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2020-08-25 08:47周曦
教师·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职教师深度融合课程教学

周曦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是实现中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根本变革的重要途径。深刻认识深度融合的内涵要义,切实把握深度融合的问题表征,有效实施深度融合的共生策略,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中职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7-0072-02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互动技术、互联网接入技术以及移动通话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已悄然进入中职课堂。如何应对新技术的冲击和挑战,如何突破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瓶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试图先释深度融合的内涵要义,次析深度融合的问题表征,再探深度融合的共生策略。

二、深度融合的内涵要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以来,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以电为动力的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媒体为特征的电化教学阶段,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阶段。

从课程“整合”到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都有明确要求。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由此观之,从《纲要》的“整合”转变为《规划》的“融合”,标志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凸显。

“整合”与“融合”虽仅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有本质区别。“整合”即整理、整顿,意为将不同的事物组成一个彼此独立的整体,如资源整合、课程整合等,但其整合以后各种资源和各门课程依然相对独立。而"融合”即融化、融入,意为将不同的事物集成在一起,相互滲透,融为一体,如文化融合、媒体融合等,但其融合以后各种文化和各类媒体不再独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舍难分。

鉴于此,“整合”与“融合”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其联系在于二者均有将不同事物重新组合的含义,而根本区别在三个方面:一是组合的“程度”不同。“整合”是游离的、松散的,“融合”是共生的、紧密的。二是组合的“反应”不同。“整合”遵从“条理秩序”原则,是一种物理反应,即整合后的事物虽然状态发生变化,但事物本身的组成部分并未发生质的变化。“融合”则体现“相似相融”原理,是一种化学反应,即事物的状态和事物本身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并有新的物质生成。三是组合的“结构”不同。“整合”只是从改变“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但未能触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性变化。“融合”则是在“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触及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性变革,达到一种水乳交融、融会贯通的境界。如果我们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比作药材,那么深度融合就是熬好的药汤。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对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而从课程整合到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成为一种必然。

三、深度融合的问题表征

笔者通过近两年校内外听课及教学竞赛现场观察,总结出中职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识不深。一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认识肤浅。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并下载了一些网络课程资源,就算深度融合了,但其实他所使用的课件,要么是从网上下载的,要么是本人把教材内容变相演绎的,有的教师甚至把在课堂上所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呈现在课件上,把过去的“照本宣科”变换成“按课件宣科”,可谓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二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认识偏颇。有些教师不论上什么课,教什么内容;不论需要不需要,适合不适合;不论时机对不对,适宜不适宜,都要牵强附会地使用信息技术,为技术而技术,为融合而融合,“两张皮”现象十分明显,结果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三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认识模糊。少数年轻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根本价值认识不到位,一味注重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展示,而与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根本价值的认识大相径庭、相去甚远。

其次,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不足。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由于信息技水平不高,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所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缺乏信心,动力不足。有畏难情绪者,不想用;有恐惧心理者,不愿用;有知难而退者,不敢用。因而平时上课大都不用信息技术,依然钟情于“嘴巴+粉笔+黑板”的“老三样”传统教学方式。用旧船票登上新客船,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一如既往,涛声依旧。

再次,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不当。部分教师出于对信息技术的热衷与追捧,存在过度使用与方法不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多种形式拼装与叠加,花样百出,频繁切换,使得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导致学生视觉、听觉疲劳,其结果是“人话”异化为“机话”,“人灌"异化为“机灌”,“师生互动”异化为“人机互动”。这种情况在政治、语文、英语、历史等课程教学和一些竞赛课程教学中尤为明显,以致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名无实、华而不实。

四、深度融合的共生策略

策略一: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深度融合是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一般来说,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资料、教学环境及教学支持系统。具体而言,教学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案例、文字、影视、音乐、动画、图片、课件等具象资源。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时,必须对海量的教学资源做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合理取舍,明确所选取的教学资源在何处融合,在何时融合,如何进行融合。找准融合点和发力点,再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加工,以便合理利用。选取的多样性的教学资源,应服务于教学需要,服务于学生发展。只有适地、适时、适宜、恰到好处地使用教学资源,才能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效果。

策略二: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深度融合是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前提。教学设计包括内容设计、过程设计、媒体设计。在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设计时,应展示事实、创设情境、呈现过程、提供示范。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也是教师预设性的劳动成果。如果把课堂比作炫丽的舞台,那么教学设计就是精彩的剧本,教师则是编剧兼导演,学生则是舞台剧的主演者。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策略,便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做好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从解决问题出发,对信息技术做出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使之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精雕细琢地设计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的融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思维的情境性、形象的直观性、人机的互动性、理念的创意性、界面的友好性、页面的简洁性、内容的可接受性。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和特技手法,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学习情景、思维情景与合作情景。比如,在进行有关数学抽象概念、函数作图或机械制图等教学设计时,可以选择动画进行演示或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之目的。

策略三: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是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教师要善于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变革“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如何做得更好”的策略性知识等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比如,在课题引入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在课题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想,启发学生分析、判断、概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课题完结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讲授的内容进行回放,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策略四: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深度融合是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目的。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切实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比如,微课堂、云课堂、慕课堂、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便捷性及教学技术的开放性。又比如,还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选择、填空、拼图、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题型的训练,从而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变得丰富起来,极大地改善课堂教学的方式,更好地让信息技术为达成教学目的服务。

參考文献:

[1]罗宁宁,吴 伟.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路径[J].中国高新区,2018(19):122.

[2]杨 勇.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8(7):52-56.

[3]陈士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专项重点资助课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 曦(1982—),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幼儿师范学校科研科科长,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

猜你喜欢
中职教师深度融合课程教学
试论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的研究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