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涯 (重庆大学 重庆 400044)
2019年10月22日,因上海图书馆新馆建设的需要,该馆率先启动“十四五”规划的相关工作,组成几个小组到国内调研,其中刘炜副馆长带队来到重庆大学图书馆。因这项工作在重庆大学尚未启动,仓促之间双方围绕智慧图书馆为主的研究和实践等进行了讨论。后在馆内根据讨论情况初步形成规划纲要,进行了小范围讨论。2020年4月17日,中国知网组织“2020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与创新应用高级线上研修班”,邀请笔者做一个专题报告,因在疫情期间对于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有一些新想法,特讲授了“学术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的思考”。
现根据报告整理成文,其中本文使用学术图书馆而不是大学图书馆,是因为学术图书馆的名称对于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核心业务的把握而言更加严谨,很多人觉得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都是图书馆,很多工作应该差不多,其实不然,两者在收藏范围、服务范围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之年,回顾“十三五”学术图书馆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围绕“双一流”建设的文献资源建设成为共识,因为我们每一个图书馆的经费都是不够的,钱就应该用在一流学科或者重点学科的刀刃上,毕竟每一个学校都有重点建设的学科。二是创新的文献服务大量涌现,包括空间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学术评价与分析、机构知识库、信息素养教育、阅读推广活动等。三是以新一代图书馆系统为核心的智慧图书馆开始建设,并取得一些进展。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和整个图书馆行业一样,学术图书馆仍然面临一些来自社会的、读者的、信息技术环境的、图书馆自身管理和服务需求等方面的挑战,因此必须进行更大力度的转型,而不是优化。笔者结合实践和思考,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8个方面的转型预测。
“十三五”期间公共图书馆开始普遍采用读者选书的采购模式,学术图书馆也开始尝试这种模式,未来行业不仅会普遍推行按需采购,而且在学术图书馆,还可以通过馆配商、出版社等聘请一些学科专家,按照“学科包”的方式向学术图书馆推荐图书。
当前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主要是以采购为主,图书馆主动收藏还比较少。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图书馆进行了相关数字资源的收藏,未来图书馆应高度重视数字化的、独一无二的与学科相关的照片、视频、科学数据、网页等资源的入藏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保存人类知识的基本职能。
从上世纪末开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但在图书馆内部,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基本上仍然是分离的,数字资源基本上在网站上提供一个链接即可,未能充分整合。尽管知识发现系统可以进行搜索,但是未能有效区分本馆已购资源和互联网资源,它也不是图书馆管理和运行的基础系统,这个问题不解决,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就很难提高。
新一代图书馆系统正当其时,也已经开始投入实用阶段,未来的图书馆系统必定从当前流程化的设计和优化,转化为基于大数据的数据驱动管理和服务。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主流服务平台必须从PC端到移动端,使读者的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能够便捷访问。
不论是纸质图书的借阅,还是全文数字资源的下载,都属于基本的、基础的文献需求服务,学术图书馆已经做得较好,未来需要提升的是如何支持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也就是尽可能提升空间服务和文献情报的服务能力。
学术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应该调整,作为大学生本身就是社会阅读最多的人群之一,图书馆还致力于推荐他们怎么读书,读什么书,这不应该是一个学术图书馆重点做的业务工作,而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的重点。学术图书馆可以将阅读推广提高到信息素养培养,重点提升读者高水准利用图书馆、喜欢图书馆、爱上图书馆,最终成为支撑其完成学业、开展科学研究的终身基本素养。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图书馆的确不需要太多辅助型馆员,未来的专业馆员一定要成为一个研究型馆员,专注于本专业和服务对象学科的学术研究,专注于图书馆业务链、业务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更大范围地开展文献情报服务,才能有立足之本。
根据信息科学的发展轨迹,人工智能在“十四五”末期会迎来规模应用,也就会在图书馆广泛应用。笔者个人最期待排架机器人和配送机器人,如果机器人能够把图书准确地还架,将会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这才是革命性的发展。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一定会带给图书馆很多转变,学术图书馆一定要积极展开研究和实践。
通过对未来的初步研判,结合“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学校建设和发展对图书馆的要求,重庆大学图书馆初步提出了“十四五”规划的初步构想。计划在三个方面完成10项任务目标。
(1)持续的“双一流”学科文献保障。学术图书馆仍然应该持续地进行双一流学科的文献保障,计划通过绩效考评,文献应用的分析,让双一流学科的文献保障率超过90%,全球该学科文献基本得到保障。
(2)数字特藏的生态系统。从2019年开始,重庆大学图书馆开始构建数字特藏的生态系统,从资源收集、存储和服务实现一体化,这些独有的数字资源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挥更大的作用。
(3)四大专藏体系。学术图书馆应该致力于特色的专门馆藏建设,否则若干年后文献资源仍然散乱而无特色,重庆大学图书馆确定重庆大学相关文献、重庆老科学家文献、重庆作家文献和西南地区方志为专门馆藏,并开辟主题图书馆进行服务。
当前学术图书馆必须回答高等教育提出的两大关键问题,第一个是“以本为本”,图书馆怎么为本科教育提供支撑?第二个,图书馆如何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因此“十四五”在文献服务的创新方面也主要围绕这两个关键词。
(1)“以本为本”服务体系。计划通过信息素养课程、学科或专业的阅读推广、课程文献中心建设和学业预警系统来实现该体系的构建。
(2)纸电统筹的文献服务流程再造。重庆大学图书馆已经通过数据库商的授权,收割、清洗和存储了2亿多条本馆已经采购的数字资源的元数据,初步实现纸电合一管理[1]。未来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全新的文献服务,将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完善。
(3)面向用户的文献情报服务体系。学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应该是通过文献情报服务来支持研究者、支持学术。因此计划通过规范化的文献情报服务体系,提升研究者对图书馆的依赖,提高图书馆的价值。
(4)应用于智慧服务的人工智能研究与实践。人工智能将得到广泛应用,重庆大学图书馆将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环境中,积极和学校、业界相关专业团队一起,研究和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
支撑资源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基础,包括专业馆员队伍建设、经费保障、规章制度、空间资源的建设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等。
(1)制度的完善。以《重庆大学图书馆规程》为核心,构建符合学术图书馆运行和管理的、符合学校教学和科研要求的、顺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制度体系。
(2)以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图书馆综合改革。以学术馆员为目标,提高图书馆专业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3)空间改造。进一步优化读者的阅读空间,营造浓郁的校园阅读氛围。在纸质图书日益增多的当前,再多的实体图书馆都会占满,因此必须开展存储图书馆建设。
(4)数据驱动的全面信息化。继续进行新一代图书馆系统的建设,成为上述各项目标任务的坚强支撑,充分发挥运行数据系统和文献大数据系统的价值,真正实现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管理与服务。
“十四五”是一个信息技术形势、国内外产业形势均发生深刻变革的关键期,业界一定要思考图书馆自身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产业链。图书馆经历了几千年的传统图书馆时期,经历了仅仅几十年的数字化发展过程,而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也才20多年,又开始建设智慧图书馆,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间点,应该更加大胆、更加具有突破性地去掉图书馆行业一些不合理的、传统的、读者并不需要的管理手段和服务体系。从以上论述和实践来看,均围绕着三个关键词来开展。
第一个关键词是“章则”。就是在制订和实施规划之前,应首先明确学术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制度,以及在信息时代确保规划正常开展的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
(1)图书馆规程。教育部2015年年底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但是这个规程更多的是对学校的约束。笔者强烈建议,每一个学术图书馆都应该按照教育部的规程来制订自己的规程,以确保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未来5年各项工作的指导。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将其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2020年初成立专门团队负责此项工作。重庆大学1930年设立图书馆,当时就制订了《重庆大学图书馆章程》,只有一页纸,而目前新的图书馆规程经过馆党政联席会第一次的审议,已经达到了28页,围绕这个规程有11份相关的标准、流程规范来支撑,这是图书馆今后管理和运行服务的“纲”。
(2)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图书馆越来越依赖信息化开展工作,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就成为最重要的章则之一,在新一代图书馆系统、智慧图书馆、科学数据、数字人文多种新型信息技术面前,学术图书馆如果缺乏自己的信息化构想,就很容易被信息行业、一些数据库商带偏节奏,不能实现自己的规划目标。
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服务器、存储等信息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以重庆大学图书馆的存储系统为例,目前采用本地“2+1”方案,图书馆建设NETAPP存储约150TB,学校数据中心建设EMC存储约270TB,再在20公里以外的虎溪校区建设备份存储中心约40TB,但目前云服务、云存储已经非常普遍,未来“十四五”期间,怎么利用商业的和自建相结合的方式,把这个体系建设得更加强壮。二是信息化软件体系的顶层设计,这是图书馆当前的一大难题,服务提供商和数据库商也不断地向图书馆卖服务,并不是在顶层设计的架构体系下。信息孤岛不断增加,未来信息化基础设施要非常强大,而软件体系则要以统一数据为基础,不断生长。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见图1),采用“1+N”软件体系架构规划,构建一个这样的平台,然后在数据平台上增长出N个扩展应用。
图1 重庆大学图书馆“1+N”软件体系架构规划
在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强烈建议高度重视数据的规划和管理。笔者一直以来有两个观点:一是“图书馆没有数据”,目前图书馆有很多的资源,但是没有数据,数据量很少有上到千万级,原本图书馆是社会知识的仓储,绝大多数图书馆就算是全文数据加上也基本上没有达到PB级的,未来如果还是不解决数据的问题,就很难取得发展。二是“数据属于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强调数据是属于图书馆的,现在可能还不是,但是“十五五”、“十六五”数据会成为最重要的能源和发展基石。
第二个关键词是“体系”。图书馆的服务不能做点状的,而是要把它做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争取把每一项重点工作都按照完整的体系进行规划和实施。
以信息素养为例,学术图书馆天然的就要具有教育职能,很多学校都开设有“文献检索课”,一些学校改成“信息素养课”,对学术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而言,需要构建一套体系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套体系包括新生入学的时候,如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扫描一个二维码,进行图书馆的基础信息素养教育,教会新生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基本的图书馆、文献利用常识;进一步可以开展专业级信息素养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专题培训等,辅导和指导学生开展基于文献的研究工作,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专门为各个学科团队开办高级培训班,培养各种文献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相关专业检索技巧等,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下载一篇文献[3]。从入学到毕业,从教学支持到研究支持,信息素养贯穿读者大学生活,方可称之为“体系”。
第三个关键词是“生态”。如果说体系是坐标的横轴,生态就是坐标的纵轴,类似于产业链。图书馆关注每一种资源、每一项服务上下游的全过程,再根据上游的发展趋势和下游需求来确定图书馆自身的服务,如果整个生态系统缺失,再好的服务都不可能长久。
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2020年和北京爱迪科森公司合作研发“+馆藏”系统,系统建设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图书馆发现很多老师和学生拍了很多校园生活的照片,希望能一键上传到图书馆作为馆藏永久保存,增加图书馆的馆藏范围和馆藏数量。但是实施过程中发现目前多媒体文献的产业链是缺失的,也就是说生态环境很差,需要逐步去解决,否则就很难持续,整个产业生态的状况如下。
(1)多媒体资源采购。图书馆不仅仅依靠自己拍摄、读者上传,这些只能是一个补充,而长期可持续的是购买教学科研相关的多媒体文献,但是目前除了少数包装成数据库,声像出版社的多媒体文献很少出现在图书馆的订单中。经过调研,目前声音出版社仍然在出版大量的多媒体文献,但多为面向个人市场,图书馆行业市场正是他们计划积极拓展的领域。
(2)多媒体资源自建。图书馆长期以来也收藏了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源,内容丰富,载体繁多,有软盘、各种格式的光盘、磁带、硬盘等,但是没有做归一化处理,而最好的方式是及时进行数字转换后的长期保存,这属于自建范畴,在此基础上,鼓励读者征集和上传。
(3)多媒体管理系统。图书馆需要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来管理采购的、自建的资源,甚至有些音视频涉及到隐私而不便于公开,就需要一个高安全管理的子系统,必须要两个人同时输密码才能打开等。
(4)在线服务。为读者提供便捷的、跨终端访问的服务系统,因此除了PC访问的网站,还研发了APP和微信小程序。
(5)实体的主题图书馆。多媒体资源需要设备和相应的环境进行还原,因此构建声音图书馆提供读者使用,并扩充各种文化活动。开馆后,深受读者和教师喜爱,一些教师的相关专业选修课开始计划放在声音图书馆进行。
综上所述,如果不把整个服务的上游、图书馆和读者的链条打通,单做声音图书馆就解决不了资源和在线平台问题,单做读者的征集和上传,而解决不了服务问题就会渐渐被读者忽视。因此“十四五”期间图书馆一定要思考,如何解决每一种文献类型的生态问题,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工作,比如当前图书馆面临着纸书、电子书的问题,怎么整合上游多个服务商,整合纸电图书实现统一服务?中文期刊通常都购买了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的期刊数据库,他们有很多是重复的,又有部分是独有的,图书馆同时还要订购纸本期刊,那如何修改纸本期刊的采购、装订制度,结合期刊数据库开展服务?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再进行整个生态链的调研和设计,纳入学术图书馆“十四五”规划中并逐步实施。
学术图书馆的“十四五”发展,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下,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撑的智慧图书馆研究和实践背景下,一定会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转型后的学术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深度都将取得进展,这美好的未来,依靠每一位质疑者和每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去努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