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波,虞闰六,缪 勤,刘德良
(1)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儿科,云南昆明 650011;2) 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浙江杭州 310000)
我国残疾人群有8 296 万,其中听力残疾人群有2 780 万[1],稳居各类残疾疾病之首。大部份的耳聋“无药可治”,仅能靠植入人工耳蜗或者配戴助听器等器械辅助手段改善。费用昂贵不说,还有使用寿命的限制,再加上价格不菲的康复费用,让普通家庭无力承担。据上海市委常委、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沈晓明测算,一个聋儿耗费社会卫生资源超过70 万元,聋儿家庭承受着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2]。目前为止,难以靠医学技术预防新生儿听力障碍疾病的发生,如果耳聋的发现不及时还会导致由聋至哑、言语障碍,造成情感上、心理上和社交中的各种问题,给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
遗传是导致耳聋最大的病因,约占60%,其中非综合征型占42%,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遗传,线粒体遗传;综合征型约18%,包括Alport 综合征、Pendred 综合征、Waardenburg 综合征、BOR 综合征、Usher综合征等四百余种[4]。新生儿听力筛查存在自身局限性,由于仅筛查出生后3~42 d 的听力,容易发生漏诊的迟发性耳聋。另外药物敏感性基因突变携带者不能通过听力筛查检测出来,难以通过预警来预防药物导致的耳聋。据资料显示我国因遗传而致聋的患者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5]。目前国内针对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主要是四个常染色体隐性基因GJB2、GJB3、SLC26A4 和线粒体12S rRNA。新生儿耳聋遗传基因筛查可以提供更多的潜在性的耳聋信息,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优生优育这一政策的实施提供保障。
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提供的2018 年8 月至2019 年9 月出生的4 020 个新生儿,新生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进行耳聋基因筛查。4 020 例中,453 例为昆明地区送检样品。
1.2.1 新生儿采血 新生儿出生72 h 后,用专用的采血滤纸采集新生儿足跟内侧或外侧血三个血斑,将血片置于清洁空气中,避免阳光直射,自然晾干(3~4 h) 呈深褐色,登记造册,并将检查合格的滤纸干血片,置于塑料袋内,保存在2~8℃冰箱中。在规定时间内将滤纸干血片递送至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
1.2.2 基因筛查 血液样品经过DNA 提取、PCR扩增、SPA 反应、延伸反应和样本脱盐后,点样到芯片上。使用MALDI-TOF(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 质谱仪获得数据。基因检测试剂盒和相关仪器使用均依据要求进行。
4 020 例新生儿有3.29%的新生儿检测到耳聋基因突变,其中GJB2 的检出率为2.19%,GJB3的检出率为0.16%,SLC26A4 检出率为0.12%,线粒体12S rRNA 的检出率为0.10%。其中GJB2的检出率最高,占总检出率的88.45%,其中杂合突变占82.08%,纯合突变为6.37%。GJB3 的检出率次之,占总检出率的4.86%,SLC26A4 的检出率占3.65%,GJB3 和SLC26A4 的突变均为杂合突变。线粒体12S rRNA 的检出率最低,占总检出率的3.04%,其中异质突变占2.66%,均质突变占0.38%,见表1。
表1 4 020 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突变类型及百分率结果(%)Tab.1 Screening analysis of deafness genes mutation in 4020 newborns (%)
GJB2 基因突变率最高,在检测的6 个突变位点发现c.109G>A 杂合突变与纯合突变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52 例和46 例。其次c.235 del C 杂合突变为59 例。GJB3 基因检测了2 个突变位点c.538 C>T 和c.457 G>A,均为杂合突变。SLC26A4基因检测了11 个突变位点,其中c.919-2 A>G 杂合突变检测到37 例。线粒体12S rRNA 检测了两个突变位点m.1494 C>T 和m.1555 A>G,其中m.1494 C>T 未检测到突变,m.1555 A>G 均质突变和异质突变均检测到,见表2。
表2 耳聋易感基因筛查出的突变类型分布情况(%)Tab.2 Distribution of mutation types detected by deafness susceptibility gene screen (%)
全国范围内GJB2 基因是四个基因中突变比例最高的,与本筛查的结果一致。全国部分地区正常出生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总结见表3。
表3 2019 年全国各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n(%)]Tab.3 Newborn deafness genes in China,2019[n]
在当前的研究中,GJB2 基因突变的检出率最高,是主要的致病原因之一。GJB2 基因的突变大多位于基因编码区,临床表现为先天性双耳重度或极重度耳聋。本研究发现GJB2 基因c.235 del C纯合突变1 例。c.235 del C 纯合突变会导致导致合成一个没有生物活性的CX26 蛋白。CX26 蛋白是缝隙连接蛋白家族的一员,在电镜下描述为与贴壁细胞接触的质膜上的区域性特殊结构,这些结构是由细胞间通道组成的,这些通道促进了离子和小分子在细胞间的转移。CX26 蛋白功能缺失造成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该类患儿的听力无法恢复,即使佩戴了助听器效果也不明显,最好的办法是尽早植入人工耳耳蜗[10]。在本研究中还发现GJB2 基因c.109G>A 杂合突变552 例,纯合突变46 例,占所有突变的79.03%。GJB2 c.109G>A 纯合突变致病性,目前在临床上为携带争议位点,刘清明等[9]的研究中发现了14 例GJB2 基因c.109G>A 位点纯合突变,其中3 例是中耳炎引起的听力下降,这14 例携带者1~3 年a 听力随访正常。Huculak 等[11]检查了15 例GJB2 基因c.109G>A 位点纯合突变患者,发现这些患者均有轻中度耳聋,因此认为该突变可致聋,只是病程慢而已。
本研究中发现GJB3 基因c.538 C>T 和c.547 G>A 杂合突变13 例,突变检出率为0.16%,该基因的检出率高于浙江长兴,低于广州梅州,甘肃武威和浙江舟山。结果提示该基因的分布可能存在地域差异。GJB3 基因是连接蛋白基因家族的成员。编码的蛋白质(CX31) 是缝隙连接的一个组成部分,缝隙连接由一系列细胞间通道组成,这些通道为低分子量物质在细胞间的扩散提供了途径。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显性或隐形的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有关,患儿有可能发生迟发性听力损失。
SLC26A4 基因又被称做“一掌致聋基因”,主要在甲状腺高表达。该基因突变与Pendread 综合征有关,Pendred 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典型定义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听力障碍、甲状腺肿大和碘异常组织化伴或不伴甲状腺功能减退,该综合征的特征是听力受损,与内耳畸形有关,如前庭导水管(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EVA) 扩大[12]。SLC26A4 基因表达产物为潘特林(Pendrin),一种转运碘-氯离子的蛋白质。该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SLC26A4/PDS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突变后引起潘特林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导致甲状腺过氧化酶缺陷以及碘的有机化障碍,以及内耳前庭导水管内氯离子转运障碍,从而导致听力下降同时伴有甲状腺肿大。SLC26A4 基因突变位点检出率最高的是c.919-2 A>G 杂合突变,其次为c.2168 A>G 杂合突变,该结果与多篇文献报道一致[13-14]。本研究中并未发现SLC26A4 基因纯合突变,王海燕等[9]的研究发现SLC26A4 基因纯合突变的携带者在出生时并没有全表现为听力损失。这一结果提示即使新生儿通过了听力筛查也要持续监测听力情况,必要时需进行颞骨CT 检查[15]。本研究中m.1555 A>G突变率为0.10%,低于全国许多地区的检出率,体现了地域差异性。
12S rRNA 是线粒体基因,属于母系遗传。临床表现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性致聋。线粒体DNA(mtDNA) 突变是在许多国家都是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该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非常敏感,低剂量的氨基糖苷就可以引起耳鸣甚至严重的听力损害[16]。由于该基因母系遗传的特性,可根据遗传规律推导出家族中其他成员的基因型。因此对于这类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应该指导其科学用药,避免或减少药物性耳聋的发生。
在新生儿出生缺陷病症中,耳聋最为常见。早期听力筛查虽然检测了新生儿的听力状况(3~42 d),但迟发型的耳聋无法检测到。由于超过60%的语前聋是由遗传导致的,明确遗传致病因素是耳聋精准诊治干预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由于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耳聋基因检测变得容易实施,为其普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国家针对部分地区的新生儿,免费开展了耳聋基因的筛查,主要检测4 个常见耳聋基因的一些位点,如本研究中检测了21 个位点,其他研究中检测了13、15、11、22 个位点不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扩大筛查基因以及突变位点将变得更加容易实现,虽然扩大筛查范围能提高检出率,但检测位点的增加也会出现一些临床意义解释不清的变异情况,使得医生和患者/携带者处于两难境地[17]。因此耳聋基因的筛查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以能够检出耳聋风险、降低子代患病率、达到优生优育为目的,且不给医患双方带来更多的工作和精神压力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