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关联:公共突发事件中的教育价值

2020-08-31 01:40王兆正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育者生命疫情

王兆正

当疫情渐行渐远时,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与反思却越来越近。后疫情时期,我们在复学返校之际乃至教育逐渐回归常态后,更需要回望、省视和展望,在对疫情期教育“位”与“为”的复盘中分析得失,更新思维,思考未来。

现象与分析:公共突发事件下生命关联的缺位

2020年突然爆发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带来了不同教育观的碰撞、长期居家的小空间、学习方式的变化等诸多新问题,广大学生实际状态怎样、教育该如何应对,应当成为教育者全力思考的新课题。

孩子们与此次疫情的生命关联度怎样呢?媒体持续报道,长期居家不外出,停课、停工、停业等等,早已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包括孩子们的生活。但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外在的、浅层的和暂时的影响。

疫情初期笔者对苏南八所学校的 341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发起一次问卷调查,在学生最近居家受教育内容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课知识,占 87.1%,占比过半的依次是阅读书籍 76.2%、疫情自护知识 61.5%、体育运动锻炼59.4%。其他内容均未过30%。

而在家庭教育观方面,笔者让家长选择在疫情期间,你认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是哪三项(限选三项)。排在前三位的是文化课知识占 64.7%,体育运动锻炼占50.3%,疫情自护知识占 43.8%,自我管理教育占到第四位 26.2%。除敬畏自然、善待动物方面占 25.6%,其余战“疫”专题教育均未过 20%,甚至爱国主义教育仅占16.5%,科学精神教育仅占6.5%。

你能从这组数据看出什么吗?当前许多家长对学生重视的主要是孩子的文化知识和身体健康,以及长期居

家带来的自我管理烦恼,而对当前战“疫”专题教育价值普遍认识不足,实际受教育情况也与此类似。在这样的教育状态下,孩子们除了感觉上课有变化、出门不方便之外,他对疫情还有什么深刻的体悟吗?若干年后,他还能想起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讲,部分学生忙于学业而忽视了自己与社会有意义的生命关联,他们处于个人的孤岛之上,缺乏对社会必要的交流和体悟,其实这也是长期考学至上社会现象的一个折射。

思考与行动:育人视角下 “战疫”课程的重構

江苏省教育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在《人民政协报》中说,“当医生在逆袭奋战、救死扶伤时,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方位在哪里?”每一个教育者都要从育人的视角而不仅仅是教学的视角,思考在战疫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

内容指向:重视孩子与社会的生命关联

这次疫情显示出,孩子们需要的不只是增强防疫知识、加强体育锻炼,还要有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事迹教育、自我管理教育等等,这是一场关于正确认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国家的关系的人生大课,是教科书所无法提供的。3月 6日,教育部在《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中总结的各地典型经验,就特别指出了要统筹课程学习和战“疫”专题教育。

唯亭实小的成长课系列课程正是基于此思考推出的,希望孩子们和家长们的目光,能够从书本中走出来,视野也不再囿于小家,让孩子的心,与疫情中的人和事紧密相连。

系列一:科学精神课——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

期待孩子们反思疫情为什么会产生、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信息怎样辩别,能够崇尚科学、理性思考。

系列二:社会责任课——我不是英雄,只是有人需要我。

期待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群逆行者平凡而真实,他们也有牵挂,也有担心,但是因为职责,而义无反顾。

系列三:公德教育课——遵守规则才能真正的自由。

期待孩子们认识到,与病毒作战,考验的不仅是科学水平,也考验着人们的公德意识!

系列四:生命教育课——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期待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不是一道选做题,而是一道必选题 !

系列五:自我管理课——学会自主规划,合理安排时间。

期待孩子们意识到,不能总是由家长操心把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不能总是被老师打卡学习被动控制,而应当学会自我安排、自我教育,做生命自觉的学生。

面向未来的课程内容,需要更多的引导家庭、引导孩子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走向生活,走进社会,指向于孩子与社会的生命关联。

实践导向:补齐课程短板优化教育常态

全国政协常委、“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说:“比起落下几个月的功课更为重要的是,面对这场灾难,我们要用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能不能把灾难当做教材,把危机变成机遇,真正地重新构建我们的教育?”

重构课程的关键不是另起炉灶,而是重新检视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情况。比较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一是课程知识化,因为考学至上的导向,更多注重知识灌输,缺乏核心素养的提升,比如当前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程度有一定提高,但在此次疫情中,微信朋友圈和自媒体各种吃什么遏制病毒旋即引起全民疯狂抢购等非理性行为层出不穷,科学素养不高。

二是活动形式化,环保、公德等教育活动更需要强化体验性、实践性,才能在步入社会面对公共问题时避免无所适从,甚至言行不一。比如无知的吃野生动物,任性的不愿戴口罩、不服从检查,贪婪的天价口罩,疫情重点地区返乡隐瞒行踪或拒绝隔离是自私也是犯法,疫情就像一个放大镜,它既放大了有些人的善良,也放大了有些人的丑陋。死记硬背的道德条文未能发挥实际效用。

三是目标短视化,非考试内容往往被视作可有可无,常常被挤占或边缘化。比如很多主题教育,往往都是一个国旗下讲话或一个班队会课拍几张照,再加上征集几张主题手抄报,就应付过去。疫情期间,许多人才幡然醒悟,生命教育才是真正的主课,而家长们给孩子们“神兽”的名号背后,其实是自我教育的长期缺位。

短缺的不是课程内容,而是课程实效。教育者需要将疫情中暴露出来的课程实践短板尽快补上,尤为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总在面对危机时才想起补课,要在教育常态情况下,不断完善和推进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过程的完整教育。

价值取向:传递好当下与未来的接力棒

网络上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2003年非典时,90后还是孩子,被全世界守护,而现在,无数 90后站出来冲进前线,守护着这个世界。”

还有一个汶川姑娘的话,让我们集体动容。“我觉得我应该去。”四川第四人民医院护士佘沙说,“因为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人呀!”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佘沙还是一名学生,看着家园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迅速重建。2020年,当年的汶川小姑娘怀着感恩之心,多次主动请战支援武汉。

你看,爱和责任是可以传递和接力的。

这场疫情给今天的孩子留下什么,将来他就会怎么回报社会。反之,我们期待学生将来怎样回报社会,今天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怎样理解社会。而课程的价值也正是基于此,它培育的是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需要从当下汲取精神养分,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如刘可钦校长在给中关村第三小学全校学生的一封信中说,“若干年后,再回首 2020年的春节,你们已经长大,接过了父母师长的接力棒,当初身边大人们的勇敢、坚韧、付出,也终将在你们的身上体现,全力以赴去保卫我们的国家、亲友、孩子,以及无数不认识的同胞。”

若干年后,我们的孩子能够成长起来吗?答案在每一个教育者的手中书写。传递好当下与未来的接力棒,这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教育者生命疫情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疫情中的我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