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国情意识培养研究初探

2020-08-31 01:58周尉东
大学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周尉东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新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以此为背景,结合大学生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探究以培养大学生国情意识为抓手,通过强化大学生历史、文化国情意识;在世情背景下的国情对比研究和教育;充分利用新的网络信息媒介等途径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国情意识,塑造其以正确的思维模式思考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坚定其“四个自信”,深化其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新时代;国情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国情对比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109-04

国情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网络信息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国情意识,这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新思政教育途径具有新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指出:“教育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

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立足基本国情,而新的时代背景赋予大学生国情教育新的内涵,加强大学生国情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他们正确的国情意识,塑造其以正确的思维模式思考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其主动积极地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去。

一、国情以及国情意识

国情,简言之,是指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某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故此,国情意识就是指个人对其所处国家国情客观状况的主观反映和主动思考。大学生正确的国情意识应包括对国家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所处的国内外社会条件的实际状况有准确、科学的认知,还包括以此认知为客观基础,在个人思想意识上升华为对国家文化背景、发展模式、道路选择、指导思想和价值体系等的科学判断和理念认同。

二、新时代大学生国情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了解本国国情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大学教育不仅是专业技能教育,更应是综合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可见,培养大学生深入了解本国基本的历史传承、文化发展脉络、观念价值、发展模式、国际交往关系等,从历史到现实、从宏观到微观、从客观到主观的国情状况,构建其正确的国情意识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一项长期性和紧迫性的重要工作。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国情意识是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重要手段。

一方面,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加之大学生信息接收渠道网络化、便捷化,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复杂社会思潮的影响。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习兴趣不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亟待提升。

另一方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和共同构建。在新时代背景下,既要勇于面对挑战,又要及时把握机遇,改革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工作的规律,探究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当前党情、国情、世情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凸显大学生国情教育,注重大学生的国情意识塑造和培养是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重要手段。

最后,这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四个自信”是对当代大学生新的时代要求,爱国主义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提到了培养青年学子爱国情怀的重要意义。2019年1月,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视察时谈道:“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只有对自己国家国情有深刻了解和认同,才能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教育,丰富他们的国情知识,拓展他們的国情视野,塑造其正确的国情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清醒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及理论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性;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有助于大学生深刻认知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更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取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飞跃的“中国故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理论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自觉性

首先,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情意识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历史虚无主义并非一个新名词,但这股思潮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深远。在当前的信息网络化时代,其传播更具隐蔽性和蛊惑性,它们往往打着学术研究、价值中立的旗号否定传统,贬损革命,调侃时代,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达到否定主流意识形态和历史价值观的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渗透和瓦解主流历史价值观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认识往往是静止和片面的,他们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抓住一些经过筛选的资料碎片,以主观臆想和假设来认识和阐释历史,看问题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二是枉顾事实发生的历史背景。任何社会现象和问题都必须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和分析,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脱离具体的时空背景,脱离客观实际,简单地以当代思维价值观念来考量评价历史现象。三是坚持西方话语体系的立场。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以标榜所谓客观、公正和真实来重塑历史,但其思想根源却是“西方中心论”,其坚持的评判标准往往都是以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文化价值观和话语体系为圭臬。这种完全以西方思想价值观念为标准、尺度来衡量和解读其他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削足适履”的错误做法。所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教育,培养其正确的国情意识和全面、客观、联系地看待国情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判断、甄别和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其次,国情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构建大学生正向的批判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批判性思维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成时期的一个重要思维特征,也是大学生主体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主要表现就是对社会传统思维和固有观念的主动思考、重新审视、怀疑和批判[2]。批判性思维也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体系形成和塑造中的一个必经的思维过程。基于大学生思维意识形成的特点,我们要把握时机,培养其正确的国情意识,正向启发和引导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其形成持久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信仰体系奠定基础。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时代变革、社会转型、信息爆炸和价值多元的节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信息和思潮,有时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和正确的选择,甚至会误入歧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青年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强化大学生的国情意识,及时为他们提供全面、客观、权威的国情信息、经验和知识,培养大学生养成注重以国情认知为思维根基的批判性思维,强化其实践精神、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提升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思想自觉性。

三、新时代大学生国情意识培养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国情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构建过程需要紧跟时代特点,紧随国情状况,紧扣大学生认知规律,主要途径仍然是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既要面对信息网络开放性带来的挑战,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的高效、便捷,不断开拓和优化新时代网络阵地的话语环境,在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上有所侧重和创新。

(一)在教育内容中要凸显中国历史国情、文化国情因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国情形成的影响和塑造

要教育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现实国情的历史必然性。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性、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提到:“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要教育学生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90多年奋斗史、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史中去学习和理解。历史造就现实,认识当下国情,必须厘清历史逻辑和历史脉络,讲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要教育学生认清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中国文化特性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创造性结合。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于世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世界文明丰富多彩,但探寻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需要我们在对待世界其他文明成果的态度上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全盘接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思想,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又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与时俱进,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并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二)在教育方式上要强化在世情背景下的国情对比,在对比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的优越性

对比、分析、归纳和体悟是个人思想意识确立形成的一个重要思维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这为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国情对比研究,应既包括今天的中国与过去的中国相比较,也包括中国的国情与外国的国情相比较。这要求我们解放思想,通过全方位研究比较中西方文化、历史和制度等的差异,向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资本主义目前具有的“优势性”[3]。

要在国情对比中要向大学生讲清楚,近代以来,经过多次尝试,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才焕然一新,才真正找到了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要向学生讲清楚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我们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经济规模雄踞世界第二,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

要在国情对比中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与西方多党制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忠实代表。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党轮替导致政策频繁更换不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領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一整套制度安排和决策方式更有长远性和整体性,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要在国情对比中向大学生讲清楚,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全球殖民扩张和掠夺作为原始积累、以不公平的世界劳动分工为基本手段、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发展自己,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发展,与其他国家互利共赢。我们主动创新、大胆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而这种发展模式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几百年来实践和总结的经验体系,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新的认识,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要在国情对比中让大学生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国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既有骄人的成就,也存在诸多不足,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必然会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利益统筹兼顾的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不断深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结构性优势压力也将长期存在,不可预见风险增多。要向学生讲清楚,在中国这么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发达国家在几个世纪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在今天的中国集中爆发。任何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我们已经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最多的人口实现脱贫,但当前中国的人均GDP仍然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待解决,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在教育形式上要完善国情教育学科建设,争夺网络信息时代的话语宣传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培养国情意识,就要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凝练、总结、优化和凸显国情教育内容。尝试独立设置国情教育学科,加强国情教育学科的建设和研究,在教育实践中完善国情教育学科体系,研究适应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国情教育和国情意识培养方式。

要有针对性地丰富国情教育的内容体系,为培养大学生正确、客观、理性的国情意识打牢根基。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全面、客观地阐释清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文化、历史、现实和理论逻辑,尤其要讲清楚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胜于雄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业绩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教材。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信息化、网络化特点,紧跟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直面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用经典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回应大学生的关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面对诸如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环境恶化、住房医疗以及个人发展机会等现实的尖锐问题,不回避、不遮掩,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阐释复杂社会现象,既要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理论高度,又要有细致入微的细节关照,把“主义”和“问题”结合起来,要避免用理论解释理论。正如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那样:“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實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要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特点,改革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形式。当前高校思政课给学生的印象很多都是刻板、庄严、照本宣科、自说自话。而同时在当前新的网络媒体场域中,许多网络自媒体为提高关注度,主动提供适应青年人思维和阅读习惯,符合其兴趣偏好、通俗易懂的信息源流。相比学校正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类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更具渗透力和影响性。在新媒体时代,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要正本清源,又要守正创新,要在思政教育中凸显国情教育语境,结合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以丰富多彩、具体而微、形象生动的国情案例,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争夺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话语主动权。

总之,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培养他们的国情意识是适应新时代特点,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关键抓手和有效手段。对大学生国情意识的培养根本上是为了培养他们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升华为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的思想意志和自觉行为。

[ 参 考 文 献 ]

[1] 朱贤枚.中国国情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20.

[2] 宇文利.当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正向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7(8):55-59.

[3] 李双套.论何以坚定“四个自信”:从资本主义“优势性”看社会主义“优越性” [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4):40-44.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