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认知学派是基于认知主义的管理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管理学派,这种管理学派与传统战略管理理论之间互相探索,并且形成一定的争鸣。在这样的一种理论背景下,管理者如何运用好认知学派与传统战略管理理论互相碰撞和交集的成果,是组织管理者综合能力的体现。组织管理者是否具备长远战略眼光与理论高度,是否深入剖析组织在实践和人才积累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都将影响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
关键词:认知学派;战略管理理论;组织行为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
2096-3157(2020)13-0081-03
传统的管理理论在发展之后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这些理论从新的视角观察了管理当中的各种行为,侧重于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和探讨。泰罗开创了科学管理理论,这一管理理论,对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流水线作业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在电气革命之后这种汽车工业革命的发展更多依赖于传统组织行为学的分析方式,并且基于员工心理进行了人性的假设,也促进了战略管理的发展,对企业制定中长期战略而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是随着20世纪认知学派学者的发展,认知学派学者对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的否定以及进一步的扬弃,提出了更多的新观点,这些新观点,也从深层次剖析了组织人性假设的不均衡性,对传统战略管理理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剖析认知学派相关管理理论与传统战略管理理论之间的对立以及统一,包括认知学派在进一步发展的管理理论以及管理科学之后,所形成的新管理格局,这些都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看待组织管理的发展,并且为当代组织管理提供更具备决策参考价值的相关理论。这也是认知学派与传统战略管理理论互相争鸣与探索的重要过程。
一、传统战略管理理论对管理的影响
泰罗开创了科学管理理论之后,在后市的管理学家的发展之下,对传统管理实践进行总结,并且反思现实,其中最具备代表性的是德鲁克的管理理论。德鲁克反思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形成了一些传统战略管理的思维,这种战略管理的思维更依赖于现实企业成长的具体情况,以数据分析的方式对企业的战略发展提出了决定性的观点。亨利·法约尔提出了管理学思维之后,对于现实管理问题以及以人为本的组织行为学管理体系的关注,成为了传统战略管理理论思想的重要核心,而这种核心也为新一代企业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财富。传统的战略管理学说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个层面影响。
首先,传统的战略管理学说是依托人性的假设理论,也就是对经纪人以及社会人的综合界定,在这一过程中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都对当代的战略管理起到了重要影响,其更侧重于分析员工人性中复杂的部分,并且基于这种复杂的人性提出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等,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防止企业员工流失,激励员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一系列的研究所产生的相关管理理论,对当代企业管理和战略发展的影响,就是在企业建设相关战略架构中,往往把人才放在首位,这也是基于传统战略管理思维而做出的战略管理决策。
其次,科学管理思想在战略管理思维中的渗透。在传统的战略管理思维中,更加注重时间与动作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基于理性的思维观察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状况,个别的劳动在理性层面上的效率提升,将视之为对企业价值的创造。自欧洲产生工业革命之后,管理层与劳动群体之间形成的这种效率拉动作用,其实也是传统战略管理思维希望达到的一个重要层面,也就是管理层通过各种条件的给予保障劳动群体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及发展需求,从而激励劳动者创造价值,这实际上是一种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达成的共识,是基于理性效率的考量。
最后,对企业战略注意力的重视。企业战略注意力其实就是传统战略管理思维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结果,其体现为企业的战略管理者,对于产生价值事物投入更多注意力,这包含了以人为本的思维以及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心理与行为分析。企业员工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及希望获取更多货币报酬或个人晋升发展途径,企业的战略管理者正是应该注意这一人力资源的重要价值,并且激励更多员工为企业的价值投入更多的生产力,这种生产价值与生产力之间的互相拉动也正是传统战略管理学的聚焦点。
从上述三个层面可以看出,传统的管理学说与政治学派的管理学说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为传统战略管理思维更多为基于企业人员管理实践的一种综合考量。传统战略管理思维对组织产生的管理,其本质是体现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激发人力资源应有的价值,这种价值的重塑与再造是企业在战略高度做出决策过程中考虑的首要因素,也是传统战略思维中宝贵的理论遗产。
二、认知学派对于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的挑战
认知学派也称之为认知主义,其是基于学习理论发展角度上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思维,与行为主义学派是相对的。在认知学派的观点中,认为组织内的学习者通过其认知的过程,把各种相关的生产资料进行储存,且把这些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组织形成特定的知识结构,认知学派的观点,基本上是从格式塔心理学派发展而来。在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支持下,認知学派更侧重认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个体,基本上是透过感觉了解到新的理论知识,这更多是体现为人脑的主观组织作用,并且认为在学习能力高低的衡量角度上,个体在学习新知识之所以出现差异,其更多是个体对于新知识的顿悟能力,而并不是通过反复的实践,或者是通过试错的方式来获得新的知识。这也意味着对于传统行为学派的否定。
传统战略管理学说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基本上是基于实践的角度提出其管理的模式,也就是允许员工在一定范围内犯错,只要这个员工能够创造出价值,那么管理必然会提供一定的空间,让这一员工累积起个人的能力,这就有一种等待的过程。
但是认知学派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对于个体的筛选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个体学习能力差异是天生的,并非通过具体实践就能扭转,一些个体在顿悟新知识过程中所需要耗费个别劳动时间较长,对组织长远战略发展并无大的帮助,因此在筛选员工这一阶段,基本上要对员工学习能力进行全面考察,保障组织所吸纳人力资源能够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从这一角度上看,认知学派的观点,其基本上从以下方面挑战了传统战略管理思想。
第一方面,认知学派对人性假设的不稳定性进行揭示与分析。在认知学派的观点中,组织对于人的管理不能够仅仅建立在人的本性探讨上,或者是对人的动机进行分析,这种人性的假设与分析虽然一开始是基于管理的实践得出,但是人性的认知和假设其实莫衷一是,至今经济人与社会人等多种不同的人性假设依然互相之间存在差异。承接古典经济学的思维模式,泰罗的科学管理则渗透着人性对于经济的渴求,而在马斯洛的观点中,则是认为人类的需求有复杂性,对前人的观点进行批判。这些传统的战略管理思维理论基础,都没有对人性的问题做出根本回答,而认知学派则侧重于讨论人的学习能力,这就避免了人性出现的不同阶段特征,对组织战略管理的影响,其更加理性和客观的剖析了员工行为的产生机制以及组织需要何种人力资源的问题。
第二方面,认知学派对于传统战略理论学说中,时间与动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否定。认知学派的角度更侧重于人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与时间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其更体现为人是否具备潜能,这种潜能体现为其是否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能够更快地把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中。传统战略管理学说,对于人的激励机制不一定都能够为组织产生更大的价值,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对于无法创造出更多新产品或新服务的人力资源,无法进行先期筛选。但是在认知学派的角度上,其更侧重于对人学习能力的筛选与训练,特别是对于人有价值的学习能力进行的区分,认知学派对组织的管理而言,是更直面于人力资源这一核心竞争资源。
由此可见,认知学派的理论,其实基于学习者能力提出来的新观点更有助于组织剖析个体的潜能,尤其是以学习能力作为界定,帮助组织的管理者理性看待个体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以及对其未来可能创造出的价值进行评估。这种评估基于理性,也更侧重于对个体差异的分析,比单纯的人性剖析的传统战略管理理论,更符合当代发展的需求,能够对个体差异分析之后形成更具备竞争力的战略思维。
三、在认知学派背景下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基于学科结构分析的认知学派管理学说,其更侧重于是否能够形成知识的结构,而并不是对现成正确答案的分析,这对于个体劳动者而言是对其学习能力与学习过程的重视,这就不是在乎其是否得到既定学习的结果。因此在认知学派背景下的战略管理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对组织中个体学习过程的强调。在认知学派的观点中,个体劳动者应当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因此企业培训的作用应该是让个体劳动者能够独立探究,并且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构建,不是对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反复操作,而是能够基于现实提出一些新的观点,这更侧重于创造力的形成。因此在认知学派的角度上看,认识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现成的产品,这也是布鲁纳等认知学派学者所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观点。
二是对直觉思维的强调。在认知学派的管理思维中,其更强调学生运用直觉思维投入到工作中,在直觉思维的影响下,其对于现有知识的分析是不同的,其并不能够规定一些既定的步骤,而要求个体劳动者采取更便捷的方式解决现有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的培训应该是侧重于个体劳动者的探究活动,并且帮助个体劳动者形成更为丰富的想象。即不能够过分束缚个体劳动者的创造力,需要让个体劳动者不断尝试,在尝试中不断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
三是在认知学派的观点中,以内在动机取代人性需求。认知学派的战略管理思维不同于传统的战略管理思维,其更强调与个体劳动者的学习内部动机,或者是把外部的一些动机转变为内部的动机,也就是个体劳动者应该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从而为组织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正是个体劳动者是否能够不断的驱动自己探索出新的道路,而且在利益层面上也能够逐渐的形成自己不断提升才能的欲求,提升其个别劳动生产效率。
四、认知学派与传统战略管理理论争鸣后的展望
尽管传统战略理论已经发展了100多年,但是战略管理理论其实也未曾建立起更加规范性的理论体系,在整体的脉络中,传统战略管理理论及本质上也不断偏移与发展,这种偏移更侧重于理性与人性之间的徘徊,有些理论则借鉴于心理学,或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寻找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方法。这些方面都意味着认知学派对于传统管理理论的冲击,特别是基于战略思维的传统管理理论产生的理论变化,都应该更侧重于认知角度,也就是侧重于个体劳动者的思维能力等角度进行分析,并且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提出解决现实管理与战略发展问题的方法。一种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其本质上也受到其他理论的沖击与影响,这本身也是认知学派理论对于已经存在的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的补充,在质疑与指责的过程里对原有理论进一步借鉴、发展。
在现实应用的过程中,基于认知学派冲击之下的传统战略管理理论,对其原有理论体系进行异化,这种异化其实是理论与实践互相转化的综合效应。在这一基础上,要深入的分析科学管理思维,特别是基于认知学派角度上对劳资双方的矛盾与合作深入分析。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理想化的观察
劳资双方的合作,但从本质上看,要实现劳资双方的共赢,需要漫长的生产力革命以及心理革命的过程,实践表明大多数的生产单位为了追求当下的效益,会更进一步吸纳对其有帮助的个体劳动者,但对这些个体劳动者是否能够发挥长远效益的分析上,则缺乏认知学派的理论工具进行辅助。因此在未来的理论发展中,要更侧重于个体劳动者学习力的评价,适应时代的需求,提出更具备竞争力的人才评估体系,帮助组织搭建起更高屋建瓴的管理理论,在理论内涵的深度拓展上发挥认知学派以及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的相对优势,促进组织管理的高效化。这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管理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认知学派与传统战略管理理论互相争鸣之后,所出现的最后结果。
五、结语
在认知学派与传统战略管理理论互相影响背景之下,组织管理者不能仅仅吸纳对现有效益有帮助的管理理论,而是应该基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组织内部的优势资源与挑战,全面运用人力资源的评估体系,对企业内最具备竞争力的核心内核进行重新思考,帮助组织界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才是真正符合组织发展效益的战略思维。在未来,各种不同的竞争将对组织未来发展的环境产生深刻影响,而不变的是组织的管理者必须拥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与思维,充分考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坚持以人力资源为主要核心,重视个体劳动者的学习能力,从个体竞争力的角度上不断积累起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杜刚,王一璇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域下人才创造力问题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
[2]郭骁组织公民行为、二元管控系统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概念模型[J].唐山学院学报,2019,(02)
作者简介:
卢卫斌,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