价,国家、房企和消费者各持有怎样的观点”的议题,从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三个不同主体来看待房价变化,或者“请预测某楼盘房价下跌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已购房者、待购房者不同的心理变化来展开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二、应议之“题”

可议之“题”是从可能性或可行性上分析,能够启示我们去选取那些具有可议的思维空间的议题,但并不是说这些“题”都有“议”的价值,都值得我们去选取。议题式教学是有“设计”的教学模式的选择,我们只有选择那些有必要的、有价值的议题,才能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一)关联教材的“题”

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选择能够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证明“理论”的科学性,寻求“实践”的现实性。因此,其中的议题,必然是基于“理论”,也就是依据教材而选取设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牢牢把握住这个原则,议题选择要关联“教材”。议题与教材的关联,是以教材为中心的关联,可以是教材中学习内容的背景关联,融入背景的教材内容,借助于议题可以变得更为生动和具象,如“‘红船精神对于共产党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启示”;也可以是教材中学习内容的应用场景关联,融入场景的教材内容,借助于议题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学习的价值,坚定理论自信,如“共产党员应该怎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要选择的是那些与教材关联紧密的“题”,这些“题”是我们学习的载体,而那些不能关联教材的议题,只能称为题外“话题”。

(二)明辨是非的“题”

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政治认同”、明辨大是大非的一门关键课程。学生不是在“真空”的环境里成长的,他们会接收到来自学校以外的多元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某些不可预知的冲击。对于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所提出的颠倒黑白的错误“观点”,我们应“旗帜鲜明”地进行驳斥。例如,在当前全球疫情防控的形势下,尽管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了中国贡献,但是却有个别的西方国家的某些政客,为了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恶意宣扬各种病毒阴谋论,攻击我国在疫情防控中所做出的努力,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必须与这种恶意攻击作斗争。“如何回应某些西方政客的‘病毒阴谋论论调”,以此议题为切入,学生可以通过广泛收集资料,从科学视角进行溯源,从国际关系进行分析,从事实成果进行论证,从公民义务进行反驳,从时代主题进行展望。

(三)面向应然的“题”

议题之“题”既然是未达“圆满”之题,也就是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对这类“题”的商议,是立足于实然的基础、面向应然的商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为实践的限制,因为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程度、人的认知能力、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往往没有达到最优的目的和结果,而这种未达最优的“题”,恰恰是留给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2018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这道作文题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议题,即“我们要将怎样的中国留给未来”。2035年,作为青年学生这一代人,正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拼搏的年龄,那时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要如何做好当下,才能创造未来的美好。面向应然的“题”不是一定要得到“现时答案”,而是要通过“议”,让我们对所面对的“题”进行展望,这是基于科学理论、现实基础、奋斗精神、伟大实践的美好畅想。

(四)立足时代的“题”

人是现实性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以“社会”的方式实现了人的现实性,而时代则是人的这种现实性的历时态体现。人是时代的创造者,时代也创造了人,人与时代是“同行者”,相伴而行。思想政治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注人,关注人的时代和时代的人。作为关注时代的课程,我们所关注的是时代的命题,所承担的是时代的使命,所培养的是时代的新人。因此,思想政治课的议题式教学必须选择具有时代性的议题。

立足时代的“题”,是能够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价值的议题,例如“‘红船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是把握时代主题、聚焦时代热点的题;又如“新时代的青年人,要创造怎样的新时代” “中国的抗疫举措对于世界各国的抗疫实践提供了怎样的思路”,是立足时代现实、抓住时代机遇的题。

一个好的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前提,“题”好才能“议”好,师生才能各抒己见、交流碰撞、相互沟通和共识共鸣,从单向性的思考和理解逐渐发展为具有“最大公约数”的共识性认知。因此,议题设置理应成为开展好议题式教学的前提性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2]沈雪春.议题式教學简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7.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2.

[4]布鲁克·诺埃尔·摩尔.批判性思维[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3.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议题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议题设置的知易行难
议题设置的知易行难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PBL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探究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