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清
摘 要:教育部開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是养正学生三观,渗透和谐理念、提升学生道德意识等等,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也是如此,因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学科重视程度不足、侧重于理论教学等等原因让学科教学陷入了困境,亟待改善。基于此,本文以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尝试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教学困境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具备了规则意识,理解水平有所提升,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但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联系紧密的阶段,三年级的学生还保留着一二年级学生的痕迹:课上不好好听讲,容易走神;喜欢胡思乱想,且不契合实际;不能用理论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学过就忘等等,给学科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笔者不得不研读大量专业书籍,尝试摸清学生的成长规律,创新教法,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终有所获,具体如下所示:
一、重视听,养成学生良好听课习惯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场所。课堂时间有限,教与学效率要提升不仅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素养,提升教学水平,还要学生养成听课的好习惯,注意听讲,愿意听讲,从听课中得到进步。但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自觉意识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需要教师发挥引导、监督职责,养成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如,在学习《我家的好邻居》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在认真地讲课,却没有得到孩子们的积极回应,这是因为学生注意力短暂,精力容易分散,此时大家就被手中的纸笔、窗外的鸟鸣声所吸引,抑或是东张西望、昏昏欲睡、窃窃私语等,总而言之没有好好听讲。为此,笔者暂停了讲课行为,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听不到教师的讲课声后,大家立即回过神来,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低下了头。当然,除了发自肺腑的劝说外,笔者还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采用有效的手段提醒学生好好听讲:用眼神、语言制止学生的“走神”行为;用游戏、音乐、视频保持学生课堂注意力;或者通过评价、提问手段增强学生听课效果;还会树立典范,鼓励、表扬好好听讲的学生,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虽然一开始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督促学生好好听讲,但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一定能形成自觉意识,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二、学会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思考能力是孩子们应该具备的素养,且能思考才能证明学生形成了自我意识,有了探索事物的好奇心,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很多时间,孩子们的思考缺乏逻辑性、语言表达能力也欠缺,提出的问题会让教师不知所云,很多时候会选择忽视,从而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愿意倾听同学们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采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学习《我是独特的》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并没有直接讲课,而是组织了一场师生座谈会,会议的主题就是“我是不同的”,即让孩子们打开思维,展开思考寻找自己的不同之处,如学习成绩好、会写书法、会弹钢琴等等,只要有与他人不同之处都可以说出来,由此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了问题:不同点是自己的特长吗?是不是身体独特之处?如长得高或者矮、胖或瘦,抑或是自己的性格,开朗、乐观、热心肠等。同学的提问得到了笔者的积极回应且获得了笔者的表扬,因为他能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因为有了座谈会,有了大家的思考,本课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引导做,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
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实践活动的验证作用,旨在将理论落实到实处,形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如,在学习《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内容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则,让学生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笔者先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播放视频,视频的内容就是一些不遵守规则的不良现象,包括大声喧哗、闯红灯、插队、乱扔垃圾等等,因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此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学生的热议,引出了遵守规则这一话题,顺利地进入了文本教学中。等到师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很多孩子们急忙翻阅下一课内容,想要学习新的知识。但笔者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组织了实践活动,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于是在笔者的带领下,大家一起走出教室,来到学校、来到街道、来到火车站等地点,用实际行为维护社会规则,阻止了大家各种不良行为表现。
综上,笔者自担任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以来陆续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三年级学生身上的缺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上述几点教学建议,以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为教师同仁们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06).
[2]邹德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浅谈[J].才智,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