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中,王玉侠
(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2.南昌航空大学 体育学院,南昌 330063)
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海南黎族先民原始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活跃于黎族人民日常耕作、节日喜庆、宗教信仰活动之中。面对新时代现代化转型的挑战,如何弘扬、传承和创新,是海南黎族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体育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作为一种组织化的身体活动形式,其起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产生于长期的劳动技能传习、巫术表演和模仿游戏[1]。黎族为海南岛原住居民,考古表明黎族具有3千年以上的历史,历经采集、狩猎、农耕等多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2]2。海南岛独居一隅,与大陆隔海相望,独有的热带气候成就了黎族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更是独树一帜,多彩多姿,据考证其项目多达60多种[3]。作为黎族“文明的活化石”,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祖先崇拜、宗教信仰、节庆礼俗、艺术旨趣、伦理道德等文化特质,是了解和研究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两种最基本形式。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反作用于生产方式。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作为生活文化重要内容的体育文化,制约着各历史时期体育的内容、性质及特征[4]。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刻映射出不同时期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像爬杆过树、登山比赛等项目以高山为场地展开,反映了黎族人民以山地为场景的采集生活;串藤圈、射箭、射弩、粉枪射击、射鱼等活动反映了黎族先民的狩猎生活;游泳和托物竞渡依托河海水域,荡转车和攀藤摘花依托树木山林,体育舞蹈舂米舞与黎族人民日常饮食密切相关,这些体育项目无不打上了鲜明的农耕文化色彩;有些项目如竹竿舞(打柴舞)、钱铃双刀等项目,则集生产、音乐、舞蹈于一体,是黎族人民生活内容的艺术化升华。凡此种种,无不洋溢着黎族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直接或间接地再现了黎族先民的真实劳动场景和生产、生活方式[5]。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同时又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哲学思想、社会心理、文化特征、制度规范、生活习俗等各领域[6]。黎族宗教渗透到黎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黎族信奉宇宙万物有灵,认为人间祸福皆由小鬼主宰,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2]160。春节时,巫师会带领村民挨村过寨祝贺五谷丰登,祈求人畜平安,并按各种图形跳起“古老舞”;驱神时,为了表现巫师法力,打死“附有鬼魂”的“山马”,会跳起“打鹿舞”;祭祀时,人们会以各种图案为路线,手挥椰子叶,跳着各种舞步,祷告祖先神灵保佑子孙福祉,是为“敬祖舞”[7]。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农历“三月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聚会相亲的重要节日,各种体育娱乐活动竞相上演。像适合多人参与且极具有娱乐性的逗娘舞、竹竿舞、攀藤摘花、钱铃双刀舞、钱串舞、锣鼓舞、荡秋千、抢姑娘、打狗归坡、对歌等项目,大家载歌载舞,眉目传情,一片欢声笑语;像大象拔河、拉乌龟、顶棍等活动,竞争性较强,能够展示参赛者的勇武和力量,青年们通过参与或观赏这些活动,传情达意,由相见、相慕、相识到相爱。
黎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同时,作为黎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和节庆娱乐休闲活动,体育活动也反向塑造了黎族人民热情浪漫、勤劳勇敢的文化性格。黎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文化,是一种凝聚身体、心理、信仰于一体的智慧结晶,反映了黎族人民文化生活特质。
环境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塑造了人类的文化形态和社会心理。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当今社会,全球化、现代化的强势蔓延造成文化趋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延传数代的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渐变直至质变。海南黎族世居偏僻之所,直到20世纪50年代有些地方(如五指山黎族地区)还保持着原始农业的合亩制度以及刀耕火种、钻木取火的生产生活方式[2]13。进入现代社会,在与现代文明的冲撞中黎族传统文化不断发生改变。手工耕作被现代机器作业取代,围山狩猎的枪械、刀箭被禁用,使得许多反映生产生活内容的体育项目因失去依存而逐渐消退。如粉枪射击、射箭、射弩等射击类项目违背相关法律,爬杆过树、攀藤摘花、打狗归坡、托物竞渡等竞技类项目因失去生活需求而无人问津,过独木桥、独木桥拔河、渡浮桥等游戏类项目因交通状况改善或生活环境优化而难觅踪影。
现代体育的时尚性、竞技性和娱乐性特征展现了强大势能,并具有巨大的解构力和侵蚀力。本土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体育影响下或被儒化,或被汉化,或被同化。笔者在海南昌江、保亭和陵水等黎族自治县的黎区村寨调研时发现,黎乡村寨日常已难觅传统体育文化的身影,黎族人民对本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是一无所知,更遑论参与了。偶尔可见的体育活动场地是乡村文化广场上的篮球场和排球场,在早间或晚上活跃着广场舞。学校里,体育课早已是篮球、足球、排球等现代体育项目的天下;乡村中,农民日常活动是打牌、看电视、玩儿手机或三五成群闲聊,乡间小道或公路上盛行的是骑行和马拉松;江河湖海中涌动的是漂流、冲浪、潜水和游艇。偶有开展的黎族传统体育活动则多是在假日节庆,目的是为了吸引游客或增加节庆气氛,民族传统体育已然异变为应景式的商演文化活动。即使黎族节庆或景区的黎族体育舞蹈等表演节目也仅限于竹竿舞、舂米舞等少数几种,以生态保护、民族团结、自由婚恋、宗教信仰等为主题的项目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应用,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8]。对海南农村体育社会组织开展的体育项目进行调查发现,所有项目都是现代较为流行的体育项目,尚无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组织开展(表1)。
表1 农村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调查(N=28)
黎族传统体育文化蕴涵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充分表达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因,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价值理念有着天壤之分。我国传统体育道法自然,追求自然和谐、天人合一[9],现代体育则取法物竞天择,崇尚人定胜天,追求竞争、超越,奥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即是其鲜明写照;传统体育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旨在身心一体,现代体育则追求形体健美、动作娴熟、技巧精奇,讲求形胜于质;传统体育源于本土生活,融入日常生活,就地取材,随遇而安,无欲无功利,现代体育起于西方户外运动,不仅追求经济效用,且追求塑形、交际、延年、愉心,讲求功利实用。
现代化的转型改变了世界,不仅改变了各国的社会、科技、经济等诸多领域,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追求[10]。现代社会,人们参与体育运动更多的是出于强身健体、密切人际关系、增加形体美感等实用性、功利性动机,传统的“发于心、形于外”的非实用性目的已经异化。据笔者通过问卷星对黎族人民参与体育活动动机的调查,选择“强身健体”者比例高达约85%,表明被调查者参与体育运动有着较为明显的功利性目的(表2)。
表2 黎族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动机调查(N=166)
社会存在决定思想意识,思想意识或者说价值观指导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实践。这是一个外在内化和内在外化的过程[11]。海南黎族地区的真实图景是既缺乏传统体育活动的物质供给,也缺失黎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技术指导和活动组织。匮乏的体育场景造成人们体育意识的荒漠,思想决定行动,于是人们逐渐疏离了曾是本民族文化精华的体育文化,曾经活跃于打谷场上的载歌载舞、林间小道的你追我赶、河流山涧的漂流竞渡已一去不返。
为了解黎族地区乡民体育活动情况,笔者特别对未参加体育活动的村民进行了调查访谈(表3)。结果显示,对体育不感兴趣者约占41%,因不懂技术放弃锻炼者约为21%。其实体育锻炼可以因陋就简,庭院散步、村道跑步亦无不可。所谓因不懂技术而放弃锻炼,实为借口。认为体力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者约为9%。没有1例认为自己身体好而不需要锻炼,说明其潜意识中仍有着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上述几种情况反映了人们的体育观念问题,综合而论,比例高达71%,可见体育思想观念是限制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最重要因素。调查结果还表明,因身边无人参加体育活动而放弃体育锻炼者约为15%。因此可以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人们加入体育锻炼队伍,教会人们体育运动技术。
表3 黎民不参与体育活动影响因素调查(N=34)
新时代转型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社会治理理念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在打造“健康海南”、创建“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引领下[12],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要契合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体育治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管理,其基本内涵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元主导,多元合作协同,共同管理体育事务,为实现国家体育目标和满足人民体育需求,推动体育发展。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根本目标在于不断增进体育公共利益并使之最大化,做到多元化的主体参与、网格化的治理结构、高效化的治理能力、法治化的治理手段以及民主化的治理方式等有机统合[13]。鉴于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境况,须秉承体育治理理念,以服务黎族人民为核心,以黎族人民体育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政府组织主导下,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企业组织以及黎族群众的积极性,在自愿、协作、法治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黎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
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公民个体是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主体,分别在政治、市场和社会领域中发挥着相对独立又相互协作的作用[14]。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政府具备强大的社会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多元主体协作中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不缺位,同时要使权力运行严格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边界之内,做到不越位。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黎族群众民族体育意识,建立体育健康观念
政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以实现黎族人民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协同各相关主体利用线下、线上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通过线下“建设身边场地,开展身边活动”,利用民俗节庆、旅游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或专项性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黎族传统体育活动;通过线上互联网、公众号、影视传媒等多渠道宣传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使群众认识和重视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本土体育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运动健康”“体育康养”的观念内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变“被动应付式体育动员”为“主动追求式体育生活”,使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体育真正成为群众“日常式活动”“生活化体育”。
2.完善黎族传统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黎族地区体育旅游美丽乡村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等国家及海南省社会发展规划为契机,基层政府应通过财政拨款、转移支付等多种途径,动员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和个人筹资融资和慈善捐助等多种渠道增加农村体育资金投入,完善黎族村寨体育公共设施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依托黎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黎族村寨风情特色,结合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和要求,统筹规划设计黎族地区乡村体育旅游景区、特色小镇和健身线路,因地制宜、就近就地建造相应体育活动场地,配置相关体育硬件配套设施。既方便黎族群众随时随地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真正使本族体育活动走进黎族人民日常生活;同时又能美化乡村体育旅游生态环境,优化游客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式体验和浸入式观感,增加村寨居民经济收入,从而不断提升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度。
3.注重黎族传统体育内涵式发展,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网格化联动体系
开展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经贸搭台,文化唱戏”的“陪衬式”活动层面,也不能只是为节庆活动增色而进行“运动式”活动。针对当前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存在的弊端,诸如重外显活动轻内涵发展、重形式表演轻制度建设、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等问题,各级政府组织应增强服务意识,转变传统的政府自上而下的单线单向型行政化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政府、体育社会组织、体育精英、黎族人民群众纵向沟通和横向协调的网格状协作化联动治理体系。做到服务下沉,加强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培训和组织工作,动员黎族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久久为功,习惯成自然,使黎族传统体育成为大众健身的生活化运动和常规性项目。
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黎族群众积极而广泛的参与。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大大缩减了农忙时间,黎族人民较以往有着更充裕的农闲时间,但闲暇时间往往只是在闲聊、看电视、玩手机、打牌中度过。要改变这种“无为”“惰性”的生活方式,必须要施加更为有效的组织和引领。“只有组织起来的人,才有可能去成就一系列社会工程”[15],为此,要充分发挥黎族地区体育精英及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首先,要在黎族地区、黎村中发现和培养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精英(如大学生村官、体育教师、大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运动爱好者等),通过免费培训提高其传统体育技术技能,可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提高他们深入黎族人民群众、组织带领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例如,类似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分级资质考核,一定时间内的业绩评估奖励,发放体育凭单作为劳动报酬,举办传承人技能大赛等。其次,培育孵化黎村体育社会组织,尤其是由村民自发成立、自我管理、依托各村的乡村体育社团。由于农村体育社会组织是由长居一处、具有相同兴趣爱好和共同利益诉求的村民自发组成的社会团体,往往对群众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通过培训,这些社团能够带领和组织成员有规律地参与黎族传统体育锻炼和健身,对于传承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增强人际交往、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挖掘创新乡土文化,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16]的重要途径。
体育生活化是一种以现代健康观念和体育观念为指导,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全面干预的、理性的体育行为。具体来说,就是把体育健身活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成为与衣、食、住、行同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17]。黎族传统体育的生活化回归是传承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它当然不是把原来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简单的复制就应用到黎族人民生活中去,而是要在新时代、新思想、新价值观的引领下,在新的时空背景下,以新的形式进行的超越式回归,是一种适应新生活的质的跃迁。实现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活化回归,需要多领域、多层次要素的多元协作,综合施治。首先,要高度重视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工作,提升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科学化水平;其次,加大宣传、培训和组织引领力度,普及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可通过朗朗上口、易懂易记的词句使黎族群众树立体育健身和运动健康的思想观念,如“我运动,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无运动,不生活”等;第三,在政府一元主导、多元主体协作的治理机制下,综合施用多种激励手段。政府可通过购买体育服务扶持黎族地区体育社团发展,通过体育技能比赛、体育旅游和节庆假日商演活动给予体育社团和个人以物质和荣誉奖励,培养其对本族体育文化的认可度和自豪感;体育健身和表演活动常态化,使黎族传统体育融入群众生活中,成为新时代人们自然而为的生活方式。
学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学校教育。加强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研究、整理和创新,通过教材化创编和课程化改造,以适合不同学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黎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大学、中学和小学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加强黎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有机衔接,构建完整的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教学体系,推进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当代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为传承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智力支持,奠定人才基础。
黎族传统体育文化诞生于黎族人民的传统生产生活之中,融合了狩猎、农耕时代黎族人民祖先崇拜、宗教信仰、巫术神灵等精神特质。时过境迁,新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精神追求已然发生了深刻巨变。文明的传承必然是发展着的、螺旋上升式的传承,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当然不可能寄希望于回归到已往的形态。为发挥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综合效能,应打造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维健康运行空间:(1)以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战略实施为契机,根据黎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要求,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所和设施,打造便民利民的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地理空间;(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祛除不良的迷信污垢,纠正虚假、错误的养生观念,打造积极、健康的精神文明空间;(3)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机App为平台,制作系统的、完整的、极具美感的影视学习资料,制作黎族传统体育的可穿戴VR、AR电子竞技游戏,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在可预见的未来使之成为生活体育的内容,打造现代时尚的体育生活网络虚拟空间;(4)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世界康养休闲胜地和自由贸易港的机遇,在体育特色小镇、健身步道、户外体育旅游地、农业观光园等建设中融入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发挥“体育+”业态综合效能,打造以黎族文化为中心的体育休闲娱乐空间。通过建设以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核心基点的多维运行空间,发挥黎族传统体育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态、健康等多领域的综合效能,构建遍及海南城乡、普及老中青少的共建共治共享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社会共同体。
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黎族先民生产生活、精神生活特质的真实反映,是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海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康管理、运动休闲和文化旅游等一体化智慧健康生态岛的重要内容。传承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是打造便利、宜居、美丽的地理生态空间,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空间,日常锻炼、旅游体验、休闲康养、节庆比赛等的运动生活空间,以及音视频资料和运动参与式电子竞技游戏为主要内容的网络虚拟空间。通过整合以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核心的多维运行空间,创建海南全域全员共建共治共享的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社会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