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培养与实践

2020-08-31 01:58钟新谷
大学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素质培养

钟新谷

[摘 要]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创新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创新型教师是大学创新主体。大学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现代化教学理念、善于打破常规、具有坚韧品质以及健全人格等。高校应根据学校定位及不同的发展阶段,培养创新型教师。

[关键词]创新型教师;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164-03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的定义表明,创新指的是一种经济活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学的社会责任使其创新具有鲜明的特征,在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中,主要是学与研,更重要的是原始创新(知识创新)、创新教育、教育创新,而创新的主体是教师。

一、创新是大学的社会责任

从普遍意义上讲,大学是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是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的策源地。它作为一种与社会机构、经济机构鼎足相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应当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独立品格与价值追求 [2]。当代大学已由工业经济社会的边缘迈步至当代知识社会经济中心,其既要高度重视及时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积极主动地为当前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又要在自己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活动中自觉地开展原创性研究、探求客观真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真正成为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成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策源地,全面发挥其作用,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二、创新型教师是大学创新主体

创新的要素主要由创新者、机会、环境和资源组成,其中创新者是最为关键的要素。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必须由充满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来完成。近年来有人提出教师的职责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导创”,认为教师的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创新型高校教师承担着高校学术创新、创新教育(传道、授业、解惑)、教育创新(导创)的任务。在高校的使命与责任方面,教师是大学三大基本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完成发挥人的潜能、培育人的完美个性和创新能力的使命的承担者。教师在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活动中自觉地开展原创性研究;在社会服务中,教师通过各种法律途径,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学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资源流动,向社会输送现代知识、技术、文化建设成果,形成和培育新的技术市场和人才需求市场。在大学三大基本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是创新型教师,他们是主要实施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制约着学校的整体发展。如何确保创新型教师的形成机制和主体地位,是高校管理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知识是无国界的,但岗位是具有地域性的,所以创新型教师首先应具有爱岗敬业的民族精神,以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为首要责任。

创新型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敢于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创新教育。其具有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门知识结构,掌握现代化知识的学习技能。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的智力活动空间由现实到虚拟不断延伸,只有站在学术技术前沿,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才能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作用。

创新型教师应善于打破常规,敢于对前人的知识经验提出质疑,具有思想超前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敢于实践。善于尊重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理解和包容所在组织及组织个体观念与行为的差异和多样性,接受环境的变化,积极投身于对环境的改造工作中。

创新是一种高度发达的人类思维形式,创新对个体来讲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不确定性的特征。坚韧意志品质是创新型教师战胜挫折、走向成功的前提,创新的不确定性又要求教师要勇于面对平凡和挑战,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敢于坐“冷板凳”,始终保持战胜困难的勇气,保持自信、积极的进取心态。

创新型教师一般应具有与人合作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竞争与合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依赖的程度全面加深,良好的合作精神是创新型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在合作中养成宽厚、宽容、善良的性格,增添自身的人格魅力。创新型教师与大多数优秀教师一样,同样需要敬业精神,但更要有创新意识。

四、创新型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一)终身学习

大学创新的主体是创新型教师,大学教师特别青年教师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过程中在导师的指导下一般在某个领域是有所创新的,但成为大学教师后独立开展科研、教学工作,如何继续创新,适应角色转换,成为创新型教师,是大学教师在工作后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纵向上贯穿一生终身学习,在横向上又要求在不同时期通过学习与实践始终保持与环境发展相结合。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求人们读好书,读经典的书,系统地读书、研究性地读书、批判性地读书。大学教师特别是创新型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学,只有从教的专家转化为学的专家,才有可能始终站在学科的发展前沿,才能站得高、望得远,才能突破和创新。

(二)实践探索

创新型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要注意克服“眼高手低”,只愿空谈,不愿付诸实践,以“忽悠”取勝的态度。从心理学和文化诊断学的角度来讲,“眼高手低”现象说明了一个人思考力水平、行动力水平与他的某些悟性能力极不相称,是认识能力不统一、不全面、不深入、不协调的表现,或者可以说是他的思考力体系缺乏完整性和完善性造成的。要克服“眼高手低”,创新型教师就要有崇高和神圣的使命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严格要求自己。此外,创新型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还要注意克服“浮躁功近”。古人讲:“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创新需要积累、沉淀,还容易面临失败,因此,创新型教师要有“坐冷板凳”的意志,克服“浮躁功近”,要有理想与信念的支撑。

(三)竞争合作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成功,并力求超过他人,成为先进者。竞争是创新的原动力之一。合作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任务,因此,竞争与合作是相互对立,但又相辅相成的。竞争与合作是创新型教师成长过程中的矛盾法则,符合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学科实力、综合排名、优质生源竞争,看似波澜不惊,实则跌宕起伏。大学内部教师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学术地位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型教师只有通过竞争,在智慧、才能和人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才能实现理想目标。创新型教师一方面要不怕强者、不怕妒忌、敢于争先,另一方面要善于同他人协作、互助,形成整体组织的合作机制。竞争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互助与交流,从心理的角度讲,竞争的个体需要友谊与鼓励、支持、情绪安慰及紧张后的放松,需要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交流与合作中得到知识,增长经验。

(四)激励机制

当前国家、省、高校层面都采取了系列激励措施,如较高的工资待遇、给予科研经费等,吸引创新型教师在高校工作,但对于高校管理层更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尊重教师个性,建立公平公正的资源分配机制,使创新型教师有归宿感。正如弗朗西斯(C. Francis )所说,“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到一个人到指定的工作岗位,你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你买不到创造性,你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你不得不设法争取这些。” [3]实现目标需要高校管理者激励与机制相结合,激发创新型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快速成长。

五、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培养实践

(一)学院责任

在目前高校组织结构中,学院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作为承担教学科研活动的二级单位,根据高等教育法,学院的组织活动相对大学具有独立性,其承担教学科研活动的组织效率及效果直接与大学组织目标和任务相关。按照当前大学的组织结构,学院对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与激励肩负有直接的责任,但其在资源的合理使用、创造性地发挥组织的结构性功能方面受到学校不同学科之间平衡政策的制约。创新型教师培养方面,学院的首要责任是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学校发展定位,寻求保持学校与学院的平衡杠杆,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学院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促进教师个人目标及发展与学院、学校发展及目标高度融合为原则,制定积极发展的教师建设目标。

作者曾在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担任主要负责人近二十年,经历了大学的恢复与发展阶段,发展与调整阶段,扩大规模、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走内涵式发展阶段——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当代我国大学发展的基本理念,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由做大调整为目前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成为共识[6]。显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是不相同的[5],其培养措施应该根据师资状况与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策略。

(二)规模发展阶段

学院大部分教师为学士、硕士学位,总体创新能力意识不强,例如有一位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后的体会是:想做的研究别人都做完了,有“江郎才尽”的感觉。学院充分意识到大部分教师学历偏低(或者说对未知的领域认识有限),需要学习,而提高学历是终身学习的强制部分,学院制定了相应制度鼓励具有学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在职学习,取得硕士、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6年,学院具有学士、硕士学位的教师90%以上教师均提高了一个学位层次。随着教师学历层次提高,同期学院科研经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均同步增长,这期间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目前均是学院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引领着学科科学研究创新。

(三)内涵发展阶段

2006年至今,学院引进了近7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年青教师,他们大多来自国内著名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他们对未知的领域有充分的认识,但大部分实践能力相对不足。如何保持他们的创新激情,培养其敢于实践、创新的勇气是学院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改善实践的硬件条件:学院力争学校先后投资建设了结构静力实验室、结构动力实验室、风洞实验室,改造地质类实验室,扩建博士、教授办公楼,每个教授、博士均有独立的工作室,建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培养的实验室基本体系。建立了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产学研基础——工程检测中心,以技术服务驱动原始知识创新,形成积累与沉淀,在工程实践中寻找创新点,形成连续的创新源泉。二是竞争合作,学院基于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采用多种方式表明高校教师之间不仅要有合作,竞争的原则是根本,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分配等方面。三是创造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公平公正的管理与学术环境,让每個教师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自觉地把学校、学院的发展目标与个人发展结合,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引导教师把精力集中在创新能力的发展上。在内涵发展阶段90%的青年博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其中SCI论文90%以上的作者为青年博士,他们也成了新一届学院领导层的主体。

学院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地以师资建设为主线,以培养创新型教师为目标,获得了初步成效。土木工程学科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进入C+、2018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表明创新型教师培养在提高学院办学实力上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语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与成长取决于个人、家庭、学校环境与文化传承等众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高校二级学院管理者应该根据学院发展目标、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促进创新型教师的健康成长。本文阐述的创新型教师培养与实践,是笔者参考众家之言获得的体会,并在工作中逐步进行了实践,其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笔者相信,只要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创新型教师队伍就一定能不断壮大,创新型人才一定会大批涌现。

[ 参 考 文 献 ]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王冀生,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6.

[3] 肖少北.论人的创造性及其培养[J].江西社会科学,2002(5):123-126.

[4]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43-282.

[5] 任初明.我国大学院长的角色冲突实证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8.

[6] 唐景莉,杨晨光.我国高教改革发展综述: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0-07-12.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素质培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爱的艺术家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微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