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康讯
【摘要】 比较法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它是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同类或类近的事物,通过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其细微的差异,在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方法。
【关键词】 比较新旧 异同 难易 差别 推理 设计科学 合理教法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1-120-01
0
我们知道,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也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经验。比较法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它是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同类或类近的事物,通过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其细微的差异,在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方法。不同的事物的差异显而易见,同类或类近的事物的差异则不甚明显,因而使人模糊不清,理解不深。“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常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一、比较新旧,以旧引新
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会新知识,我往往通过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比较,采用以舊引新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教学第三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我将H2与O2相比较,学生通过对氧气的色、味、状态、密度、溶解性溶沸点等物理性质的回顾,会联想到氢气也是气体,是否也会有色味态等物质性质特点,然后把H2的物理性质板书在黑板,让学生列表比较两者性质,再出示小黑扳( H2与O2物理性质比较表)。这样,学生就能明确本质,辨析异同,并得出气体的基本物理性质。
二、比较异同,化异为同
课文中许多例题和习题,其间大同小异。“大同” 即习题的形式基本相同,解题的目标相同;“小异” 即各习题又有自己的特点。对这样的习题,我引导学生每解一道题时,均与前面的习题作比较。首先把握它们的“同”,即一般解题步骤,其次思考如何化异为同,使习题顺利得解。如:例1: 不纯Fe 5.6克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0.21克H2,即杂质可能是:
A.ZnB.Cu C.MgD.A1
例2:10.6克不纯的Na2CO3和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了4.5克CO2,即杂质可能是:
A.MgCO3B.K2CO3 C.CaCO3D.ZnCO3
例3: 一包NH4C1化肥中,混入少量其它化肥后,此包氯化铵化肥含氮量为27.4%,则混入的化肥可能是:
A.CO(NH2)2B. (NH4)2SO4 C.NH4HCO 3D.NH4NO3
例2与例1比较,例2指的是化合物生成化合物,涉及式量计算;例3与例2比较,例3多了一步元素百分含量的计算。把■不纯物作纯净物进行计算得出结果跟已知量进行比较,如结果值大于已知量,即杂质不参加反应( 或反应,但式量大于不纯物的式量);如结果小于已知量,即杂质参与反应,且式量小于不纯物的式量。所以运用比较法,学生学得轻松,对习题的差异辨得清,记得牢。
三、比较难易,选易运用
教学中时常遇到一些习题,它解题方法多种多样。要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该习题,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通过比较,亲自感受到某种解题方法的优越性,懂得它们的难易程度,从中找出比较简捷、巧炒的,容易掌握的解题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解某元素X的氧化物含氧44.0%,已知该元素的原子量为51,则该氧化物的分子式是:
A.XO B.X3O5 C.XO3 D.X205
通常解法:XO: 1 X100%=24%。用相同方法解得其余氧化物的含氧量,再确定答案。
新方法(守恒法): 从氧元素化合价总值等于X元素化合价总
值原则,得XA=X2:(A是X元素的化合价)
解得 X=5
相比之下,新方法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计算起来容易,学生容易接受。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应多些运用这种方法。
四、比较推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比较推理在化学应用广泛,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比较就是确定物质间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推理是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如:甲、乙两种化合物都只含X、丫两种元素,甲、乙中X元素的百分含量分别为30.4%和25.9%.若已知甲的化学式是XY2,则乙的化学式可能是( )
A.XY B. X2Y C. X2Y3 D. X2Y5
根据题意:甲含X30.4%,那么Y为1—30.4%=69.6%,化学式XY2;乙含X25.9%,那么Y为1—25.9%=74.1%,化学式 XYn
分析:从X求出Y值,由表中数据比较出Y的质量分数,乙> 甲,进一步推出n>2.怎样比呢?
第一步:将A. B. C. D四个选项全部化成XYn的形式。
第二步:n值与2进行比较。
第三步:得出结论。
解:AXYn=1 n<2(舍)
BX2Y XY 0.5 n < 2(舍)
CX2Y3 XY1.5 n<2(含)
DX2Y5 XY2.5 n>2(取)
结束语
比较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比较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教法,认真施教,就能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梅和平.比较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6.
[2]石光华.比较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