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建设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现代化人才具备创造力及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始终坚持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可是我们所教的学生无论在课内还在课外都不善提问、不敢提问、不会提问,这是普遍且长期困扰教学的一个问题。实践证明,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只有学会思考,能提出别人想不到的问题才算真本领。只有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他们才能主动提出问题,才能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度思考,从而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动力,进而提升学习力,为个体的终身发展奠基。
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学习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转识成智”的主阵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聚焦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创设问题情境,营造问的氛围
一位數学家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现,才会有发展。因此,作为教者要努力地将单调的文本知识转化成适宜探究的有价值的、接地气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某教师在执教《3的倍数的特征》时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播放电影《听风者》片段,告诉学生,我也会这项独门功夫,在学生的质疑声中开始表演: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在计数器(自带学具)上拨珠子,珠子落下时发出声音,老师根据发出的声音,准确地判断出了学生拨出的数是否是 3的倍数。① 10410 ② 10200 ③ 11500 ④212003。老师既看不到数,更没有计算,只是听声音就能判断,学生感到很神奇,提出疑问:老师好牛哟,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本领?有什么数学秘密呢?老师是在听珠子落下的声音次数吗?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我也能像老师那样神奇一听就听出来吗?……这样的问题情境恰到好处,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积极思考,进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有助于激起他们探究的热情,激发学习动力。
开展趣味活动,激发问的勇气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实,数学就在身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努力训练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水平,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趣味性活动,比如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较窄,害怕提问题,针对如此现状,为了更好地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障碍,教师可以开展小朋友喜欢的活动来增强他们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射阳的景点千鹤湖半日游,出发前在班级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小朋友们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踊跃提出:全年级秋游的一共有多少人?到底哪一天去游
玩?何时回来?共要多长时间?如果包车,要多少辆?我们班级在几号车?来回的车票多少钱?我带 20元钱够吗?除此之外,学校或班级还可以组织一些其他的公益活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活动结束,适时解决一些跟活动相关的问题,旨在提升学生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留足时间空间,培养问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何有些学生提问得及时、准确、有价值?有些学生发问语言不简洁、击不中问题的要领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不提问,不知问什么?原因是学生“反省认知”差,基础知识差,缺乏自主提问的指导,学习处于被动,未进入探索、猜想和发现的学习氛围。因此,引导学生学会问问题,应是为师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江苏省特级教师王远庸在执教《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时,课始抛出问题:对于规则的图形,我们可以数出或者算出它们的面积,(出示一个马的形状的较大不规则图形)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知道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学生非常迫切地想知道答案,此时老师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让孩子们小组合作,进行第一组图形(形内一枚钉子)面积数的探索,发现多边形面积 =边上的钉子数 ÷2,。接着老师又出示了第二组图形,运用刚才的发现计算出多边形的面积。很快有细心的同学发现,有的图形的面积数 =边上的钉子数 ÷2,有的不是。这是为什么呢?……这一发现伟大的数学家皮克研究了数年才知道,同学们,你们早就具备了数学家的眼光。那你们想想看,多边形的面积还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呢?内部钉子数……你们想研究吗?当然想!那么接下来咱们动手围多边形,老师有个要求,形内可以有 1枚、2枚、3枚……甚至更多的钉子,围好后迅速来研究研究,内部钉子数与多边形的面积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整个课堂王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他给班级几十个孩子留足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经历了猜想——验证——发现的全过程,
真正体验到小组合作探究带来的无穷乐趣,学习力在一定层面上得以提升。
鼓励大胆质疑,形成问的能力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倡导“堂堂清”“天天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等理念,希翼把复杂的教学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主观人为地将学习过程肢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而没有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着“问号”离开课堂。
“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实践活动是引发学生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比如一位骨干教师执教“角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巩固角的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顺)时针旋转一周后或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这就为今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指引了更深更远的方向。再如:课堂结束前,教师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延伸性的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如在讲完“闰年”这一知识点后,可以问学生:闰年多出的一天都是放在二月份的,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延伸趣问,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原来数学知识这么博大精深,数学历史源远流长,奥妙无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在呼唤创新型人才的今天,聚焦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问的习惯,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综合性人才。
(江苏省射阳县解放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