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从奎 韦晓华
【摘 要】本文论述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路径,提出正确认识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和对象、树立发展的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内容观、及时调整与创新教育方式等措施,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与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 职业启蒙教育 内涵特征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B-0031-03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为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新路径。劳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形态的改变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换代升级,势必会带来新的劳动形态和劳动价值观念的改变,劳动教育自然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从中小学阶段开始抓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教育者需要对当代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内涵、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有与时俱进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劳动者。
一、正确认识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和对象
正确认识“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须先厘清劳动教育及职业启蒙教育内涵。学者檀传宝提出,“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良好的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可以理解为,劳动教育是从理念上改变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从实际操作上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劳动创造能力的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活动。职业是个体劳动行为在社会上付诸实践的重要载体,职业启蒙是劳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启蒙教育旨在激发儿童对职业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儿童提供初步的职业认识、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完整的人格品质。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认知和劳动观念。
当人们提及劳动教育时,绝大多数指的是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中的劳育,教育活动的对象多指在校学生,或者是家庭教育中的子女。职业启蒙教育,谈及“职业”二字,并非仅仅服务于即将选择职业学校就读或者是即将选择就业学生,每个人都会进入社会中的岗位,都会面临岗位的选择和对自己职业生涯作出规划,因此职业启蒙教育的教育对象是每一个人。
而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的提出,主要面向的是中小学生,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劳动教育过程中,提高其对职业的认知,消除对不同职业的误解,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职业认知与情感。当代中小学生与过去的中小学生相比,更加欢迎具有生活性、享用性、体验性和人文性的劳动教育。要想中小学生能主动地去感受和体验劳动,了解职业,那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和评价教育对象,从当代中小学生成长的环境、时代背景、个性特征出发,科学选择教育内容,巧妙选择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且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其内驱动力的教育方式方法。
二、树立发展的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内容观
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将中小学生与社会建立联系的一门功课。过去的劳动教育抑或是职业教育,承担的是生产者的技术技能培训工作,教育的内容集中在劳动技能训练和培养。社会形态的变化,劳动形式也由体力劳动为主导转向脑力劳动为主导,从非创造性劳动转变成注重创造性劳动,形式上也日益复杂化,那么对社会劳动自身的评价也会受到影响,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劳动技能方面也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
1.正确定位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内容范围。教育目的不是为了更早地对中小学生按照职业进行分流,教育者在实施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之前,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劳动教育抑或是职业教育,它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加入职业的性质,但又并非面向就业,而是鼓励学生运用当代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到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劳动、体验劳动,对劳动及职业有初步的认知。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重点在培养中小学生基本的劳动态度、情感,培养良好的心态,能使其在快速变化的生产技术中,能有自己笃定、健康的劳动与职业价值观,平等看待每个职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教育者只有对劳动与职业教育内容有一个清晰的划定,才能有目的、有重点的实施教育活动。
2.调整、新增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新内容。作为教育者,除了传统意义上优秀的劳动教育价值观、劳动技能的传承教育外,还需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及时调整更新、新增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内容。如在物质富余的今日,人们不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用全部的劳动时间换取维系生活的收入,家庭收入的富余,也有了更多的消费能力。消费作为劳动的另一面,如何正确理性消费,也更能有助于学生认识劳动的本质。应将消费教育与职业启蒙相结合,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消费观,进而能有节制地理性消费,同时也能正确看待以消费为主导的新兴职业。同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个体自由、闲暇时间的增多,也给个体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不少人也能在闲暇时间从事不同的职业,施展自己的劳动能力。如果中小学生没有管理好时间的意识和能力,对于他们来说,充裕的闲暇时间也会成为一种负担和灾难。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观念,学会如何有效规划、管理、利用好闲暇时间,创造财富,提高社会生产能力,也是新时代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3.以劳动美育提高个体感受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美育也占着重要的位置。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不仅仅只是如何劳动以及如何选择职业的问题,还应该包含个体对劳动的审美能力,从而学会发现劳动美、欣赏劳动成果、尊重勞动者。通过感受劳动成果带来的美好感受,培养学生劳动情怀,提高鉴赏能力和感受力,以劳育美。
4.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学者提出,你的劳动是否有意义,是否更有价值,取决于劳动创造性的大小,而不同于过去体力劳动的简单量的大小。这就意味着在这个以脑力劳动为主、重视创造性的时代,未来的劳动者在任何生产劳动岗位上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创造力需要从小培养、从细节培养,持之以恒。对未来劳动者的培养,理应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
面对当代中小学生实施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需要用发展的观点,高度重视信息和知识生产,对劳动、劳动教育本身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消费教育、闲暇教育、劳动美育、创新教育等内容纳入劳动教育内容。
三、及时调整与创新教育方式
发展的教育观,不仅需要科学审视当代社会背景、劳动形态、劳动教育、职业启蒙等的内涵,并依据内涵划定教育内容,还需要根据内容调整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
1.构建整合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中小学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总体目标指导下,选择劳育方式时,不仅要重视传统的劳作式劳动教育方式,更要重视现代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的劳动教育,从而构建起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学校需要把直接劳育和间接劳育、学科教育与活动教育、个体教育与集体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融入不同形态的劳动知识,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文化技术与思想政治相结合。同时,打造劳动特色校园文化,将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劳动育人文化与人文知识、专业知识、职业知识的教育紧密结合,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动力和优秀品质的传扬,打造具有劳动特色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感化在校学生。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各方面,通过加强大国工匠的宣传弘扬工匠精神,以劳模故事宣传弘扬劳动、劳模精神,丰富劳动育人的内涵。
2.避免机械的体力劳动,注重理论知识的引导。教育者需清晰地认识到,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中的劳动,不只是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如果仅停留在简单的体力劳动,学生唯一的感受就是所谓的劳动就是需要用体力,并且很累,教育意义不大。有个别教师用体力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使其在劳累过程中“受到教育”,这种用劳动代替教育的方式,是劳育的错位。劳动过程中,体力上的消耗,能促进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以劳强体,但是这并不是劳育的主要目的。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与当代生产劳动的结合点是现代科学,在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背景下,以智力劳动为核心的劳动形态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除了传递相关价值观、职业技术外,还需要教师传递技术背后支撑的原理,通过知识竞赛等方式,促使学生进行脑力劳动范围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能以不变应万变。
3.激发学生兴趣,将被动教育变主动学习。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或是条件较优越,从小养尊处优,谈及劳动时,对劳动产生排斥心理。谈及职业,也会认为是非常遥远的事情,无须过早考虑,因而对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劳动中来,需要依据学生个性特征、个体的兴趣爱好开发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如当代的中小学生喜欢娱乐休闲,可设计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娱乐、游戏竞技中进行闲暇教育,让学生学会时间管理,在自我肯定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纠正传统意义上对劳动认知的偏差。马克思指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 我在劳动中肯定了我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劳育过程中应及时对优秀学生的劳动作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彰显劳动成果魅力时,实现个人价值,通过自我价值的肯定,激发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多途径创设劳动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孩子从事那种必须经常进行思考和操心的长期劳动时,劳动活动的创造性才会在他面前展现出来”。只有当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经过思考和实践,才能在亲身体验中强化其实践能力。学校可联合社区、企业多途径创设劳动实践平台,开展智力开放型、动手操作型、创意竞技型、团队协作型的劳动与职业教育活动,不断增加活动的多样性和融通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劳动思维。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鼓励中职学校联合中小学校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职业院校的参与,可以有力地推动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事实上,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事情,社会对劳动的主流价值观、评价标准、家长对劳动的态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学生劳动与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因此,社会应宣扬正确的劳动、职业价值观,拓宽劳育多元渠道;学校应统筹规划,深化劳育的阵地引领作用;巩固家庭劳育的基础地位,以培养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既具有文明人精神又具备野蛮体魄的高素质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 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德育研究,2019(2).
[2]薄晓丽.从英国职业指导计划论及我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
[3]戴家芳.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劳动载体[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5(6).
[4]王绍梁.从“劳动光荣”到“劳动幸福”:当代青少年劳动价值观的转变[J].青年学报,2019(1).
[5]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
[7]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M].蔡汀,王义高,祖晶,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456.
【基金项目】2019年度廣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普职融通的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19A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从奎(1973— ),男,苗族,籍贯广西桂林,学士,高级讲师,现就职于柳州市交通学校,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韦晓华(1984— ),女,壮族,籍贯广西柳城,硕士,讲师,现就职于柳州市交通学校,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