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隔代抚养社会问题研究

2020-08-31 06:16杨彩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老人子女

内容摘要:隔代抚养是新时代出现的一种非常热门的社会现象,老人在一个新生家庭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发现关于造成隔代抚养的原因可以从社会保障、时代变化、家庭因素以及老人的认知方式和客观条件5个要素来考虑。进一步分析发现,老人的认知方式是根本原因,社会保障和时代变化是推动力,家庭因素是重要条件,老人的客观条件是基础。

关键词:隔代抚养 老人 子女 带孩子

1.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亲情的社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双职工家庭越来越普遍,隔代抚养已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已有研究显示,我国由祖辈隔代抚养的儿童约60%,被放在祖辈家中抚养的儿童约30%。很多父母生完孩子后,把孩子交给老人,自己却退居“育儿二线”,有人认为老人帮助子女带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人说老人不应该用亲情来道德绑架老人,隔代抚养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实问题。

2.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2.1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一种质的研究,主要通过已有的经验资料建立新理论。研究者从实际观察出发,对原始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形成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理论建设的方法,通过不断分析概括资料的方法,以建构科学理论的质性研究,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发掘反映社会现象的新理论。为了使获取的资料更全面,更有说服力,本文采取方便取样和目的取样的方式,选取帮子女带孩子的老年人32名作为访谈对象。

访谈采用一对一的形式,以面对面或网络视频的方式为主。访谈以轻松的话题导入,并在受访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录音,并遵守保密性原则。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围绕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访谈后,及时将所有录音转为文本资料,并进行回忆、核查。完成的访谈资料包括32位老人,每次访谈用时约15-25分钟。结束访谈后,通过NVivo10.0将32个录音转为近40万文字,然后依据扎根理论对文本进行分析和编码,编码包括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理论编码。

2.2有效性和可信度的检验

本研究的原始资料来源于作者对被试的深度访谈,并严格按照扎根理论的编码原则和方法进行编码,并进行三角验证,保证其合理性和正确性。另外,同另一位研究者对相同的访谈资料同时进行编码并对结果进行一致性对比,其编码一致性系数为0.742,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本研究的信度较高。

3.编码分析

扎根理论的关键之处就是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和分析。本研究采用美国学者凯西·卡麦兹(Charmaz)的编码步骤,即初始编码、聚焦编码、理论编码,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炼出老人对隔代抚养的看法。

3.1初始编码(Initial coding)

初始编码阶段,研究者要对用来编码的数据保持开放,尽量使用与原始数据相契合的、简短的、生动的、可分析的代码。研究者依照编码原理和操作指南,最终形成36个初始代码。包括子女经济条件有限、工作压力大、失业问题、不放心保姆、感恩老人的帮助、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增进祖孙感情、婆媳关系、养老问题、离异子女、二胎压力、血缘关系、亲情绑架、天伦之樂、老人离不开孩子、年轻人自己的承担、老人应有自己的生活、法律没规定、溺爱、教育观念陈旧、家乡话、规则建立、距离、家庭环境、退休、身体状况、性格、老人有经验、年轻人缺少责任意识、年轻人没耐心、晚婚、女性独立、双职工和教育方式。

3.2聚焦编码(Focused coding)

聚焦编码意味着使用最重要的和/或出现最频繁的初始代码,用大量的数据来筛选代码。聚焦编码是在初始编码的基础上对概念、范畴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类。在初始代码的基础上,分析初始代码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关联起来,形成范畴关系。在此阶段的研究中共得出11个聚焦代码,包括社会压力、家庭工人质量、感情关系、家庭关系、传统束缚、老人的自我追求、老人的教育方式、老人的自身条件、年轻人缺乏责任意识、追求独立和新的教育观念。

理论编码是在“聚焦编码过程中选择了代码之后所进行的复杂水平上的编码”,理论编码是对聚焦编码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理论提升的过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整合性。通过对11个聚焦代码的分析,并对原始数据反复验证、比较,得出以下5个理论编码,包括社会保障、社会变化、家庭因素、老人的认知方式和客观条件。通过以下5个范畴基本可以统领现实情况下隔代抚养所需要考虑的因素。

4.结果

根据上述分析和编码,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时代变化、家庭因素以及老人的认知方式和客观条件5个方面来分析影响隔代抚养的因素(如图4-1)。

(1)社会保障:21世纪,社会快速发展,年轻人受到越来越重的经济压力和职业压力,背负着沉重的房贷、车贷等以及就业越来越难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妈妈选择自己的事业,以致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而请保姆或者专业的家庭工人,一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对家庭工人心存疑惑。这种失业的风险和服务行业的质量都侧面反应了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所以寻求老人的帮助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2)社会变化:当今社会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教育观念推陈出新,多数老人的教育观念落后,不符合新时代教育的要求,这会影响到年轻父母是否寻求老人帮忙带孩子;其次,“少儿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孩子成为全家人的焦点,受到全家的关注,这无形中为隔代抚养带来了严重的压力;此外,当代女性追求独立,对待带孩子这个“职业”缺少耐心,甘愿在职场上打拼,也不愿意束缚于家中,所以老人带孩子成为最佳选择。

(3)家庭关系: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的概念在中国具有崇高的地位,而老人是否帮子女带孩子也上升为家庭是否和谐的重要因素。老人带孩子首先会考虑家庭关系,家庭和睦,多数老人会选择为子女付出一切,以维持家庭关系。或者当子女因婚姻状况导致孙辈无人照顾时,多数老人也会挺身而出。然而,也有年轻人认为带孩子就是老人的事,若老人不帮忙带孩子则不会为其养老,这明显是一种对老人的“道德绑架”和“威胁”。但是,若家庭关系出现破裂,多数老人会选择避而远之,不愿意帮忙带孩子。

(4)老人的主观认知:有很多老人认为带孩子是传统的、普遍的或者祖辈留下来的,可见当今社会大多数人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也体现出中国是一个重视血缘亲情的社会,老人在家庭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老人认为带孩子是享受天伦之乐,但也有老人认为子女的责任应该由子女来承担,不能完全依靠老人来带孩子,老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追求,而且法律也没有明文规定老人必须帮子女带孩子。

(5)老人的客观条件:虽然老人带孩子成为非常热门的现象,但大多数老人带孩子需要考虑身体、性格、情绪、是否退休、教育观念、居住距离和家庭环境等等客观条件,比如老人的家庭是否存在吸烟、酗酒、吸毒或赌博的情况等。

5.讨论

从研究结论来看,对于多数老人而言,是愿意帮助子女带孩子的,老人帮子女带孩子既出于子女的现实需要也是长辈对子女、孙辈的情感体现。当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包括不同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或老人的客观条件等,老人是否需要带孩子需要每个家庭在做出选择前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果老人掌握了或是愿意去学习科学的教养理念和方法,不仅会为子女减去许多后顾之忧,也会给孩子带来更多正面的影响。所以,隔代抚养的过程中老人也應该应该多加注意生活照料中所蕴含着的教育内容,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去理解与学习新的育儿观念和知识,并主动与子女探讨隔代抚养的方式方法,坚持学到老活到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家庭伦理、血缘亲情的国家,长辈对子女无私的付出是一种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老人的付出是一种理所当然,更不能以爱的名义绑架老人,对老人进行“勒索”。中国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善待和抚慰老人是我们做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若一味索取老人的付出,其结果将会是如何?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我们今天对待老人的方式,将来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

[2]叶敬忠.作为治理术的中国农村教育[J].开放时代,2017年

[3]裴丽媛.祖父母教养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D].心理学报,2005年

[4]傅达林.老人带孩子并非天经地义[J].健康时报,2014年

(作者介绍:杨彩红,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老人子女
Tomb-sweeping Day
离婚案件中两个子女抚养权的问题研究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哪些子女是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四十一岁的“老人”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社区老人终身体育的促进研究
故乡,长不大的“老人”
“失独”老人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
政府经济行为弥补道德缺位
被“老人”统治的日本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