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

2020-08-27 05:32何峰峰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3期
关键词:肢体心肌梗死康复

何峰峰

(临沂罗庄中心医院,山东临沂 276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点,发病后以疼痛为主,患者休息或口服硝酸酯类药物症状难以得到改善,部分患者可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心电图变化[1]。 因患者在发病期间,为减少心肌的耗氧量需要卧床,会导致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2]。常规护理虽然能满足患者康复护理要求,但是护理缺乏针对性,护理内容亦较为单一,导致患者远期预后较差。 既往研究表明: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锻炼,指导患者治疗后恢复有助于巩固临床治疗,利于患者恢复,但是患者选择何种干预方法缺乏统一标准。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采取护理干预的同时应该加强早期康复干预,但是早期康复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3]。 因此,该文以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 例作为对象开展研究,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55 例,男29 例,女26例,年龄(28~71)岁,平均(49.72±3.49)岁;发病时间10~160 min,平均(67.18±8.57)min;患病部位:前间壁处有8 例,高侧壁处有6 例,下壁处有17 例,前壁处有24 例;观察组55 例,男31 例,女24 例,年龄(27~73)岁,平均(50.89±2.32)岁,发病时间10~160 min,平均(67.31±8.46)min;患病部位:前间壁处有9 例,高侧壁处有10 例,下壁处有16 例,前壁处有20 例。 该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签署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6],均经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确诊;(2)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3 h 以内;(3)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均能配合医生完成康复锻炼。

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异常、凝血异常或入院资料不全者;(2)合并恶性肿瘤、认知功能障碍者、精神异常或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3) 合并有急性脑血管疾病、不配合者。

1.3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抗菌等常规方法治疗,给予他汀类、醛固酮拮抗剂等保护心脏,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治疗方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叮嘱患者注意卧床休息,每天对患者进行肢体护理,保持患者的肢体清洁,定期更换床单、衣服等,并协助家属进行翻身,保证每天能够摄入足够的营养。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疾病的危害性以及治疗的方案,尽可能获得患者支持与配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干预。 首先对患者进行抬高处理,使其与床面的角度为15°,保持2 min,随后提高角度,直到30°,保持4 min,随后再次进行抬高,直到45°,维持0.5 h,然后恢复患者平躺的状态,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锻炼次数,约3~4次。 每天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护理并保持皮肤的清洁度,在护理人员的帮助及加速的帮助下,活动患者的四肢,24 h 后叮嘱患者主动起床并活动肢体及四肢,在床上进行进食,等到48 h 后,在床上逐渐进行康复锻炼,每天进行3 次,每次锻炼时间为0.5 h,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强度、频率,等到72 h后,引导患者下床进行活动,每天3 次,时间为5 min,96 h 后,指导患者主动下场活动、慢走;出院后加强患者出院指导,制定近期的饮食计划,并根据患者恢复正确指导其锻炼,避免饮食高脂肪、刺激性食物,尽可能多饮食粗纤维食物,叮嘱患者按时用药,对于存在不适患者尽快就医;叮嘱患者定期随访,在微信、QQ上定期发布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促进患者恢复。

1.4 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简表(WHQOLBREF)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别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进行评估,生活质量简表的分值越高其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2)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分别对患者的上肢功能及下肢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进行评分,上肢运动分数共66 分,下肢运动总分为34 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恢复越好;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进行测定,分别从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小便控制、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10 方面进行评定,0 分完全依赖他人;5 分需要极大帮助;10 分需要部分帮助;15 分可独立行走45 m。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 检验,采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1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干预前比较,bP<0.05

?

表2 两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分]

表2 两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分]

?

2 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个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个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两组干预前上肢、下肢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上肢、下肢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 (P<0.05);观察组干预后上肢功能、下肢功能以及Barthel指数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多见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且患者经休息、硝酸酯类药物干预后难以缓解,部分患者可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进行性心电图变化,严重者将会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等,影响患者健康、生活。 临床研究表明[5]: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点,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干预,将会增加临床死亡率。 因此,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早期康复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 该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个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说明早期康复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康复干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康复锻炼计划, 能够减少因长期卧床导致患者的腰酸悲痛等,减少肢体功能的丧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临床研究表明[6]:通过早起康复干预能够增加患者的运动耐量,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提高心脏贮备和应激能力,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信心,以及远期生活质量。 该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上肢功能、下肢功能以及Barthel 指数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康复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早期康复干预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相应的康复锻炼,能缩短疾病痊愈时间,促进疾病最大范围恢复,亦可降低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如:褥疮、下肢深静脉栓塞及关节挛缩等)[7]。 国外学者[8]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2 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早期康复干预,7 d 护理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观察组早期康复干预的实施能提高患者肢体功能,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但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病因复杂,治疗后患者出现的后遗症存在明显差异性,早期康复干预前应评估患者身体状态,了解患者病情, 善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康复干预方法,使得患者的干预更具科学性。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获得良好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肢体心肌梗死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肢体语言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肢体写作漫谈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