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课后习题,讲好文本故事

2020-08-31 14:46刘保祥
江西教育C 2020年8期
关键词:曹冲称象小蝌蚪编者

刘保祥

爱听故事、讲故事,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纵观统编版小学教材,编者将学生“讲述故事”的训练作为语文要素的一根主线,贯穿于低中高三个学段,对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方向和要求。不管是什么要求和标准,都在每篇课文的习题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揭示。这种课后习题资源对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激活讲故事的趣味性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靠色彩、动作和声音来思考的。”教师要善于站在儿童的视角,将课后习题的内容以直观形象的图片加以呈现,以此唤醒学生讲故事的动力,降低学生讲故事的难度。

以统编版《小蝌蚪找妈妈》课后习题为例,第一次提出了“讲故事”的要求,并对讲故事进行了设置: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把下面的图片连接起来,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事实上,这篇课文人物形象较多,篇幅也长,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障碍。笔者充分利用课后习题中罗列出来的图片,为学生提炼故事发展的脉络,让讲故事的线索更加清晰而明朗。引导学生先从课文入手,找准文本内容与图片之间的关联,梳理出小蝌蚪变成青蛙所经历的过程,再依照这样的关联,很多学生都能将故事的梗概讲得又快又好。但讲故事不能停留在概括式的简要讲述层面上,要引领学生对图片中的细节进行观察,尤其关注前后两幅图片中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哪些细微的变化?既训练了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又巧妙地推动了学生的表述能力。

图片是文字的外显,更是文字内在气韵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利用课后习题指导学生讲述故事时,教师要充分把握习题中的插图资源,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从而为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奠定基础。

二、彰显讲故事的过程

著名的“故事图式”理论指出,故事性强的文本主要展现的就是故事中的人物面临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文本所揭示的主题是读者对人物言行和表现做出的回应。

以统编版教材中《曹冲称象》一文为例,课后习题中编者将曹冲称象的过程打乱呈现,要求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排序。为此,笔者设置了这样的转化问题:目标是称大象的体重,但为什么最后变成了称石头的重量呢?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让他们迅速重新回到故事中,曹冲称象的所有步骤则一目了然地呈现而出,先将大象赶上船,才能为后面装多少石头明确标准,然后在船身上做好记号。更关键的是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对曹冲为什么这样做了然于胸。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以及每一步的用意和目的,他们才能真正读懂这个故事,并讲好这个故事,最终达成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点拨和引导之下,学生对称象过程中曹冲每一步设计都有更加理性和清晰的认识,使得称象的逻辑更加清晰。

三、强化讲故事的立体美

低年级学生尚处于直观性思维层面,对鲜活、可感 、直观的形象天然敏感。因此,教师可以从文本故事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制作适合的思维导图,搭建多样化的复述支架,将其作用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区,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比如统编版教材中《蜘蛛开店》一文,是一篇篇幅较长、富于变化的反复性文本,编者在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根据编制的示意图来讲述故事。示意图将三个变化的、反复的故事情节凸显出来,成了学生练习讲述故事的导航。为此,笔者组织学生深入文本,丰富原本的示意图,为学生讲述故事巧妙地搭建支架,比如蜘蛛为什么要想到开一间口罩编织店?店的招牌是怎么写出来的?来的客人都有什么特点?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的认知在原本示意图的基础上有了更为丰富的理解,在复述过程中有了更为完整而独特的细节资源,使得讲述的故事有了“血肉”。

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是编者依托语文要素、紧扣文本特点精心设置出来的练习题型,与课文一起构成了有机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厘清课后习题与课文之间的关联,准确解读课后习题所承载的训练价值,为落实单元训练的“讲故事”开辟适宜的路径。

(作者單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中梁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曹冲称象小蝌蚪编者
曹冲称象
我学“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和等量变换
曹冲称象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小蝌蚪
小蝌蚪
编者语
编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