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梅
摘 要:劳动教育是当前中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职业工匠的迫切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中职学校要深刻认识自身劳动教育现状,加强劳动教育工作力度,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及实施办法,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动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技双馨的优秀职业工匠。
关键词: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创新;实践
在当前的中职学校中,劳动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劳动教育始终是口号式教育。学校实际上并不把“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劳动教育始终没有系统化、体系化。另一种情况是只见劳动不见教育。这是目前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那么,这种劳动教育现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是中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产生偏差。中职校是以传授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许多教师的观念中,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一定要进行动手实习、实验,大量的实习课就是劳动教育的具体形式,没有必要再进行劳动教育,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
其次,很多学生家庭劳动教育缺失。现在的中职业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们不想他们承担劳動任务。久而久之,孩子们怠于劳动,在学校里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等方面大大欠缺。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校考虑家长、学生的主观因素,考虑到学生的身体安全等方面原因,也不愿意在劳动教育方面花费精力,导致中职劳动教育缺乏系统的体系,劳动教育随性而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学校做为施教的主体单位,要承担劳动教育改革创新的任务,通过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职业人。因此,中职学校要因地制宜,加强劳动教育力度,创造性开展工作。
第一要加快编写《中职等职业学校劳动课教学大纲》。要设置劳动教育课并不是想当然的事情,劳动课程的内容,取材广泛,但要形散而神不散,只有制定出教学大纲,才能明确劳动教育基本理念、明确劳动教育方向,才能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建立稳固支撑体系,并能整合学校资源,从理论到实践对课程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策略,学校就能够进行劳动教育的系列匹配,使之科学系统。
第二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劳动课的教师队伍。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劳动教育课程,一些劳动教育的实现大多是由班主任组织实施的,没有规模以上的专业劳动教育团队,这不利于劳动教育的组织开展。学校要引进专业的劳动课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这些教师有深厚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了解学生的现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能根据学校现有资源设计劳动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第三要增设劳动教育理论课。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没有实践的理论的就是纸上谈兵,没有理论的实践是蛮干,理论课是起到了升华和点睛的作用,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懂得人类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和权利,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理论课的授课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方式推出劳动楷模。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尤其需要榜样引领,把“工匠精神”引入校园,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塑造人民情感和劳动情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让学生与工匠师傅近距离接触,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他们身上的劳动品质和责任担当激发学生奋斗热情,培养学生耐劳品质。
第三要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充分利用专业实践课动手操作的机会进行劳动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二是积极组织校企合作。通过校合作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展示他们精湛的技艺并讲授他们的修炼经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拜和对职业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第四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学校是学生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劳动教育不仅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积极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三位一体”共同完成。家庭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具有最深远持久的影响,家长们承认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但绝大部分家长只是心理上认同,但在行动上并没有真正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因此学校就要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增强学校与家长的互动,使家长成为孩子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除了家庭教育,社会的教育也是重要的阵地,比如很多学生投入到志愿者队伍中,主动参加社区活动,这既对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也培养了学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情怀。
参考文献
[1] 杜先伟.论大学生新时代劳动精神培养[J].教育评论,2019(4):16-20.
[2] 吴亚美,郭莎莎.石家庄市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