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宁 王雪超 张丰羽
[摘 要] 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研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生活环境、交通出行、文化生活等人居环境现状。发现黑龙江省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得到改善,然而在垃圾处理模式、生活污水治理、亮化工程、公共厕所分布、室内淋浴安装普及率等方面仍比较落后。因此,根据改善环境与现实需求存在的矛盾,提出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进厕所粪污治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分配资源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3;D42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8-0007-03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为进一步落实此项工作,黑龙江省于2018年8月出台了《黑龙江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如今黑龙江省的《实施方案》已经发布2年多时间,距离《行动方案》提出的2020年时间节点也已进程过半,本文根据调查问卷阐述黑龙江省农村人居环境目前现状,分析存在的具体短板与不足,找出在实施进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以及取得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随机选取黑龙江省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鸡西、双鸭山、鹤岗、呼兰、五常、宾县、讷河、拜泉、密山、青冈、肇东、北安6市9县(区)115个自然行政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村支书(村主任)作了现场调研走访,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生活环境、交通出行、文化生活等方面内容。
上述调查样本共有农村家庭7.8万户,人口24.9万人,其中18岁以下人口4.3万人,占总人口17.3%;18-60岁人口14.6万人,占总人口58.6%;60岁以上人口6.1万人,占总人口24.5%。按人口规模区分:规模较大,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自然村7个,占6.1%;规模较小,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自然村23个,占20.0%;规模居中,人口在1000-5000人之间的自然村85个,占73.9%。
二、黑龙江省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得到改善
(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认可度高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行动方案》和《实施方案》发布施行以后,黑龙江省农村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大家对本村现在的环境状况较为满意。调查结果显示:对本村目前人居生活环境与2017年之前相比比较满意,认为改善较为明显的有102名受访者,占88.7%;认为本村目前人居生活环境与2017年之前相比差不多,改善不明显的有11名受访者,占9.6%;认为本村目前人居生活环境与2017年之前相比有所退步,不如以前的仅有2名受访者,占1.7%。对于改善程度,认为比2017年之前干净整洁,和城里卫生状况差不多的占31.4%;认为情况一般,比以前干净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占68.6%。
(二)出行环境明显提升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农村脱贫致富、保障村民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好、管好、护好农村路,既能解决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出行问题,也是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助推器。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15个自然村道路状况普遍良好,认为出行特别通畅的占51.3%,认为出行比较通畅的占46.1%,仅有2.6%的受访者反映村里路况不好,出行困难。五常市水泉村村主任郭立峰反映:“进村屯路面颠簸难行,下雨更难走了,建议修缮出入各屯口的道路,以方便出行和农业生产生活。”
(三)生活用水充裕,用水安全有保障
随着美丽乡村和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农村用水安全已经得到保障,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被调查的115个自然村生活用水充足,各村用水的主要来源大部分为自来水管线,少数没有吃上自来水的村,居民家中也有深水井。按照主要用水来源看,一是自来水管线,占74.8%;二是村集中打井取地下水,占18.3%;三是村民自己打井,占6.9%,不存在用水困难,靠河水、雨水解决的情况。
对于用水安全问题,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80%的自然村每年都会对水质进行专业检测,14.8%的自然村会对水质进行不定期检测,仅有5.2%的村只有在水质出现问题时才进行检测,或者从没有进行过检测。
(四)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普及率较高,活动形式丰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支撑,文化场所是农村居民的精神家园。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發展工作,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访谈中,双鸭山市七一村村支书表示:“现在多数村屯都建有活动场所,目前农村业余生活已经十分丰富了。”调查显示:受访的115个村中,村民活动广场或村民活动中心的覆盖率达到81.7%,部分活动场所拥有健身器材、象棋桌、篮球架等设施可供村民健身与娱乐,活动广场最小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最大的可达5000平方米,村民在广场或者活动中心主要以跳广场舞(83.5%)、扭秧歌(69.6%)等文艺活动和打篮球(45.2%)等体育活动为主,有的乡镇在农闲时,还组织过广场舞、扭秧歌等比赛活动,村民们参与踊跃,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而利用村民广场或者活动中心打麻将打扑克(7.0%)已经不再是村民的主要业余活动。
被调查的115个自然村,村民在业余时间的主要娱乐活动也比较丰富,选择看书看电视丰富自己文化生活的占67.0%,选择文体活动的占54.8%,选择串亲戚唠家常的占53.9%,选择打扑克打麻将的占47.0%,选择上网冲浪等新媒体娱乐的占32.2%,而跳大神等封建迷信活动在上述调查村已经消失不见。表明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或生活方式正在逐渐占领农村文化娱乐的主战场,引领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的健康走向。
(五)专职保洁人员配备率较高
生活垃圾围村、围路、围河等现象,已成为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开展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的进程中,提供给村民公益性岗位,如保洁员、护林员等职位,有效地对村屯卫生及安全进行了长期的监督及管理。调查结果显示,在115个自然村中,共有85个村配备了专职保洁人员,占73.9%。
三、农村人居环境落后现象依然严峻
(一)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模式亟待优化
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性工作。目前,黑龙江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已初步形成“统一堆放,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并在逐步建立农村垃圾处理站,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效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但也有部分乡村在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作上进展缓慢,仍需加强和改善。调查显示,在垃圾处理模式上,115個自然村中有垃圾处理站的村占13.0%;没有垃圾处理站,用垃圾车运输到其他垃圾站处理的村占56.5%;还有30.4%的村既没有垃圾处理站,也没有垃圾车运输,垃圾处理模式完全没有建立起来,现实情况距离黑龙江省《实施方案》提出的“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目标尚有差距。
(二)生活污水治理任重道远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粪污等治理体系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2019年4月,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编制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对农村生活污水如何界定实施统一标准,对污水治理实行统一规划,但目前该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果并不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6.5%的被调查村每天生活产生的废水运用下水管道统一处理;39.1%的被调查村生活污水会通过地面排水沟处理;还有44.3%的被调查村任由生活污水随意处理。
(三)亮化工程还需加强
在黑龙江省农村出行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还存在着道路维护、绿化、美化、亮化不足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115个自然村中,亮化工程全面普及占22.6%;亮化工程只在村中心或者主要街道普及的占21.7%;亮化工程普及率较低,并且后期维护不及时导致无法使用的占12.2%;普及率低,影响夜晚出行的占43.5%。
(四)公共厕所各地分布不均
调查结果显示,115个自然村中,没有建造公共厕所的自然村65个,占56.5%;另外50个自然村建造了公共厕所,其中有3座以上公共厕所的自然村20个,占被调查样本的17.4%,不同自然村在公厕建设和使用上差距较大。
(五)安装室内淋浴热水器普及率有待提升
在黑龙江省广大农村地区,家庭淋浴热水器普及率较低,是继“厕所革命”后值得花费精力研究推进的一项工作。调查结果显示,115个自然村中,安装家庭淋浴热水器普及率在50%以上的自然村仅占调查样本的6.1%,89.6%的自然村家庭淋浴热水器的安装普及率在30%以下,其中还有3个自然村全体农民家中,没有1户家庭安装淋浴热水器。
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中存在的矛盾
(一)硬件设施改善与资金不足的矛盾
要想在根本上解决农民生活环境问题,需要从硬件入手,一是乡村道路硬化工程仍需推进。双鸭山市靠山村村支书反映,已硬化的道路由于缺少维护,有路面破损现象,同时,该市的红星村、双富村、山河村、开源村、长富村等多位村支书反映,硬化范围也仍需扩大,道路设施的“最后一公里”需进一步解决;二是公共照明设施还需加强;三是供水设施老化问题不容忽视;四是路边沟硬化、围栏标准化、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等都要跟进;五是需要继续建立垃圾处理站,增加垃圾处理设施。
目前黑龙江省自然村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扣除村委会工作人员工资,结余有限,只有少数村屯可以依靠机动地勉强维持日常支出,很多村集体缺少维持日常支出运转的资金来源,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垃圾处理、防火、绿化、管线、道路等各方面都需要支付人工和维护费用。据部分村支书反映,2018年,仅防火、防止秸秆燃烧这项支出就要花费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到目前奖励资金还没有全部到位,所雇佣人员工资拖欠现象突出。
(二)思想认识提升和传统习惯落后的矛盾
在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美丽乡村环境也需要村民自己的维护和保持,这就要求农村居民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思想认识,而目前农村常驻居民老龄化较为严重,由于老年人观念更新慢、思想保守,缺乏环保意识,因而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传统的不良生活习惯不易改变,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等生活陋习依然存在,极大地破坏了美丽乡村建设,增加了村集体环境治理的难度。佳木斯市黑通村村主任表示:“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完善环境管护机制,做到垃圾有人监管、有人清运、有人维护。”
(三)生活需要与环境治理的矛盾
由于目前的环保燃料普及率不高,大部分农村居民生活还按照以前的方式,主要使用柴草,很多家庭堆放着较大的柴草垛,柴草垛堆放在屯内,既影响环境卫生有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要求柴草垛出屯,又会给农村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尤其是年龄较大,活动不方便的居民,但这在满足农村居民生活的同时给乡村环境带来了问题。
(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在农村人居环境完善与改造过程中,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仍然存在。在村屯建设时,往往在资金使用、项目申请上倾向于典型村、先进村,而一般村屯则难以申请到相关的项目和资金。密山市向化村村干部表示,该镇申请的室内厕所改造项目全部集中用于重点建设的村屯使用,而普通村根本没有机会得到相关项目补贴,这也反映出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上存在不合理现象,人为造成了农村人居环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倾向,如果不改变现行方式,这种现象还会继续加大。
五、改善人居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一是统筹布局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按照“就近接管、相邻联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的建设。二是合理制定垃圾清理体系,推进“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对垃圾桶配置、中转站布局、清运车运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都应有相应规划,每个自然村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配齐保洁人员。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采取有效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转变观念移风易俗,不断增强农村居民维护人居环境意识。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对农村道路项目建设的投资力度,妥善解决道路建设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制定合理的道路修整规划,在新建设道路中,预留出各种排污管线,架设太阳能路灯或者LED节能灯,实现“点亮乡村”目标。二是整合资源,设立乡村卫生所、村民活动中心、农家书屋,设置健身器材,定期养护,更新设施,保证基础设施的100%利用。三是加大对村民供水设施的投入和维护,进一步加快自来水管线的入网进程,设置供水中转点,购置净水设施,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对老旧村镇管线集中进行维修,铺设新的自来水管线,保证居民饮水安全。
(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首先,要加强对文化生活建设的认识,将村民文化生活的好坏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中来,构建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引导和鼓励企业、团体、个人以多种形式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保证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投入充足。其次,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乡土文化人才和队伍培养,发掘农村文艺人才,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民群体最基本的文化需求,逐步满足个性化和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最后,在农村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开展具有地方风土人情特色的文艺活动,创新活动项目内容,调动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远离赌博迷信等低级庸俗活动。
(五)推进厕所粪污治理
一是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适合本村的农村室外卫生户厕改造模式,对于修建在户外的水冲式厕所采取“卫生厕所与旱厕相结合+柴草屋”的模式修建,在天气寒冷的时间内,可使用旱厕如厕。二是统一建造标准,制定厕具产品、施工验收、使用维护等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施工,整村推进实施,并由县级组织逐户验收,把好质量关口,确保实用性和使用性。三是同步实施粪污治理,运用抽粪车等设备,每季度上门对水冲式厕所储粪器抽粪,形成农家肥,达到生态循环利用,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投融资机制,将涉农项目和资金由政府统一整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对农村和城市的投入,真正让公共财政投入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引导、支撑和保障作用。逐步建立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模式,引入专业化、市场化运管机制,进行治污设施权属划分,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治污设施运管,保障长效治理效应。
(七)合理分配资源
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过程中,统筹安排,合理运用各种资源,包括在政策扶持、资金分配等方面形成长远规划目标,尽量打破不平衡不合理的分配格局,缩小黑龙江省各个自然村之间的发展差距。
注:本文以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6市9县(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题问卷调查为基础,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以来,黑龙江省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得到不断改善,但在人居环境整治进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对照“十有十化六无”目标,有些落后环节还需完善提升,有些突出矛盾还需化解。
[参考文献]
[1]王春娟,郑慧超.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多元主体的行为及动力机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63-66.
[2]卢俊河,卢地生.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难题——以安徽省太和县为例[J].社会治理,2019(12):78-84.
[3]陈亚男.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3):262+276.
[責任编辑:史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