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
摘 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朗读的乐趣。灵活运用朗读的方式,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朗读、热爱朗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兴趣;技巧;层次;方式
小学语文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完成这个目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应该重视朗读教学的指导,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素养,而其中“朗读”的能力也是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从这几个方面做好学生朗读的指导。
一、培养朗读的兴趣
在教育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课前预习朗读,课堂上理解后进行朗读,课后有感情的朗读及背诵。要达到课标中的要求,笔者认为首先应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抓起。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朗读的乐趣。教师的语言应该是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能够很快把学生的情感带入文本中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还要有细腻丰富的情感、以及准确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必要时还可借助音乐、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朗读带给他们美的熏陶。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时,开头的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个排比句中,描写了燕子、杨柳、桃花三种景物,为了让学生较快的进入情境,笔者用文字配上插图以及舒缓的音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不仅读得到位,而且能够很快得把这个经典的句子背下来。
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朗读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可以拓展延伸到生活中。定期在班級举行朗读比赛,可以是学生自由结合的小组形式,也可以是亲子朗读以及师生合作等形式,学生会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尤其是每年孩子们最喜欢的经典诵读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选择经典的古诗词进行朗读。从选择朗读的题目、背景音乐、服装道具,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准备策划中来。本来学习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难点,那些对注释、句子的分析更是枯燥无味,因为有了展示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非常强,为了朗读的到位精彩,学生会下很多功夫。他们会搜集作者资料、了解创作背景,深入理解作品的意思和内涵。
一切学习活动都变成了主动学习,他们还乐此不疲。以此经典朗诵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朗读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掌握朗读的技巧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经典的篇目,怎样指导学生读好这些作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在朗读时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朗读方法。
(一)读准每个字的音节,包括声母、韵母,前后鼻音等。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因为,我们所教的学生参差不齐,有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因此,在朗读时就会因为地域出现不同发音的问题,我们应该善于归类总结,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朗读的方法,不断训练强化。而学习语言是需要环境和氛围的,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急于求成。要对那些发音不准的学生多一些帮助和耐心。
(二)在朗读时遇到较长的句子时,学会根据意思恰当停顿。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长句子的断句,教师可以结合例句进行断句的练习,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感,日积月累学生就会较准确的掌握。
(三)指导学生能标注重音,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灵活处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朗读练习。重音的朗读,还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之前先要认真感悟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侧重点在哪?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本去朗读。
(四)读好基本的句型,如感叹句、问句、祈使句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想象力,边读边想象,教师还可以在语调和重音等方面进行引导。这样就能读好这些特殊的句型。
三、明确朗读的层次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难读的生字、词语的读音。也可以要求学生大声给家长朗读课文,亲子之间一起朗读。家长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为课堂的学习做好准备。
虽然一节课四十分钟,我们也要舍得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首先,就是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此时的读不同于课前的朗读,一个班的学生都沉浸在阅读中,朗朗的读书声、亦或是书本的翻动声,都是一种美的熏陶。这种阅读的氛围带给学生的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影响。在课堂上的自读,我们就可以依据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带着要求去边读边思考。如低段只要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会标注自然段就行;中段就要求在此基础上,能够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高段要求不仅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梳理文章的结构。要严格按照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语文能力。学生自读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四、巧用朗读的方式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的时候,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师生合作读等。在指导学生时,应该根据所学课文的特点恰当选择。如人物对话较多的记叙文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为了读好文中的人物,一定会很认真地练习。在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在评价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一定要尽量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朗读活动中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教师的朗读也会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结合教材的特点,有时间还可以让学生排成课本剧演一演。这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例如:教学《学弈》时,指导朗读时,除了引导学生进行重音的标注、断句的练习之外,还引导学生进行了课本剧的排练。为了演出成功,学生都会积极准备。课堂上学得格外认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很深刻。在充分吃透教材后才去演课本剧,学生呈现出来的朗读和表演就是绘声绘色的,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学生对于文本的道理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里。在朗读和表演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好的德育渗透。这样也完全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朗读的积极性。
学习散文、诗歌、古诗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配上合适的音乐、图片,指导学生个读、齐读、师生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本的意境。大屏出示重点段落或句子时,应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朗读,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感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在进行朗读指导。这时候就要运用平时学会的朗读方法,注意停顿、注意重音等。给学生理解练习的时间,然后再读。如果学生还是读得不到位,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教师的范读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发挥范读的作用。教师的范读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学生再读时效果就好多了。
教材中要求有感情的朗读,一定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完成的。对于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如感恩父母、关爱小动物等内容,他们能很快地产生情感的共鸣,有感情的朗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小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毕竟有限。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有关历史、战争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他们并不能很快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们不能武断地要求学生一定要达到教师认可的朗读效果。教师应尽可能地借助背景资料、相关视频、故事、图片等帮助学生去理解。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的句子“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这个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孙都来瞻仰它。”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总是不能进入文本,游离在文本之外。为此,笔者及时给学生播放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视频,引导他们仔细观看。然后适时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对于红军长征时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就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回过头来理解刚才的句子就没那么难了,学生深深体会到一碗鱼汤,就现在的生活而言微不足道。可是,在当年红军长征时,就显得无比珍贵。因为那一碗汤可能代表的就是生的希望。所以,小同志觉得搪瓷碗有千斤重也就不难理解了。深入理解后再来朗读,学生很快就能进入文本,读出自己的的感受。相比较文字,视频、音乐、图片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力应该是更强的,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就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理解再去读。不要强求学生一定要达到某种要求,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朗读的乐趣。灵活运用朗读的方式,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朗读、热爱朗读。
參考文献
[1] 麻碧霞.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才智,2016(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