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长峰
这是一个全球化、互联网、人工智能大发展的时代。
自从市首批智慧校园创建成功以来,一直想把这一工作深入开展下去,没有想到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灾难,倒逼式地把老师推进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前沿,居家教育的男女主播短短几天时间就迅速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乔布斯之问”:计算机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出于对未来教育的了解和学习的需要,《教育大未来》和《教育的未来》两本书出现在了案头,像两束光照亮了通向未来教育的路。
《教育大未来》的作者托尼 ·瓦格納做过中学校长,在哈佛大学读完博士后留校教书,还负责教师培训和教育咨询,长期与商界领袖保持着密切联系,是一位经历和阅历都非常丰富的教育专家。他从职场需求出发,用大量的一手访谈资料,重点阐述了美国中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的“7关键力”: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和开创精神、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和想象力。《教育的未来》的作者约瑟夫·E.奥恩曾任美国东北大学的校长、美国教育委员会的主席。作为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领导者,他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演化出发,层层深入、结构清晰地阐述了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读写能力(科技素养、数据素养、人文素养)和认知能力(系统思维、批判思维、创业精神、文化敏捷性)结合,想用教育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和发现能力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毋庸讳言,美国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是系统的、前位的、有价值的,我们的教育也深受其影响。这两本论著的书名仅一字之差,出版的时间也相距不远,都主张从时代发展和职业需求出发,发挥教育的引擎作用,创造更多的社会的价值。但也恰恰是出版相距不远的短短几年里,智能机器人 AlphaGO击败了围棋高手李世石,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由此看来,基于人工智能思考的《教育的未来》比基于全球化、互联网思考的《教育大未来》更像教育的“大未来”。
未来已来。奥恩预计,未来的 10年内,美国将有1/3~1/2的金融从业者被人工智能取代;未来 20年内,美国将有一半以上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如果这些预计可信的话,今天的学生毕业时就将面临无业可就的困境。怎么办?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教育必须变革,瓦格纳的“7个关键力”、奥恩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指明了方向,可以帮助我们打开通向未来教育的三重门。
一重门:慈爱的情感浸染
针对美国教育者“最大的压力来自如何激励学生学习既定的功课,背诵那些需要记住才能通过考试的内容”的困惑,以及温饱问题解决,家长和宗教权威减弱,生活压力和传统习惯带来的学习动力不足现状。瓦格纳接受全景公司利合伙人特凯伊和麦肯锡咨询公司的高级顾问荣格的建议:“如果围绕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来教他们,孩子们的创造力会让你惊叹”;“兴趣、欲望和热爱,才是年轻人不断在学校和职场中寻找和回应的力量”提出了他的教育培养方案:用浓厚的兴趣、欲望和热爱,促成学生“主动进取和开创精神、好奇心和想象力”能力的形成。
在奥恩的教育新模式中,新读写能力中的人文素养和认知能力中的文化敏捷性是最重要的。他认为人文素养“建立在传统的博雅教育之上的任性,包括艺术的元素,尤其是设计,是数字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充分尊重、包容不同情境、不同身份、不同信仰的人,才能够学习、合作、充分利用自身创造力的潜能”,“最成功的专业人士将是那些能轻松跨越不同文化边界的人”。
教育根植于爱。孔子的爱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雅斯贝尔斯的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对教育的浓烈兴趣、欲望和热爱;都有对教育的主动进取和开创精神以及好奇心和想象力;都有对教育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张力,就会引领和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就会多进行一些合作型、探究型的学习,就会温暖、浸染学生的身心,打开学生想学、要学的情感之门。
二重门:扎实的学习基础
有效的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关键,曾被认为是人从奴隶通向自由的道路。瓦格纳研究了美国21世纪联合会的大量调查数据,发现美国职场“正在丧失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交流能力”,“每天迅速而持续变化的海量信息让一些人局促不安”,分析原因发现“美国教师为了应对标准化测试,常常只要求记忆背诵考试的内容,只教一些最简单的模式化写作套路,很少大批量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训练”为此,他强调未来教育应加强有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评估和分析信息能力的培养。
奥恩在书中也认为“读写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中过着充实生活的基础,读写能力缺乏则是滑向无力感的下行通道”,但“在数字环境中,人类需要更复杂的读写能力——科技素养、数据素养和人文素养,它们可以帮助人类充分利用数字世界” 。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结合,一直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髓,现行的课程标准也要求“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实际上,我们不少教师的阅读和写作状况叫人担忧,一方面他们很少通读教材,钻研教材,教学热衷于拷贝、粘贴,上课教授 PPT,不教学生阅读;另一方面不愿写、写不好大有人在,教学生写和学生共同写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新的时代,新的环境,我们必须改变。如果我们每一老师都能高度重视读写能力和新读写能力,都能以身示范、身教言传,与学生一起下水阅读、写作,提升学生的科学、数据和人文素养,就会给学生打下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打开他们能学、会学的基础之门。
未来中的地位。除积极倡导培养学生多分析现象背后的“为什么”之外,他还强调在越来越“平”的世界里,既要培养学生“在跨界学习、团队合作和生活网络之中形成新的说服——影响型的领导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系统、整体地思考问题,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思维视角和思考方式”。之所以如此,因为他接受了威尔斯联合会的合伙人库马蒂关于“灵活性与适应力”的观点:“如果要在新经济以及新环境中如鱼得水地生活下去,年轻人必须明白,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并没有唯一答案。如果有,它的正确性也只能持续一秒,恐惧会让你不能理性地思考”。
奥恩在“未来的学习模式”一章中论述的四种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创业精神”“文化敏捷性”与瓦格纳的 3大关键力:“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适应力”有很大的相似性,“创业精神”和“灵活性和适应力”,“文化敏捷性”和“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等,尽管表述不同,内涵和外延相差不大。把四种认知能力归于“创造性思维”之下,并把“系统性思维”单列,应该是奥恩出于考虑应对人工智能时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领学生把流行歌曲唱成“地理知识版”;有英语老师为了消除学生学习的惰性与疲惫,给每一个学生写了一封别样的“家书”;有历史老师为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带领学生开展“我也来给教科书找个茬”活动,等等,这些创意无限的举措暗合了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深得学生、家长喜欢,收到社会广泛赞誉。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日复一日的教材研究和学情分析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操作简单、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逐渐把学生培养成“能提出好问题,具有批判性思考能力,会解决问题,能进行团队合作或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引导别人”的人,打开学生善学、优学的方法之门。
《教育大未来》和《教育的未来》给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发展大势,提供了应对之策,只要我们“通其变,改其方”,把教育的现实和教育未来结合起来,以自己的魅力和才华,引领学生顺利指向未来的三重门,让学生在现代科技划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成就自己、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彩。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