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沙裕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幼儿园公共区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对公共区域活动的开发和利用正逐渐从表面向深层次发展。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深入推进,幼儿园公共区域环境创设的自主权也逐渐回到了幼儿的手中。教师可以通过支持和鼓励,吸引幼儿参与公共区域环境的创设和互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创设幼儿园公共区域环境,引导幼儿获得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团队协作、自我评价等社会技能的发展呢?
幼儿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人,幼儿园公共区域环境创设的过程应是师幼共同参与的过程。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环境的布置也通过儿童的双手和大脑,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可见,环境的教育性也蕴含在环境规划的过程中。只有宽松自主的环境,才能真正发挥公共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进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力。在创设公共区域环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倾听并了解幼儿的意见与想法,与幼儿共同规划并打造公共区域环境,保证幼儿的主体地位。
创设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公共区域的功能划分:在这个区域里,你想玩什么游戏?你想怎么划分场地?你认为可以收集哪些材料做游戏呢?你想给这个区域取什么名字?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其他幼儿知道这块区域的用途呢?引导幼儿们根据公共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特点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投票的形式确定最终方案,真正将公共区域环境的规划权交给幼儿。
在营造温馨、充满童趣的游戏环境时,用幼儿的作品进行装饰布置,可以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我园美术室环境的创设是围绕“可爱的动物”主题进行的,我们引导幼儿围绕“瓶子”开展主题创作,请幼儿们制作瓶子动物,幼儿用瓶子自由创意,自主选择辅材,独立创作。教师只要做好材料提供和技能指导工作。当幼儿们的作品完成时,教师只需稍加艺术性地摆放,就可使整个美术室的艺术环境充满灵气了。整个环境的创设体现了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将会变得更加主动、自信,大大提高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公共区域环境打造的过程中,公共区域资源的梳理和统计工作必不可少。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以班级为单位,引导幼儿对公共区域已有的资源进行梳理、统计、分类与整理。公共区域有着空间大、材料多、资源广的特点,幼儿需要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完成资源梳理和统计工作,这一过程也能提升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幼儿完成公共区域资源梳理和统计工作,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材料收集和整理摆放的注意事项;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公共区域资源的具体情况,便于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
教师可以结合园所资源,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资源,开展观察、统计、记录等活动。例如,幼儿们发现爸爸妈妈会喝蒲公英茶降火,他们想到园所内的草坪区上有那么多草,会不会有蒲公英呢?通过上网查询资料,幼儿们认识了蒲公英的外形。于是,他们分组在草坪区里寻找蒲公英。在分享活动中,幼儿们发现除了蒲公英,草坪区内还有许多不一样的草,这些草可以吃吗?于是,幼儿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资源调查与统计。在探索的过程中,为了方便其他幼儿辨认,幼儿还自发地为小草们制作“身份卡”。在资源梳理的过程中,幼儿对区域资源也进行了整理。草坪区里有几座草房子和葡萄连廊,通过讨论,幼儿们认为可以利用这些房子,开展“奶茶铺”“水果店”“小饭店”和“画廊”等角色游戏。于是,幼儿们又自发地收集了许多奶茶杯、吸管、碗筷、锅、贝壳、木块等材料。他们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分类统计,并且为这些材料选择了合适的收纳地点,还制作了标记。整个梳理统计的过程中,幼儿们自发组合,分工合作,团队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
我们要打造安全、平等、尊重、信任、友爱的公共区域游戏环境。幼儿是公共区域环境规划的主导者,更是公共区域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在游戏时,幼儿们需要进行选区、分组、讨论、记录、绘画等多项活动,这为幼儿之间的语言交往、情绪管理等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当幼儿之间意见相左或者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平等地与幼儿进行沟通,鼓励幼儿通过小组讨论、语言表达、作品展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尊重、接纳和欣赏同伴们的观点。
例如,在玩木区玩游戏时,幼儿们对玩木区里灶台的摆放位置存在分歧。有的幼儿认为灶台要放在木屋里,因为厨房都是在家里的;也有的幼儿认为灶台要放在木屋外,这样拾取“柴火”、烹饪“食物”会比较方便。两组幼儿意见相左,相持不下。于是,在评价环节,教师引导幼儿们展开了一个小型辩论会。请双方小组各抒己见,再请其他幼儿做裁判,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灶台的摆放位置。
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与同伴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让他们逐渐掌握化解矛盾的方法和途径,这是突破幼儿交往难点和增强交往技能的关键。当幼儿之间出现分歧和冲突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可以请幼儿交流彼此的感受,了解怎样的言行举止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大家的欢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在游戏和学习的过程中更需要规则的引导。而有效的规则源于幼儿自发的约定,幼儿通过集体讨论而确定下来的规则更易于遵守。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共同探讨“约定内容”,自主设计、制定公共区域的“约定”,让幼儿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公共区域规则制定方面,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将规则呈现在公共区域活动展板上,让每位幼儿都能够直观、具体地看到。以这种形式制定出来的《游戏公约》,才可以让幼儿自发地控制自己的游戏行为,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从而促进幼儿内省能力的发展。
公共区域环境的创设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幼儿游戏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调整。我们要结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以幼儿关键经验和发展需要为指引,不断地丰富、完善、调整我们的户外公共区域环境,为幼儿打造一个安全、温馨、多样、适宜的游戏活动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