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云,辛文妤,杨 茗,吴向东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的新方向,对传统教学提出新的挑战。
对分课堂是针对传统教学注重知识单向传递,师生互动少,难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等问题而提出的教学模式。它基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将传统讲授式课堂的高效性和讨论式课堂的互动性相结合[1]。该教学模式不仅符合“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而且顺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对分课堂将学习过程分为讲授、内化吸收、讨论3个环节[2](见图1),其中内化吸收是对分课堂的特色,通过课下章节总结(知识框架)、提出问题(疑点)、最大收获(亮点)、自命考题(考点)4个环节,促进学生思考,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总结能力,增强学生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
图1 对分课堂教学流程
男女混合分组,依成绩均衡搭配,课堂讨论以小组(4~6人)为单位进行。
教师提供学习指导性资料(如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及学习辅助资料(如教学视频、章节测试、参考资料等)。根据药理学课程“五多一难”(药物多,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以及药动学特点多,药物机制难)的特点,将线上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小视频(15分钟以内)。
案例的情境性、应用性能引发学生兴趣[3],因此,我们结合药理学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及问题用于课堂讨论。案例种类包括临床案例,处方分析,新闻话题(如“中美谈判桌上的芬太尼”),热点事件(如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喹诺酮不良反应)以及生活常识案例(如双硫仑反应等),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前沿性以及深刻性,将教学目标隐藏于案例和问题之中。如抗心绞痛药物临床案例除包括知识、能力目标外,还含有思政教育及与诺贝尔奖有关的前沿知识,问题设置由易到难,环环相扣(见图2)。根据教学内容及其特点,每节课设置2~3个代表性案例。
图2 抗心绞痛药物案例讨论思路
教师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包括线上学习内容以及亮点、疑点内化吸收作业。
不同于传统的对分课堂,混合教学模式下,讲授与讨论按1∶2的比例分配课堂时间。由于学生已在线上学习重点和难点,所以课堂讲授时间减少,这不仅有利于将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讨论,而且也能促进学生线上学习。
讨论话题包括两类,即学生自由讨论话题和教师预设话题。学生自由讨论话题为通过对分课堂以及线上讨论仍未解决的问题,由于学生课前有所准备且经过思考,因此不会存在无话可说的情况,同时也能使讨论更有深度。教师预设话题以案例为载体,除拓展知识外,主要是弥补将知识化整为零后缺乏系统性的缺陷。可以代表药物或药物作用机制为切入点,利用问题将“点”串成“线”,进而结成“网”,形成知识体系,使线上、线下有机融合。
与传统对分课堂注重讲授重点、难点不同,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线上学情分析,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做到有的放矢,精讲重点、难点。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答疑与总结。
考试是学习的指挥棒。为此,我们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全过程的“学、练、考、评”评价体系[4],即线上学习评价、线上线下练习与考试、线下讨论、师生评价。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组成,各占50%,采取过程性评价。
为了解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及其能力变化,我们对2017级药学专业90名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发放问卷90份,回收89份,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为98.9%。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是认可的,85%以上的学生认为混合教学模式下的对分课堂有助于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表1 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下对分课堂教学的评价[n(%)]
混合教学模式下,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不能流于形式。要控制讨论节奏,避免学生浪费时间,合理分配学生自由讨论话题和教师预设话题的讨论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要想做到学生自由讨论深刻、不跑题,利用指导性资料是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
教师预设话题利用案例讨论引发学生讨论兴趣,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基础知识到前沿发展。使学生始于兴趣,经过深思、讨论,之后领悟,课后积极总结,完善知识结构,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线上与线下学习互补,线上内容要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使理解快的学生“吃好”,理解慢的学生“吃饱”),不仅为课堂讨论提供更多时间,而且也为课堂上开展高质量讨论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