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2020-08-31 14:58丁伍红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9期
关键词:老汉小伙子冲突

丁伍红

进入高年级之后,统编本教材中具有文学性的课文大幅增加,其中小说就是一个重头戏。统编本六年级上册设计了一个小说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的形象”,这就与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核心要素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小说的阅读方法。笔者结合该单元中《桥》这篇微型小说的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尝试。

一、梳理情节,感知小说的一波三折

1.厘清冲突,展现感性魅力

微型小说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所有细节和场面一一呈现出来,为了凸显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波折,作者常常会在情节设计的过程中增加人物之间的冲突,从而增强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波折性,这样更易于展现人物的形象特点。

如《桥》一文的教学,在整体感知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可捕捉作者有意设计的冲突:其一,遭遇灾难时的混乱与老汉的镇定之间的冲突;其二,要求党员退后与有人反对之间的冲突;其三,老汉制止年轻小伙子时的冲突;其四,老汉与小伙子在“谁最后走”时的冲突。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扮作矛盾的双方进行课文朗读,用有声的方式将人物的矛盾冲突真正凸显出来,将小说的情境融入到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既厘清了文本故事的情节,又在情节逻辑下关注了人物之间的冲突,提升了学生解构小说的能力。

2.对比补叙,洞察设计精妙

微型小说在有限的篇幅中,常常会在情节设计的精妙上下功夫,让整个小说的整体情节呈现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

如《桥》一文中,作者在一开始并没有点出老汉与年轻小伙子之间的关系,而是在最后作为补叙的内容给出,利用老妇人来祭奠的方式揭示出年轻小伙子原来是老汉的亲儿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为什么不在前面直接交代出来?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如果一开始就将老汉与年轻小伙子之间的关系交代清楚,读者就会顺其自然地进行了解,而放在最后展示,读者则会被老汉的做法所震撼,从而提升了作者精妙表达的艺术性,真正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服务。

这样的情节设计,作者为了表达的效果,故意将相关的信息安排在课文的最后,从而形成了意犹未尽的冲击震撼力,让学生真正洞察了情节设计上的精妙。

二、观照环境,体悟小说的多维表达

1.渲染氛围中反衬人物形象

对于叙事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很多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描写环境的意识,但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在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因此,学生对于小说中环境描写价值的理解就会剑走偏锋。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文本的语境之中,感受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可以先紧扣课文开篇的环境描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从“像泼。像倒”的句式中感受到大雨的猛烈以及山洪形成之后的危害。随后引导学生将这样的环境置放在小说的情节之中,比如老汉盯着混乱的人群、老汉揪出自己的儿子……都不是在一般情况下,而是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有了这样的环境作为支点,很多学生能够快速而深入地感受到老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环境描写不应该单列呈现,应与其他内容紧密联系。教师可以人为地将环境描写与其他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小说中环境描写对于展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真正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熨帖发展中推动情节发展

在充分关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对描写环境的语句进行多视角、多方位的探究与联系,从整体上关注文本内容,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作者联系的内容,更好地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在联系对比中发现,《桥》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并不是集中呈现的。比如:“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环境描写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在联系、对比的阅读中,学生意识到环境描写究竟该写什么、该在什么时候写,并不是作者随意而为的,而是根据情节发展的过程以及人物表现联系起来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学生对于环境描写的认知,让学生真正懂得:环境描写不仅可以渲染氛围、刻画人物形象,还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敏锐地认识到这篇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语句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真正凸显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氛围,从而将环境与情节的发展、与人物的言行细节联系起来,深化了学生的认知,习得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聚焦人物,把握小说的内在细节

1.现场再现,设计多维刻画渠道

小说创作最基本的任务是展现人物的特点。而刻画与展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主要在于两点,其中之一便是对人物言行细节的直接描写。这一内容占据着整个描写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人物展现出来的鲜明动作、语言和神态等细节进行深入体悟。

如在老漢揪出年轻小伙子时就进行了这样的描写:“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很显然,这一段简洁的文字背后蕴藏着的是老汉对共产党员的严格要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语句中一连串的动作“冲”“揪”“吼”进行想象,感受人物动作的迅疾、内心的坚定,并对这些动词背后的潜台词进行再度开掘:从“冲”中可以感受到老汉动作的迅猛,确保每一个群众能够快速逃生;从“揪”中感受到老汉动作的力量之大,也展现出老汉想让群众全部逃离危险的一种决心;从“吼”字感受到人物语言中流露出来对这种行为的痛恨……如此紧扣人物的细节进行体悟,让原本在语言文字中的人物形象逐渐浮出水面,让学生内在的意识形成更加深刻、更加立体的感知效果,从而在实践阅读、实践提炼、实践感知的过程中,习得小说阅读的基本策略。

2.前后联系,把握人物个性特征

无论是情节的设计,还是环境的渲染,小说的创作都只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即刻画一个最鲜明、最真实、最立体、最典型的人物形象。因此,在本单元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认知:小说中的“情节和环境”都是为凸显人物形象而服务的。因此,对人物细节的感知不应该始终局限在某一种层面上,而需要在统整的联系阅读中深化对人物个性特征的把握。

如在老汉揪出小伙子之后,小伙子用一个“瞪”字表达了愤怒与不满,而老汉将小伙子推出去之后,想对小伙子“喊”。这两个动作在开始阅读时,很多学生容易忽视,因为在普通的两个人之间,这些细节的描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当了解到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之后,教师就可以重新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情节之中,阅读到完全不同的内涵:小伙子的“瞪”更多的是一种不解,从反面衬托老汉形象的高大;老汉想对面临危险的儿子“喊”,更多的是一种解释和嘱托,在党性原则下使得人性更加丰满。

利用联系的视角来反复阅读,是小说阅读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需要在文本载体上巧妙使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提升服务。

小说阅读不能脱离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核心要素。统编本教材中所设计的语文要素就是厘清这三者之间形成的共性联系,教师要以此为基本要领,在实践运用的层面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阅读小说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雅周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老汉小伙子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刘老汉的烦恼-收蜂(连载二)
老汉粘蝉
冲突管理
刘老汉的烦恼
灯泡先生
反击
聪明的小伙子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