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切入点,促进文本解读

2020-08-31 14:46刘莉
江西教育C 2020年8期
关键词:感叹号标点符号切入点

刘莉

小学语文阅读课能促进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但由于学生理解与体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个性化教学方式,积极探寻阅读教学切入点,以此激活文本的灵性,最终形成真正个性化的语文课堂。

一、品读文本词句,感悟文本内涵

传统阅读教学的重心往往集中在分析文章内容层面,很少关注对文章词句的品读。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些深刻的语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等闲视之,必须重视,需带领学生在品读、诵读过程中展开探究,从文章中重要词句入手,逐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品读关键词句不仅能有效实现文本解读,还能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例如《桂花雨》一文,作者借助桂花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母亲以及家乡的怀念之情,针对文中母亲说的这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笔者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比如“为什么母亲认为这里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呢?”“这句话写的只是桂花吗?”……以此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些问题对文本有着极强的穿透力,研究清楚这些问题就等于掌握了文本内涵,因此笔者积极展开探究过程,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的母亲之所以认为此处的桂花不如家乡的桂花,原因就在于母亲思念家乡,所以才会认为家乡的桂花更好。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更加有把握,理解也更加深入。

二、准确运用标点,掌握文本内容

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同的标点符号,巧妙运用标点符号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不但能将原文进行升华,还能使整句话的含义更加丰富,产生意犹未尽的阅读效果。因此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这样做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正确掌握使用标点符号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桥》一文时,笔者针对文中老汉喊出的这句:“……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从文中3个感叹号的使用启发学生探究,此处为何使用三个感叹号?具体有什么作用?当时的情形如何?老汉当时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有学生认为感叹号表示的一种强烈的语气,原文中老汉先大喊“桥窄”目的是为了引起村民们的注意,在洪水即将席卷村庄之际,人们的内心十分恐慌,很容易出现踩踏事故,所以他才会喊出“桥窄”這个词,同时加重了语气,希望能引起人们重视。还有学生认为这三处感叹号是强化语气,既能让人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还能渲染一种紧急的气氛……通过原文中三个感叹号的应用,在笔者引导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

三、立足文章要点,突破重点难点

每一篇课文都存在众多要点,教师必须对此加以甄别筛选,比如兴趣点、聚合点以及疑难点都可以看作是理解文本的关键要点,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教师在讲解文本重难点时,需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尽快掌握文章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笔者带领学生展开质疑探究活动,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深入文本,找出不懂的地方。比如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巴金爷爷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的确是鸟的天堂呢?笔者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生认为前一句“鸟的天堂”指的是大榕树,也就是鸟生活的地方;后一句“鸟的天堂”指的是有利于鸟类自由生存的环境。接着笔者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大榕树能够成为鸟的天堂呢?针对此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经过讨论,学生认为大榕树生长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四周环境清幽,枝繁叶茂,非常适合鸟类作为栖息地。还因为当地的农民具备保护意识,保护了鸟的安全。而在都市环境中,对鸟类来说,很难找到一个真正安稳的栖息地,有这样一个地方实属不易,因此鸟儿也就真正“住”了下来。

文本解读的方式很多,其核心在于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本文论述了文本解读中切入点的选择问题,可以从文章词句入手,可以从文本标点符号入手,还可以从文本要点入手。只有这样,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能力才能真正获得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感叹号标点符号切入点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感叹号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完美!】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找点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