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东峰 李明 兰丁璇
摘 要:爱国主义是凝聚全中国人民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断奋斗的精神力量。自古以来,有无数仁人志士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下,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书记在多个不同场合强调了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在高校,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校思政;爱国教育;教学对策
爱国主义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落实并做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虽然学生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但是思想和心理却还未成熟,容易受外界不良人或事物的影响,情绪波动比较明显。这一点体现在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的特点,向大学生大肆宣扬港独、台独,并组织部分大学生进行游行示威活动,扰乱公共秩序等事件上。
另外,新时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意气风发,血气方刚,他们愿意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冲锋陷阵,但是仅凭着一腔热血,容易在不法分子的上煽动下,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因此,在大学时期,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是非常必要的。对此,本文提出了三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分别为: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丰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下文将一一进行阐述。
一、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充分地利用学校资源,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环境,营造良好地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一般而言,每所大学都有英雄人物的雕塑,这些英雄人物都是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如:钱学森。在人物雕塑下,通常会配以生平介绍或爱国故事,通过这些校内雕塑,能够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为了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学氛围,高校还应该经常举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像演讲比赛、文艺演出、读书活动等等,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近年来,一些网络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博得人们的眼球,推广的内容呈现出了低俗的趋势,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非常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法律法规,对网络媒体加以约束,及时规避、查处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并用爱国主义内容替换不良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家庭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俗话说:“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注重孩子愛国主义的培养,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国家、民族责任感。可是,事实上,现在的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艺术培养,忽略了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得部分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缺乏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之心,这种教育是十分失败的。为了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家长应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到不穿戴带国旗的衣服、帽子,不往国旗上乱写乱画,尊重国旗,尊重国家,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尽自己的力捐款、做社会服务等等。
二、拓展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因此,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落实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
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多历史遗留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政府、学校各基地应加强联系,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另外,学校应利用寒暑假、活动周,组织学生红色旅游、扫墓、参观博物馆等活动,通过具体的实践,使学生了解爱国故事,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网络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渠道,教师可以创办爱国主义教育论坛和网站,构建网络爱国主义阵地。平时,在没有课程时,教师要在网站上及时发布国家最新消息,还可以录制优秀的爱国主义宣传材料上传网络,让有电脑条件的学生随时随地的接受爱国教育。另外,教师也可以建立聊天室,与学生在聊天室中讨论国家大事,解答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网络教育落实到实处。
三、丰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目前,部分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依然延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主义的方式方法也应进行调整,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一般而言,在思政课上,教师都是以书本为载体进行理论知识灌输,重点考察学生对爱国主义知识的掌握,考察方式就是试卷,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无法使爱国主义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要想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教师首先要创新教学方法。新课程提出,教学要转变单一的讲授法,围绕学生展开启发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以生为本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堂,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刻地明确爱国主义内涵,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新课程还提到要转变单一的课内教学模式,让学生多参与课外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的熏陶。除了在课内接受爱国主义的理论教育之外,教师可以在实践周,组织学生到乡村和社区进行调研,使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途径,感受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浓厚的社会主义情感,体会每个人与国家都是共同进退的。
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关注重点,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对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的帮助。另外,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有助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推动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梁静.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89):129-130.
[2] 付坤龙,陈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9(12):89-91.
[3] 张大卫.新时代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探索[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9(05):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