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然而,受到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在习作的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着较多问题:阅读量不够,语言积累薄弱,词语贫乏,缺少文采;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好说大话、空话、套话,滥堆词藻,语言表达粗俗、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因为较多地接触电脑和手机,不恰当地使用网络语言等。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从儿童的视角理解学生的想法,学会欣赏那难能可贵的童真,引导每位学生写真话、述真情、达真意,还要努力激发学生在习作中自由地进行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同时运用到习作中。因此,小学阶段健康的语言应该是文从字顺,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并能保持着儿童语言的天性和个性。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笔者做了如下几点探索。
一、活用修辞“亮”语言
修辞,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根据表达需要,灵活、恰当地运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可以大大增强习作的表达效果和审美情趣。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好词、好句,关注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精妙比喻可入诗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事物间相似之处,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刘禹锡的《望洞庭》里有一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句的意思是远远望去,只见洞庭湖中,洞庭山在月色下一片翠绿,多像白色银盘中放着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突出表现了月色下洞庭湖的美,形象、生动、富有层次感。在日常的习作中,学生虽然也有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意识,但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比喻句的仿写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
教师出示例句“爱心是风,驱散密布的愁云;爱心是雨,滋润着久旱的田野;爱心是伞,为人们撑起一片天空”,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教师首先让学生把这个句子多读几遍,初步感受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再让学生说一说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么表达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效果,教会学生品味语言,学会简单的赏析,最后引导学生仿照例句进行创作。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友谊是灯塔,能照亮人生前进的方向;亲情是港湾,为远行的游子遮风挡雨。”有的学生写道:“热情是温暖的太阳,能点燃友谊的篝火;热情是香醇的美酒,能酿造出甜蜜的生活;热情是吹响的号角,能鼓起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统编本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一文时,在通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写一写三黑和土地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这样写道:“三黑和土地,就像鱼儿和水,就像鸟儿和森林,就像蜜蜂和花朵,就像牙齿和嘴唇。”是的,文采是一只淘气的小鸟,当你苦苦寻觅时,殊不知它就悄悄地栖落在你肩头,只是由于你的左顾右盼而忽视了它的存在。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仿写练习,在不知不觉之中,学生的语言就变得更加灵动起来。
2.具象拟人更抒情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给事物赋予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统编本二年级下册中,有一首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中“鸣”字是神来之笔,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得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内心喜悦的情感。因此,学生在习作中如果能适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就可以使习作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拟人句专项训练,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首先,训练的内容要有坡度,可以先从单个句子练习。如将“小鸟在枝头叫”改成拟人句,学生很容易就改为“小鸟在枝头唱歌”,把“叫”字改成“唱歌”,就赋予了鸟儿人的动作和情感,这个句子立刻就变得生动、形象起来,“鸟叫”的画面感也更加令人身临其境了。再如将“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改为“蝴蝶在花丛中跳舞”,学生就可以从动词的改变中,很容易地掌握运用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再从单个句子的练习到一段话的练习,如将“春风吹过,小草摆动起来,小溪在流淌着,天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改成“风儿不知道说了什么,乐得草儿们前仰后合,小溪向前奔跑着,还唱起了欢乐的歌儿,天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也被它们逗乐了”。经过这样系统的训练,学生对于拟人句的理解在不断加深,对于拟人句的运用也由生疏到自如,最后到可以自觉地使用到习作中。有位学生假期旅游后,在习作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悬崖上的松树,风来摇过,雪来压过,霜也欺过;彩虹抚过,明月亲过,飞霞吻过,你依然宠辱不惊,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习作的语言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一扫之前习作语言贫乏、苍白无力的障碍,也从中收获到了快乐、自信和智慧,并且不断地进步着。他们就像得到了一支神奇的魔法笔,随时都可以点石成金,习作课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
3.夸张表达亦如画
夸张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聯想,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如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李白的《夜宿山寺》中有一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意思是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那么高,站在楼顶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诗人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山寺高耸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想让学生学会运用夸张这一修辞手法,教师可以先让他们进行大量的积累,试着通过量变达到质变的效果。如诵读李白运用夸张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夸张手法极富感染力的作用,并且找到这些句子的特点。然后,通过一组句子的仿写或改写,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在教师要求“夸小”的时候,学生这样写道:“那个巴掌大的地方根本没有办法插进一只脚。”“那房子连蚂蚁都进不去。”“大家都在做试卷,班里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在要求“夸大”时,学生这样写道:“桂花开,香飘百里。”“大象的腿,是根擎天柱。”“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就这样,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习作语言也越来越富有个性和生命力。
当然,修辞手法还有很多,但无论使用哪一种,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在学生习作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根据文章的表达情感和主题的需要来灵活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
二、推敲字词“亮”语言
1.斟酌字词
推敲字词就是对词语进行比较、选择、锤炼,以达到简洁、形象鲜明、富于情趣的效果。如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字是“吹绿”的意思,不仅描绘出了江畔美丽的春色,还表现了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其次,这个“绿”字还表达了诗人最微妙、最含蓄的欣喜之情,用得绝妙,可以说是斟酌用词的典范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在赏析关键词语准确使用时,教师要舍得给时间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久而久之,学生对于用词也就会越来越讲究。此外,在习作讲评课上,教师还要着力于对词语使用的准确性进行点评,多选读些优秀习作在全班范读,多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一篇习作中有这么一段话:“我的爸爸妈妈总是很忙。这不,在别人家一起尽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他俩又匆匆忙忙地出门赶去单位加班了,就将我一个人扔在家里。”这里的“扔”字用得非常准确,既写出了爸妈因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事实,也写出了小作者对于父母的无奈和不满的情绪,读来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2.巧用句式
长句和短句进行灵活搭配,语言就会富有变化,从而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还可以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统编本六年级上册《桥》的第1自然段写道:“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如此简短的句式在这儿更能体现出雨之大和来势之凶猛,展现出山洪暴发、洪水肆虐那一刻的危急情境。简短的句子,定格般的表达效果,把当时的场景深深地刻画在读者的心中,也表现出了老汉舍己为人、恪尽职守的崇高精神。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学生习作中,最常见的是长句子,像这么短的句子是比较少见到的。因此,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短句练习,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这样仿写:“天气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见乌云来了,太阳跑了。藏了。”通过“跑了”“藏了”这么短的句子,既写出了天气瞬息万变,又写出了太阳害怕乌云的心理活动,这样极富个性的语言极具表现力。还有的学生写道:“放学的时候,狂风刮起来了。像哭。像号。”这个仿写的句子从形式上看很像原句,运用了短句,写出了放学时候狂风怒号,发出了令人恐惧的声音。虽然学生仿写的句子还略显稚嫩,但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短句子丰富的表达内涵,他们也有了写短句子的意识,在日后的习作中就会自觉地去运用,之前苍白无力的语言表达情况就会得到改变,学生也就更能有意识地提高自己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借鉴佳句“亮”语言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引用名言佳句,特别是运用贴近自己表达主题的名句,使其点缀在文章之中,从而增强习作的文采,提升文章的理性之美。另一方面,经常诵读、积累这些句子,还可以从中汲取精神食粮,纯净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完善学生。统编本六年级上册中《花之歌》一文是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作品,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赞美花儿是奉献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包含着深邃的哲理。教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一位学生习作的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感谢小草教会我坚强,感谢翠竹教会我谦虚,感谢落花教会我奉献。”在讲评时,我让大家好好想一想,这儿怎样改可以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于是,有学生修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感谢小草教会我坚强;‘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感谢翠竹教会我谦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感谢落花教会我奉献。”坚强、谦虚、奉献都是人所拥有的美好的品质,学生在借鉴了名言佳句的同时,不僅丰富了习作语言表达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在这次习作评讲课之后,学生受到了点拨和启发,在写勤奋的主题时,就能想到引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名句;要赞美刻苦的人物的品质时,就知道用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来表现;要颂扬高洁的人物的品质时,就用上“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形容。
当然,要想使学生习作的语言更有文采,不能只停留在方式、方法的操作层面,归根结底还是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练笔、多感悟,这样,学生才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注:本文系2019年度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微型课题“小学习作语言‘第三状态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泗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