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摘 要:问题能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探究语文世界,学习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培养和利用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核心,落实素质教育,同时也能促进其学习进步。本文正是基于此,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提出针对性策略,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继而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引 言
问题意识能促使小学生具备推陈出新、积极思维意识,帮助其不断探索解决问题,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当小学生处于不断提问的状态时,他的思维活跃性和发散性将会得到极大改善和提升,这对其拓展创新意识,培养语感,提升素质修养有极大的好处。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是开发其大脑的必要过程,也是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对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有极大的好处。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对学生来说,问题意识就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主动思考、探究以及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促使其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使其拥有更活跃的大脑。良好的问题意识能让小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更乐意去探究学习世界,对所学语文知识也能灵活运用。当前,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其综合素养的提升,而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也是综合素养的一部分,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感,创建更具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重要途径。
2、利于提升小学生思维,激发其问题意识
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让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过分依赖课本,大胆质疑,勇于求证,积极探索问题解决之道。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其主体作用也会逐渐凸显。教师通过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和思维状况,以此来调整教学方案,为学生制定更加合理更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教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成绩。此外,通过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提高师生互动,增强双方了解,继而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节奏,提高教学质量。
3、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新课改
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多年来一直强调的重点。然受以往老旧思想和教学行为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并未发挥素质教育的实际作用,反而因为应试教育压制这种新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成长。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1、创设情境,让学生敢于提问
提问虽然简单,但大部分学生却并不敢这样做,他们有的慑于教师的威严,担心提问的问题让教师不喜;有的担心提问过于简单被老师和同学嘲笑;也有的学生认为没有提问的必要,老师都会给他们讲解,因此不会主动去思考提问。对此,建议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增强教学亲和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其参与意识,促使其敢问、想问。比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将找到的食物分给其他战士吃,自己却吃草根和吃剩下的鱼骨头,这样的情景在现在是很难看到的,因此必然会有学生心中有疑问:老班长为什么不自己吃找到的食物,反而让给其他战士吃?老班长奄奄一息时为什么不喝鱼汤活下来?……这些问题正反映了老班长的党员光辉品格,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期间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尚品质,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继而影响其思想,培养其素养。当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心中的疑惑会一扫而空,他们对时代的烙印也会更加清晰,品格也会受到熏陶和感染,继而培养其优秀个人品质,完善其人格。
2、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问
2.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预习中产生问题
预习能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课堂讲解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找老师或者是同学解答,这样既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也能帮助其养成好习惯。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课件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提问技巧,通过课件来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提问,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其学习动力。
2.2 引导学生课后质疑,点燃求知欲望
带着问题离开课程,不断思考、回顾课堂内容,对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总结课堂内容并提出新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比如在学习完《珍珠鸟》这节课之后,教师可以继续问: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大家还有其他的问题吗?很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下早已经跃跃欲试,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不将珍珠鸟放生呢?”“为什么只有小珍珠鸟信任作者,老珍珠鸟却从来不出来呢?”“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对等吗?”……这些问题看似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但却是小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最佳体现,也是其问题意识培养和提升的展现。
3、通过沟通激发学生善问能力
学生明确提问方向才能正确提问,才能培养其提问能力。教师通过借助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哪些问题提问的好,哪些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等,通过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抓住知识重点,继而提高问题意识。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150年后,我们这样上学》这篇课文时,先不为学生讲解任何关于课文的知识和教学内容,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思考,提问。学生在阅读之后纷纷提出很多问题:“机器人老师能说的和老师一样详细吗?”“机器人老师阅读的时候会带感情吗?”“未来是自己在家上课吗?”……这些问题能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探知欲望,再经过教师的梳理,引导学生归类,然后去寻找答案。这样循环,不仅能让小学生形成良性问题意识,同时也能深化其意识,继而养成自觉提问思考的习惯。
结束语
学贵知疑,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一种学习意识,更是其思维锻炼、进步的阶梯,通过问题意识能让小学生培养更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促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生实况、课程特点和理念,积极培养和辅助学生去提升问题意识,培养其胆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长为敢问、会问、善问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清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49-150.
[2] 譚彩云.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品位经典,2019(0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