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
【摘 要】课程思政要求不同专业课的教师在各自教学领域,挖掘专业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内化于教学建设之中,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以课程思政的视角来开展通识性戏剧教育,可以在教学、赏析、实践、创作等各个环节,挖掘思政切入点,融入思政元素,更好地发挥戏剧教育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戏剧教育;通识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3-0049-02
教育部于2017年12月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将上海近年探索和提出的“课程思政”推向全国,对新时期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和要求。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使不同知识门类的专业课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新抓手,要求不同专业课教师在各自专业教学领域,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找准思政教育切入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中,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通识性戏剧教育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校八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之一。通识性戏剧教育区别于专业戏剧教育,其面向各个专业的大学生,以普及戏剧常识、体验戏剧审美、传播戏剧文化、赏析戏剧经典、开展基础戏剧训练和校园戏剧创作为主要内容。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戏剧教育的巨大价值,使得此类课程对于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一、应用于戏剧史论教学
了解中外戏剧的发展历史是通识性戏剧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戏剧艺术具有教化民众、启迪思想的功能,所以,对戏剧史的讲述,无法回避对政治史、文化史、文明史的梳理。在戏剧史论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讲明戏剧艺术发展的过程,更要从中挖掘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观。譬如,世界戏剧史中古希腊戏剧与民主制度、公民政治的关系,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对中世纪蒙昧的冲决、现实主义戏剧对社会现实的广泛关注和对腐朽阶级与制度的批判等;中国戏剧史中易卜生主义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左翼戏剧对中国革命的推动作用,以及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活动的战斗作用等,这些素材都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脉络,明晰中国革命历史源流,重温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
二、应用于戏剧美学熏陶
戏剧是综合性艺术,学生在戏剧教育课程中,充分感受不同艺术创作元素的魅力,培养艺术感悟力、创造力,通过对美的鉴赏和观照,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需要注意的是,今天的主流戏剧形态,尤其是“话剧”艺术的美学观念和文化背景,主要来自西方传统;而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与文化经典反而较少为学生所知。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大对传统戏剧艺术的介绍;另一方面,在阐释戏剧美学问题时,应站在比较文化学的角度向学生介绍戏剧的形式和美学流变。譬如,在介绍戏剧关于假定性的概念时,可以以中国戏曲中大量的假定性案例作为参照,阐述东西方戏剧美学的异同;在讲述现代戏剧发展时,可以介绍梅兰芳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访问美国和苏联,促进东西方戏剧观念交融等知识。
总之,虽然今天的主流戏剧是以西方演剧形态为主导,但当代戏剧美学确实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语境下产生的,在教学中要始终坚定民族文化的中心地位,重视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以增强民族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三、应用于戏剧经典赏析
教学中,通过研读欣赏经典剧本,欣赏经典演出(或視频),可以提升学生对戏剧艺术的感性认识。要选择既能体现戏剧艺术质量的经典名篇、名家名作,又要能在作品赏析中启发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树立人生理想,回归传统文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曹禺的《雷雨》《北京人》所反映的旧社会封建家庭的悲剧、老舍的《茶馆》对旧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深刻展现、林兆华的《赵氏孤儿》对传统故事的创新改编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田沁鑫的《北京法源寺》以全新舞台观念刻画戊戌变法中的爱国志士等,这些都是值得向学生推荐和作为案例的佳作。
四、应用于戏剧实践训练
通识性戏剧教育中,加入表演训练、剧场实践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充分、完整、深入地体验戏剧艺术的特点。在教师精心安排的戏剧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体验和分析角色,理解角色所有行为的合理性,养成“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习惯,培养共情意识,重新认知自我,重新理解和审视人际关系与社会现象。在排演过程中,以剧组为单位,确定编剧、导演、演员、剧务、宣传等岗位,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为了呈现精彩的表演,学生必须认真训练,反复排演,锻炼和提升个人表达与沟通的能力,进而改善仪容体态,改变行为习惯。可以说,有引导、有目标的戏剧实践,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格养成。
五、应用于戏剧作品创作
开展校园戏剧创作,是对学生在学习、赏析、实践之上,更进一步的要求。教学中,教师设置议题,给定方向,启发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时政,思考从青年成长到人文历史的各种话题,并以戏剧的方式呈现,往往具有良好的效果。
举例而言。笔者在音乐剧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赏析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之后,要求他们以本剧为参照,以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为素材,寻找可以制作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剧的元素,许多学生以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为背景进行戏剧策划,令笔者赞叹。又如,笔者要求学生以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为题材,调研采访,搜集素材,创作反映疫情期间真人、真事、真情的各类戏剧小品片段,整合演出,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和热情参与。
所以,在教学中开展创作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扎根社会,关注校史校情、国情时政,启发思考讨论,然后以戏剧的形式重温、再现,可以实现突出的育人效果。
与此同时,在戏剧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也有需要解决的难点。
一是注意不要将戏剧课上成政治课,不要将课程思政理解为思政课程,尤其要避免刻意和武断的说教,这会削弱课程思政的效果。而应该以更加艺术的方式,以正向、健康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教学各个环节,选择教学材料,引导教学方向,完成教学实践,达到育人效果。
二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思政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保证教学的专业性不打折扣的前提下,寻找合适的思政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思政素养。在教学当中,可以通过与思政教师集体备课的方式,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专业思政教学规律及要求的内容与主题,并结合这些寻求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开展通识性戏剧教育,可以在教学、赏析、实践、创作等环节,挖掘思政切入点,融入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为高校艺术教育筑牢思想基础,指明前进方向,为大学的美育之体赋予德育之魂,可以更好地发挥戏剧教育,乃至整体公共艺术教育的强大影响和教化作用,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事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宝珍.戏剧教育与通识教育[J].戏剧文学,2013(8).
[2]孙惠柱.高等戏剧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J].戏剧艺术,2004(1).
[3]赵鸣歧.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5).
[4]谱写立德铸魂的奋进篇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综述[N].人民日报,2019-03-18.
[5]曹继军,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高校全员参与共绘育人“同心圆”[N].光明日报,2018-01-03.
[6]杨戈.论戏剧艺术教育的功能[J].当代戏剧,2006(3).
[7]杜建清.试论高校戏剧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亚太教育,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