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及发展战略相适性

2020-09-01 18:18刘兵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13期
关键词:阶段性区域合作策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滁州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階段实施的发展战略强化和外化了这些特征,形成了滁州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积极寻找与新阶段相协调的发展道路,以注重空间拓展,激发区域协作的外生动力为契机,提振区域内要素推进型的经济增长,是滁州走出加快融入长三角的载体,参与区域合作是走高质量发展的安徽标杆,制定发展策略的新坐标。

关键词:滁州发展;阶段性;策略;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

2096-3157(2020)13-0086-02

从改革开放初的“大包干”壮举到新时代的“大江北”引擎,滁州发展有鲜明的阶段特征。江北新区增添了滁州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动力,是滁州融入长三角的载体,滁州必须制定和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策略。

一、改革开放以来滁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发展策略

1以小岗村改革为标志的“大包干”发展阶段

“大包干”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大幕,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1978年小岗全队粮食总产3万多斤,1988年增长到了50万斤。作为“安徽粮仓”,1981年滁州粮食总产量突破200万吨,2018年达4599万吨,总量占全省115%。1978年,滁州地区生产总值66亿元,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8017亿元,比1978年增长613倍,年均增长109%。实践证明,农业“大包干”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对农民赋权,解放了蕴藏在农民中的巨大潜能。

“大包干”阶段,滁州区域发展政策的重心在“三农”,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发展策略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缺乏前瞻性认识。农民获得自主经营权,开始探索增加收益的新路径,但农民的市场主体意识没有形成。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启了向外地转移之路,本地城市化发展之路缓慢,农副产品大大增加,但市场和市场体系建设缓慢。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但没能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到1988年,小岗村没有一户是“万元户”,没有一家有实力的企业,一朝越过温饱线,十年没进富裕门。

2以扬子集团崛起为标志的“大扬子”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滁州工业发展水平低于农业。1978年,滁州市农业总产值比工业总产值高1100多万元,1980年,滁州市农业总产值仍比当年工业总产值高220万元。扬子电器以滁州机床厂为龙头,联合19家企业组成企业联合体,开发生产“扬子”牌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当年扭亏为盈。生产电冰箱是扬子最成功的跨越,1990年,冰箱产值达51亿元,利税3400万元,占当时滁县地区国民生产总值1/10,1991年,市场占有率一度名列全国冰箱行业第二位。1995年,扬子冰箱总厂销售额达13亿元,是全国100家重点企业之一。从1986年~1995年年底,扬子冰箱总厂累计实现利税8亿多元。滁州经济随着扬子电器的崛起而崛起,1990年~1993年,滁州市GDP连续4年居全省第二位。1994~1999年连续6年居全省第三位。

“大扬子”阶段滁州工业发展倚重扬子,滁州最早的开发区也曾改名为扬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策略以推进扬子产品设计与构建营销网络为主。由于工业经济过于依赖扬子一花独放没有充分释放出企业家精神和全民创业的能量,没有重视市场的作用,没有解决好企业发展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滁州也没有抓住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没有形成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个私经济星火燎原的势头。扬子改制和转型发展中走向衰落后,滁州工业随之滑坡。

3以组团建设为标志的“大滁城”建设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区面积17平方公里,到1998年末,市区面积19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8万人。2008年,滁州市的城镇化水平仅有394%,低于同期全国和全省的水平457%和405%。2008年开始,滁州启动以滁城为中心,全椒县城、来安县城、乌衣镇为副中心的大滁城建设,拉开了城区面积,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末,滁州市中心城区面积约8979平方公里,人口593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34%,与全省、全国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

“大滁城”建设发展壮大了滁州主城,加快了老城区改造步伐,带动了周边来安、全椒两县的同步发展。通过组团发展的模式逐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共建共享一体化建设的中小城市群。提高了滁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首位度。但“大滁城”建设中存在滁州城市建设较为粗放,城市管理水平跟不上建设的节奏,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不够,城镇化标准和品质不高,通过BT、BOT等方式引资建设,滁州市政府的杠杆率快速提高等问题。

二、“大江北”开启滁州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模仿先进制度

滁州模仿、吸收和改进江北新区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后发优势,既可以避免“试错”成本,也可以借鉴江北新区制度变迁的经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2培育新增长动力

滁州企业追随江北新区领先者的创新活动,降低了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同时借助于从江北新区聘请熟练工人来企业传授经验等方式迅速提高自身的生产技能,从而使生产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下降的速度有可能快于率先创新,回避了新产品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厚植生态底色

滁州与江北新区山同根、水同源,同处于长江经济带,共饮滁河水。按照中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滁州在滁河全域实行“河长制”,确保被列入国家和省考核的7个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推动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发展。

三、“大江北”阶段滁州实施的发展战略及区域合作战略

1长江经济带战略下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策略

随着滁州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也逐步积累。長江经济带战略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强调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必要性,滁州市发展战略也必须随之调整。

(1)构建绿色产业体系。重构滁州产业格局、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形成生态环保的经济增长方式。滁州推出支持政策在全市参照工业40标准实现智能制造升级。目前滁州已有2000余台机器人、安徽康佳等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康佳电子液晶电视机等国家级绿色工业设计产品。

(2)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形成跨部门监管、跨区域协同的综合治理体系和应急联动机制,构建全面系统、协同一致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设立“台账”动态管理,把住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开发的底线边界。

(3)修复滁河等重点河流生态环境。实施持续改善滁河水质的专项行动计划,形成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的共治体系,拓展滁河生态功能和环境承载力。当前重点是强化控制流域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制定污染物控制计划进度表,快速削减水环境污染物,对工业、生活废水排放口进行断面和点位的实时监测。落实四级河长制,全面承担“管治保”一体化责任。

2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苏滁产业园及省际毗邻区建设

(1)苏滁产业园是长三角园区一体化发展的典范。①先进规划引领。坚持高点高位科学编制规划,按照“产城一体、集约节约、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目标定位,编制了园区概念性规划等30多项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保障园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操作性、可持续性。②产城一体发展。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目标建设,既是工业园区,也是新兴城区。作为滁州未来现代化产业新城区,不仅承担经济新兴增长极核的功能,也担负着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形象的功能。既承接与分担滁州老城区的部分功能,促进城市的空间结构调整,完成增长模式的转变,也要加强与滁州主要功能区之间的联系,统筹与周边园区的发展。③新合作模式。与政府主导型或者市场主导型传统园区模式不同,苏滁产业园由滁州市政府与中新公司合作建设。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滁州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双方共同出资组建中新苏滁(滁州)开发有限公司,作为苏滁现代产业园的开发主体,其中:中新集团股比56%、滁州城投股比44%。公司作为园区的开发主体,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开发”的模式,对园区进行城市综合开发,主要负责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等工作。苏滁产业园管委会则负责园区的日常运营工作。滁州市政府和中新公司约定各自在开发建设中的任务,按比例获取收益。

(2)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的皖苏省际毗邻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滁州必须迅速主动与南京市共同谋划制定1+1+N规划方案体系。①破难题。找到解决要素难题的办法。如人才问题,可以走市场用人才,常设机构请省里给予少量编制的路子。土地指标问题,可以通过村庄整治、腾笼换鸟等手段置换出常规项目用地指标,重大项目请省政府给与指标支持。②选模式。可以参照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管理运营模式,也可以探索推行其他模式,如深汕模式,将示范区整体交给南京市运营,滁宁两市按照双方合作协议,提供土地、编制以及必要的行政服务等。飞地模式,将示范区作为“飞地”,与南京达成协议,对从南京招入的资金和项目在税收分配、政绩考核等一系列指标上科学的进行分配,提高南京市的积极性。还有苏滁模式,滁马与南京按照“管委会+市场”的模式运作示范区。③定比例。皖苏双方合作必须要算账,投入、效益等都要按约定比例算清楚。可以共同合资成立一体化合作开发有限公司投入资金(出资比例双方约定,也可引入第三方),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日常运行服务等事务。建议引进专业人员负责平台公司运营,各相关方以派驻独立董事、财务总监等形式参与公司日常运营管理,逐步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管理运行机制。

3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下的大工业基地建设

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滁州市下辖的凤阳县、定远县和明光市必须紧抓战略机遇加快西部大工业基地建设。

(1)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编制。争取在安徽省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编制中有西部大工业基地的位置,争取更多“西部大工业基地元素”纳入省实施方案。在与各省协调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进程中要突出滁州的“西部大工业基地”特色。把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作为市“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开展课题研究,启动编制相关规划。

(2)用生态经济新理念引领产业融合发展。严把入口关,严格设定招商引资条件,坚决防止园区和开发区成为新的污染源。在西部大工业基地建立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考核制度。强化资源管理。三县(市)政府要紧紧管控盐矿、石英岩矿、凹凸棒粘土矿等资源矿权,引进一批优质龙头项目,加速产业集聚。

(3)加强淮河生态环境保护。把修复淮河生态环境摆在第一位,对西部大工业基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三县(市)齐抓共管。严格落实生态红线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削减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共同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琦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

[2]滁州市人民政府.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R]

[3]滁州市统计局.滁州统计年鉴(2015~2018年)[R]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滁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大江北时代的滁州发展策略及区域战略合作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课题立项号:A2019015

作者简介:

刘兵,中共滁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阶段性区域合作策略
长三角区域生态利益平衡及其法治保障
初中历史学科阶段性复习课形式的探讨
对区域合作的思考(一)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人生投资的阶段性
化学阶段性创新测试题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化学阶段性创新训练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