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美感教育的挖掘与研究

2020-09-02 06:47陈刚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应用策略初中语文

陈刚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上,诗歌是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从文字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三个方面进行充分挖掘,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魅力,并从文字的表面感知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提升诗歌中美感教育的效果。本文将以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美感教育的挖掘与研究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地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美感教育;应用策略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深刻理解诗歌中美感教育的意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推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文化审美能力和文学内涵的发展。所以,教师重视诗歌中美感教育的挖掘,增加学生对美的认知,整体性地提高诗歌美感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一、文字之美

在初中语文诗歌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缺乏对文字反复推敲、咬文嚼字的引导,只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进行理解,无法使学生体会到诗歌中文字的妙处。所以,教师转变自身的诗歌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诗歌字面背后的潜在信息,挖掘诗歌的深意,体会诗歌语言含蓄和空白、弹性和张力的特点。

在部编版教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对诗词内容、创作背景进行自主学习,为挖掘诗歌的深意提供理论基础,再对诗词中个别字词进行反复推敲、琢磨,体会诗词的文字精妙之处。例如,在“万山红遍”的理解中,学生经常以“‘万表现出山之多,‘遍体现出红的范围之广”肤浅地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景物描写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心情,对其进行推敲,结合语境将文字表面的含义进一步提升,如红色代表着革命和希望,万山红遍描绘出革命如星火燎原一般迅速扩大,表现出作者对革命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火热的情怀。又比如,在“万物霜天竞自由”的文字推敲中,教师引导学生拓展自身思维,由小及大,由自然景物的描写延伸到人民和民族,作者以万物来影射中华儿女,用“竞”字体现出人民从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革命中,为了人民的自由、民族的兴旺而战,让学生充分领悟到一种崇高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意象之美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与万事万物的交融,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教师从色彩、动静、虚实等多个角度展开对诗歌意象的分析,体会意象在诗歌中的独特美感,进而准确把握作者借意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在诗歌意象中,色彩传递着作者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一般代表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情感,如上文所提到的“万山红遍”,表现作者心中火热、积极乐观的革命主义。而冷色一般代表阴郁低沉、消极等情绪,如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诗词《天净沙秋思》,教师引导学生将诗歌中所提到意象进行筛选,并按照冷色和暖色进行分类,“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意象具有浓厚的阴郁色彩,意象之间相互叠加,构建出一副凄凉、孤寂的画面,而“小桥、流水、人家”暖色的意象,形成一副温暖人心的家庭画面,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再联系作者浪迹天涯的人生经历,充分体会诗歌中意象所要表达的落寞、寂寥的心情,作者孤寂、思念家乡等复杂情感便跃然纸上,如此便可彰显出诗歌的意象之美。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意象的线条、形状、声音等外在特征进行分析,遵循合理性的规律,帮助学生体会意象的美感,促进学生诗歌审美能力的发展。

三、意境之美

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意境是主要的分析内容,是感知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媒介,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多种意境描绘手法的使用,能充分展现意境的美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意境的赏析中感知诗歌的韵味,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李清照《声声慢》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满地黄花堆积”所描绘的意境进行分析,联系作者爱花的特点,作者任由绚丽的花朵枯萎凋落,如今又有谁为自己摘花呢?情境交融,以黄花来比作自己的人生,表达出作者黯然神伤的情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柳宗元《江雪》进行自主分析,感知其中所描绘的意境,推动学生深刻感知意境之美。同时,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提问的方式拓展学生思维方式,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效率和质量。比如以“真的有一个老翁垂钓于风雪寒江之上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针对性地探究,联系前文中所描绘毫无生机的情境,确定老翁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充分认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所形成的绝妙之意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反复朗读诗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具有节奏的朗读中还原诗歌的情境,借助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诗歌意境之美的感知。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推敲诗歌中的文字,联系诗歌创作的背景,不能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含义,还应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歌中文字的精妙之处,同时将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进行归纳和总结,意象之间相互联系构建具体的画面,并结合诗歌思想情感,还原出生動形象的诗歌意境,感知诗歌的韵味,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打造高效的诗歌美感教育课堂。

参考文献:

[1]倪玉平.试论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8).

[2]吴芳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教育研究[J].科普童话,2018(01).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应用策略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