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会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黄泥河镇中心卫生院护理科,吉林 延边 133704)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向心脏提供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的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因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引起的胸痛等不适的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成人。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绞痛、胸部压迫、呼吸短促等,若未及时进行治疗,随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衰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有休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但由于冠心病的诱发原因有许多,对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患者发作冠心病与患者的情绪具有直接关系。长期保持心理应激反应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所以,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消除患者负性情绪对患者身心康复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旨在探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基础护理+护理干预对其身心康复的影响,总结如下。
研究对象选取为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有心绞痛、胸部压迫等临床症状并通过心电图、超声、冠状CT血管成像以及冠状造影等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所有患者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选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常规组42例和试验组42例。本次实验研究中常规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9~81岁,平均(62.5±4.2)周岁。试验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0~79岁,平均(62.4±4.3)岁。两组冠心病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
常规组冠心病患者采用基础护理,护理标准为:为患者进行药物指导与生活护理。主要包括遵循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叮嘱患者坚持终身服用调脂稳斑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同时告知患者戒烟限酒、避免疲劳与熬夜,注意饮食清淡,每日摄入盐分<6 g。此外应告知患者可以进行打太极拳、慢走、散步等基础运动,30 min/次,2~3次/周。
试验组冠心病患者实施基础护理+护理干预,基础护理与常规组一致,护理干预具体流程如下:患者入院后为患者讲解相关冠心病专业知识,避免患者因知识点盲区对冠心病产生误解。同时为患者讲解负性情绪对冠心病病情和治疗效果的影响,告知患者正确的认知观念与积极治疗的良好情绪对治疗效果与预后的益处。告知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为患者播放舒缓的音乐,协助患者进行呼吸放松训练,使患者身心放松,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叮嘱患者心态应保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过大。此外告知患者感染与感冒等诱发因素对心脏的影响,应该尽量避免诱因增加患者心脏负担,同时还需要告知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与安慰,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更积极的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在两组患者出院前,对两组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进行对比观察。SDS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价,共计20个项目,总分20~80分,标准分=得分×1.25,标准分数越高证明越抑郁,重度抑郁为分数≥70分,中度抑郁为分数60~69分,轻度抑郁为分数50~59分,抑郁为分数≥50分。SAS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价,总分越高证明越焦虑,重度焦虑为>70分,中度焦虑为分数61~70分,轻度焦虑为分数50~60分,焦虑为分数>50分。
本次实验研究将84例冠心病患者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 22.0中,其中使用()进行SDS评分、SAS评分计量资料对比,用t进行结果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用(n,%)表示,若P<0.05数据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常规组冠心病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相较于试验组明显更高,予以统计学检验,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组冠心病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分析()
表1 组冠心病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分析()
组别 例数(例) SDS(分) SAS(分)试验组 42 42.63±5.41 42.09±6.17常规组 42 58.71±6.82 53.91±7.50 t 11.9710 7.8875 P 0.0000 0.0000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属于心血管内科范畴,好发于40岁以上成人。冠心病主要临床症状有心绞痛、胸部压迫、呼吸短促等。多数患者都是由于持续胸痛或频繁胸痛与医院进行就医,若患者忽视不适症状,未得到治疗,患者可能会产生心律失常、脑供血不足、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也可以根据病因进行对症治疗。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与情绪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动态较为复杂,发病后可能由于疾病引发的胸痛受到一定的折磨,从而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长期保持负性情绪会加重患者病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产生影响,同时对患者身心康复具有不利影响。因此,除了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外,还应利用恰当的护理干预方式辅助临床治疗,帮助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间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作用。
选择合适的护理方式辅助临床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为患者实施基础护理+护理干预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护理手段,主要是从生活护理、用药指导、心理护理三方面为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其中包括医护人员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叮嘱患者如何科学、合理的用药;利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与患者交谈,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减少对疾病的陌生感,了解患者心理动态、需求和困惑,为患者进行合适的心理护理干预,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消除患者抑郁、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的护理与治疗[2]。本次研究表明,两组冠心病患者分别实施不同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后,常规组冠心病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相较于试验组明显更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实施基础护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提高临床疗效,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应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