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而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需求,高职院校要从本校特色出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形势,构建“分阶分类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构建思路上,要坚持全方位和全过程、综合性和差异性、阶段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明晰目标定位,明确阶段划分;在实施路径上,要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建设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搭建校园实践育人平台,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孵化平台功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分阶分类
[作者简介]崔艳艳(1975- ),女,河南济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河南 济源 459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指导性计划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河南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ZDJH-229)和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7SJGLX1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5-0064-0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各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号)要求,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切实满足社会需求,充分适应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必须主动对接区域产业,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己任,制订理实结合的教学计划,按照个体需求分阶分类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系统完整、层次分明的全程育人新模式。
一、高职院校多维度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创新意识与能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包括思想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多个方面。思想创新是指学生要敢于打破社会固有观念,做到思想创新、思维创新和态度创新,敢想才能敢干。方法创新是指学生能打破固有机制、模式的束缚,创新工作方式、渠道,与新思维相契合。制度创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灵魂所在,主要是构筑开放的内外部创新环境和体制条件,为创新创业提供优良空间和保障。
(二)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涵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或理念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要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理论认识水平、道德行为规范以及综合文化修养,为学生成才起到精神导向和动力保障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维护创新创业秩序,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
(三)跨学科学习能力
创新创业活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其中专业能力和技能是创業基础,多学科知识和能力则是创业路上的必备技能。新时期的创新创业活动,要求创业者掌握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将多学科素养结合起来,提高创业实践的整体竞争水平,推动创业活动更加规范、科学。
(四)集体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创新创业活动强调的是创业团队组建与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创业活动中的重要素养,直接关系到创业活动的成效。新时期的创业活动要求创业者将多种资源、优势组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组织机构,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因此必须具备总揽全局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果断坚决的决策能力、扬长避短的协调能力、突破创新的技术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科学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差异明显,拥有的社会资源各不相同。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人才供给的教育机构,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识也有所不同:有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开办公司获得收益,只注重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而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有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相关性不大,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个别学科的延伸,忽视专业技术支撑创新创业发展的动力源;有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部分精英学生的行为,不适合对所有学生开展,忽视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些不科学的观念停留在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层面,背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课程内容以创新创业基础、创业实务为主,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单一,缺乏专业性、层次性、系统性,以及与创新创业实践相脱节等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三)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完善
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众多高职院校已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组织机构不健全,责权不明确,缺乏配套的制度和政策,创新创业教育多流于形式,创新创业实践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学分积累替换等众多实际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教育效果。高职院校应坚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互利共赢的总体思路,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完善的制度和激励政策,多方参与、协同保障,切实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四)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技术性、综合性等特征,是理念和能力并重的教育。当前,众多的专业课教师只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创新创业教师只注重创新创业素质理论的传授,在教学中忽视了以专业技能为背景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培养。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师资大多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行业发展的前瞻性、预判性不足,致使教学内容和方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结构单一,最终导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足。
(五)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平台作用不凸显
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多数高职院校开放了校内外实训实习平台,建设了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平台,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场所,提供指导帮扶,但总体上看效果甚微。主要原因是校内外实践、实习环境和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有效的协同,导致平台的功能受到限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分阶分类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构建原则
1.全方位和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要全方位融入高职院校育人方案,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创新创业教育要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组建校内外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采用“课堂+项目+平台+孵化”的育人模式,探索完善与各专业学科紧密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全过程中逐步强化创新创业思维。
2.综合性和差异性。创新创业活动对于创业者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学生要具备开拓市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做人做事的优良道德素质和文化涵养、运营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保障企业良好发展的跨学科综合素质能力,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体现出综合性和差异性。综合性主要是实现教育体系的综合化,以素质教育为主,鼓励不同学科、院校的教师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学科知识融合、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跨学科综合素质能力。差异性主要是实现教学体系的差异化,以生为本,根据学生个性特征、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等因素,构建“课堂+训练+孵化”的“分阶分类式”教学体系,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3.阶段性和实践性。创新创业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创业者的综合素养决定了创业成功的概率。创业者的综合素养是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课程至关重要。实践课程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基础、目标成效进行分类,包括创新创业计划和创新创业实践两种形式。创新创业计划是指通过运用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各种创新创业实践进行训练,如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社团活动、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等。创新创业实践是指在创业孵化平台开展的创业实践项目,或者是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开展的创业实践课程。创业计划是理论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是行为实践,两者相对而言是递进的关系。创业实践课程有助于创业者接受系统的训练和指导,也有助于项目获得更多的资助和支持,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
(二)目标定位
“分阶分类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确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状况,总体上以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并且围绕这一目标定位,适时调整教育内容,开发有助于目标实现的课程,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阶段划分
高职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基于分阶分类的教育策略,注重木桶效应和长板理论的融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彰显学生的个性特征。
第一阶段是通识课程教学与活动环节。要注重启智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将三个学年划分为大类培養、多元个性培养两个阶段,采用课堂教学结合文化活动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的培育。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推进通识课程的信息化改革,广泛应用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元学习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强化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内化,将理论知识升华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形成以创新创业知识为基础、道德素养和文化涵养为支撑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体系。
第二阶段是专创融合教学与实践环节。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的交叉融合,将能力训练放在首位,依照创新、创意、创业三类聚焦的交叉程度和覆盖面积,选拔和培育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注重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设置制订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借助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挖掘和培育创业团队,实现跟踪式立体化培养。借助信息技术,依托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平台,完善“课堂+创业项目+企业+平台服务”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创业设计、产品生产、产品营销、金融投资、电子商务等相配套的体系化创业链条,实现专业教学和创业创新教育的有机渗透融合,形成以专业教育为背景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教学体系。
第三阶段是创业精英模块实践环节。要对接经济市场,依托学校实体孵化平台和虚拟孵化平台,线上线下平台有机融合,根据创业项目的类型、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导师、资金、技术、场地等扶持,注重孵化过程中的分阶、分层、分类,提高创业项目的落地成功率。要注重创业项目的孵化培育,为创意产品设计转化为真实的商品,创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提供更有利的条件。针对能力突出的创业精英,开展创业实战导师课程,帮助他们熟悉创业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运营管理、金融投资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国际商务等方面的知识,为创业项目成功孵化打好基础。
四、高职院校“分阶分类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课程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而教材是课程的载体。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开发适合学校教育的创新创业教材,具体可分为两个类别:一是通识课程教材。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业品质,教材包括《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实务》《创业管理》等。二是专创融合教材。专业教学是创业行为的基础,没有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无源之水。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教材多以专业学科创业课程为主,如《汽车服务经营与管理》《新媒体营销与策划》《服装企业管理》等。教材的具体编写要由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业成功人士共同承担,确保形成比较完善的、兼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教材体系。
(二)建设专兼结合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专业不同、类型不同、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多元化师资团队。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专职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其次,要建立创业教育师资培养机制,将专业课教师纳入创新创业教育队伍,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深入企业环境,加强学习和交流,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再次,要优化师资引进机制,聘请校外企业精英、技术专家担任兼职导师。最后,要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及培养方案列入学校教师培养计划中,从教材编写、项目申请、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配套的政策,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项目实践的研究。
(三)搭建校园实践育人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有效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高职院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疏通创新创业实践渠道,尤其是要搭建校园实践育人平台。一是校园科技文化平台。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与专业学科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創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和个性发展。二是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平台。通过专业技能赛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学习、应用、开发、推广,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三是创新创业实训平台。高职院校开放校内实训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针对项目团队进行个性化指导,对接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专业的实践训练和创业实践,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机遇把握能力和组织管理领导力等。
(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高职院校应制订有效的运营管理方案,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和解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二是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制定各项制度和政策,统筹协调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三是关注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弹性学制,尝试学分积累转换制度,落实创新创业资助与扶持政策,将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奖学金评定体系。把创新创业成果作为学生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表彰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营造尊重学生创新创业意愿、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政策氛围。
(五)优化孵化平台功能
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是为创新创业项目搭建的实践场所。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争取多方资源,按照校、政、企共建共赢的模式构建创新创业实体孵化平台,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场地、融资、指导、推广、宣传等方面的帮扶,形成良性的联动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应借助信息技术,建设虚拟孵化平台,为学生提供线上创新创业服务,将创新创业项目团队、企业、学校、政府、导师、技术专家、金融投资聚集在平台上,实现线上线下跟踪式立体化服务,优化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功能。
总之,高职院校“分阶分类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对传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质、学情,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完善、科学、规范。
[参考文献]
[1]张欣.以就业为导向的三段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证研究[J].环球市场,2019(2):167-168.
[2]陈语谈,李帅.高职类院校“分阶分类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6):4-6.
[3]郝建文,戴晨伟,卫艳新.“三阶段-五平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6):96-99.
[4]潘泽锴,罗云芳,葛浩坤.分层递进式“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9(8):68-71.
[5]吴敏.创业周期视角下的高职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7(3):42-46.
[6]赵俊,王敏.“四阶段阶梯型”项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8):11-13+19.
[7]倪瑛,傅大梅,杨梦娜.高职创新创业拔尖人才“三阶梯”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科技风,2019(15):41-42.
[8]王立高.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2):62-67.
[9]刘富才,黄铁枝,徐晓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39-40.
[10]汪磊.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心理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5):64-66.
[11]杨春敏.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8(11):75-76.
[12]裴大明,南亦民,王娟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育改革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7(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