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锻炼对老年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2020-08-27 05:32徐翠红李赛赛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3期
关键词:肢体脑梗死康复

徐翠红,李赛赛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肿瘤科,河南洛阳 471000)

脑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脑血管病症,以老年患者居多,该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且其预后效果较差。 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逐步革新,脑梗死的生存指数逐步得到提高,但多数患者经治疗后会有肢体功能障碍、失语等后遗症,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及身体健康。 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患者的桡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继而致使其血管内膜出现损害的情况,从而导致脑动脉血管狭窄的发生[1]。 因为病情比较特殊,再者由于患者的年龄比较大,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会出现肢体障碍的状况,为改变此种状况,可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实行康复锻炼方式,使其预后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该次研究中,笔者特选取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于该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老年脑梗死患者60 例作为样本, 旨在分析康复锻炼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现阐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在该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60 例老年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样本,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 对照组年龄最大的患者是78 岁, 最小年龄是61 岁,平均年龄是(66.98±3.42)岁;其中,女19 例,男11 例;实验组患者当中,男13 例,女17 例,最大年龄是78 岁,最小年龄是62 岁,平均年龄是(67.14±3.51)岁。 这些患者对该次研究均知悉且签署知情确认书;这些患者均符合脑梗死临床诊断要求;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及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患有恶性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排除不能配合医务人员完成治疗工作的患者;此次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一致通过并认可。 经过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呈正态分布(P>0.05),可以开展该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均实行早期溶栓及对症治疗,比如:控制颅内压、抗凝、营养神经细胞等,对照组在此之上使用常规护理方式,将脑梗死相关的疾病知识对患者进行详细讲解,引导患者适宜饮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关注患者的内心变化,及时对其进行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 实验组则在对照组之上使用康复锻炼方式,首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测评,制定适宜的康复锻炼方式。 其次,在心理上,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家属说明,肢体功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疗过程中家属及患者不可急躁,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状况,及时进行疏导,以便提升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针对训练比较好的患者,应对其进行表扬,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主观能动性[2-3]。 最后,肢体功能锻炼方式的实行,(1)体位干预:帮助患者定时对体位进行变化,可交替选取侧卧位与仰卧位,保持肢体的功能,间隔2 h 进行1 次;对患者的患侧肢体进行按摩,保持动作的轻柔,3~4 次/d,20 min/次。(2)肢关节运动干预:帮助患者进行下肢与上肢关节的锻炼,比如膝关节、踝关节、腕关节及肘关节等。 训练逐步从被动过渡到主动,1 个部位训练15 次,5 min/次[4]。(3)握手训练干预:将患者患侧的手指打开,并将患侧拇指放在健侧拇指的上方处,其他手指进行交叉训练, 健侧手指带动患侧手指进行上举运动训练,10 min/次,2 次/d,20 遍/次。(4)坐位锻炼干预:将坐位平衡训练教会患者,使用床档引导患者进行坐起训练,当患者坐稳之后,将其下肢下垂,引导患者做双下肢运动。 (5)步行与站立训练干预:依据患者病情恢复的情况,护理人员引导患者进行扶床站立训练,每次时间为5 min,每天3 次,待患者站稳之后,逐步进行步行训练,以及慢走训练,依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步增加患者的运动强度,以便早日康复[5-6]。

1.3 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主要分为有效、无效及显效。 不同方式治疗后,患者的肢体障碍功能明显改善,可独立缓慢步行者为显效;不同治疗方式后,患者的肢体障碍功能有所缓解,但难以独立行走者为有效;不同治疗方式后,患者的临床表现未得到任何改进,且有加重迹象者为无效。 总有效率为1 与无效率之差。

观察两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使用该院自制的肢体功能障碍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测评,满分为100 分,主要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 非常满意者为得分在90 分及以上者;基本满意者为得分在75~89 分者; 一般满意者为得分在60~74分者;不满意者为得分在59 分及以下者。 总满意度为1 与不满意率、一般满意率之差。

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况,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评估,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在70 分及以上者为重度抑郁或焦虑;评分在60~69 之间者为中度抑郁或焦虑;评分在50~59 分之间者为轻度抑郁或焦虑;评分在50 分以下者说明其心理状态良好。得分越高,则说明其心理状况越差,抑郁或焦虑的程度越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临床治疗有效率及治疗满意度均以[n(%)]表示,差异检验为χ2,SAS 及SDS 评分以(±s)表示,差异检验为t,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发现,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情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n(%)]

2.2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中,不满意、一般满意的患者数量分别为2 例、1 例,总满意度为90.00%(27/30);对照组患者中,不满意、一般满意的患者数量分别为5 例、7 例,总满意度为60.00%(18/30); 实验组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发现(P<0.05),二者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具体详情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满意度[n(%)]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

干预前,实验组患者的SDS 评分及SAS 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SAS 评分及SDS评分均较优,对照组相比均较差,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SAS 及SDS 评分对比[(±s),分]

表3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SAS 及SDS 评分对比[(±s),分]

?

3 讨论

脑梗死属于脑血管疾病,发病比较迅速,病情变化较快,具备非常高的致残率,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乃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脑梗死由于脑部组织血液流量缺失和含氧量缺失等,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脑组织坏死状况,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及语言反常等神经功能障碍性病症,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存质量。特别是近些年脑梗死的发病数量显著增多,逐步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一个主要疾病[7-8]。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主要以药物溶栓为主,此种治疗方式虽具备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是,难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 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地影响。再者因为患者中多数是老年人,身体机能处于衰退的状况,耐受性较差,使临床的治疗难度大大增加[9-10]。故而选取适宜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式,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康复锻炼是针对老年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具体状况而制定的适宜患者健康恢复的一项具有针对性的功能训练方式,此种方式的实施,可逐步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协助患者实现回归社会和家庭的目标[11-12]。 通过心理干预,使患者的不良心理得以消除, 提升治疗的信心及依从性,使患者能够积极面对康复锻炼;通过体位干预,患者患侧肢体血液循环明显得到改善,患侧疼痛减轻,肌肉萎缩发生的情况明显减少;通过肢体关节运动、握手训练、步行与站立训练及坐位等训练干预,防止关节僵硬情况的出现,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改进,康复进程显著缩短,有效地提高了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较高,医患关系得以缓解[13-14]。 该次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临床疗效远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亦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康复锻炼对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的可靠性及有效性。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使用康复锻炼方式进行干预治疗,能够明显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可显著改进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及心理状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较高,完全可推广和使用。

猜你喜欢
肢体脑梗死康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肢体语言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肢体写作漫谈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