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琳
摘 要:要提升学生的论述文写作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评论,从重大事件报道中汲取论述文写作的营养。具体而言,可采用如下方法:梳理对象,全面观照,不偏执于一端一方;对比阅读,辩证思考,不停留于感性的抒情;分析逻辑,积累词汇,不止步于获取琐碎的信息;确立观点,一材多用,强化事例论证的针对性。
关键词:论述文写作;写作教学;时事评论
写作是一个由吸纳积淀到倾吐表达的过程,阅读和感悟是学生超越现有生活体验、丰富自己识见、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的途径。高中生的写作偏于感性的抒情而逻辑思维和理性说理能力相对不足,这一问题在提倡论述文写作的当下日益显露。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教给他们论述文写作的技巧外,还可引入活水清流,引导他们关注时事评论,从重大事件报道中汲取论述文写作的营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汹汹而来,不管是在前线英勇奋战还是被迫或自愿地禁足家中,神州大地的每一个人都深受影响。很多人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关注新增确诊和疑似病例的数目,翻看救援、防控和生活保障方面的各种新闻。但怎样才能不止步于碎片化的浅阅读,不至于简单地在感动致敬与愤恨怒骂的情绪中循环?对语文教师而言,怎样的阅读才能给学生提供思想情感及表达的营养,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梳理对象,全面观照,不偏执于一端一方
疫情爆发,每一个人都深陷其中,很容易被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报道吞没或裹挟。教师要告诉学生每一则新闻都有不同的聚焦点,每一则评论都有自己关注的对象和立场,唯有全面观照,才能不囿于盲人摸象或偏执于一端。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增加了“梳理报道学表达,一材多用证观点”的作业,并明确了具体的步骤和要求:围绕疫情梳理涉及的对象,并分别挑选出1~2篇有理有据有深度的文章。笔者利用班级微信群发了思维图:“疫情”圆圈居于中央,七个向外伸展的箭头代表需要搜集材料的七个方向。七个方向如下:
(1)政府职能部门,涉及预判、组织、调动、防控、保障、稳定民心等方面,以及决策能力和行政效率的比较与评判。
(2)专业人员,包括医护人员、警察、基层干部、运输基建人员等,他们的职业担当,他们的坚守或驰援、奉献和风险、被赞美或被吐槽。
(3)受难者,包括病毒感染者及家属、疫区人民、身在外地的湖北人等,他们的遭遇和举动,得到的同情及帮助,受到的歧视和敌意。
(4)新闻信息与报道评论,如权威发布与大众舆论、谣言还是真相、舆论监督与引导等。
(5)各方援助,包括红十字会与各公益基金、各类志愿者等。物质援助与道义声援,援助物资分配的方式及时效等。
(6)我们,非疫区的普通人。是自嘲、自律、自助,还是助人?
(7)?(以问号形式出现,留给学生思考、补充的空间)
用思维图引导学生全面观照事件影响到的方方面面,方能力避管窥蠡测,片面狭隘。如武汉封城后,四架载有武汉游客的国际航班降落杭州,引起一片哗然,浙江人纷纷叫屈。对此,如果我们关注疫区的报道,读到外地的武汉人滞留在各机场和高速服务区甚至流落街头有家难回的遭遇,听到孩子“这里的餐厅宾馆是不是也会写着不欢迎武汉人”的疑问,定会激起我们的同理心与悲悯情,这样在表达的时候就不会过于偏激和绝对。
二、对比阅读,辩证思考,不停留于感性的抒情
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在准确了解疫情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筛选和辨别能力。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有意识地比较思想和表达的优劣,选择更真实、客观和深入的报道来提高自己的识见,沉淀自己的情感。比如防控标语的对比:“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之类的硬核标语“土味十足”,让人起鸡皮疙瘩,却也通俗易懂,有很好的警戒和威慑之力;“最有真情封路口,皆因大疫劝亲人”“出门但觉担风险,闭户无非远病魔”,充满温情,又有文化气息,亦有春风化雨之功。在比较中我们会发现,评价宣传语好坏的标准除了用词的优劣,还应看它适用的地域和对象,看民风民情和居民的文化水平,有时需要话糙理不糙的霸气,有时需要文质兼美有人文情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之类的诗句碾压“武汉加油”的口号?在比较蕴藉隽永的诗句与铿锵有力的口号时,有多少情绪是因为这些诗句出现在日本援助箱上而附加上去的?两种表达背后是否还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体系或思想观念?
三、分析逻辑,积累词汇,不止步于获取琐碎的信息
禁足家中,学生大多通过网络了解信息,而各种报道泥沙俱下,所以想汲取营养,还要注意选择。我们要告诉学生尽量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及有影响力的公众号,也要采用合适阅读的方式。一般的信息浏览即可,有深度的评论文章需要精读细品:摘录积累概括性强的专业词汇以及具有时代感与鲜活度的词语,以此来更新和丰富自己的词汇系统,改变自己的语言面貌;圈画关联词语,梳理论证的层次和逻辑,学着强化语句的关联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思考事例及分析是否典型、准确,学着选择典型事例并有侧重地表述,为观点提供有力支撑。给学生一定的阅读任务,才能改变阅读漫无目的的琐碎状态,有目的有任务的阅读,才能读有所获。
我們要选择精彩段落重点解读,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对疫情中治理谣言的表述严谨准确,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执法机关面对虚假信息,应充分考虑信息发布者、传播者在主观上的恶性程度,及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只要信息基本属实,主观上并无恶意,行为客观上未造成严重危害,对这样的‘虚假信息理应保持宽容态度。试图对一切不完全符合事实的信息都进行法律打击,既无法律上的必要,更无制度上的可能,甚至会让我们对谣言的打击走向法律正义价值的反面。”读背和分析这些语段,可以让我们明白:对现象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关注主观目的和客观影响,细分类别,区别对待;要学会用限制词使表达更准确,用关联词使逻辑严密,推进有力。重大疫情催生思考和思想,有的文章,题目就是鲜明的观点,如“请停止挖路和泄露隐私,别以违法之毒攻肺炎之毒”,提醒任何行为都应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违法之毒”“肺炎之毒”对比鲜明,准确生动。分类摘抄、学着使用这些语句,能使学生的语言和思想都得到养分。
四、确立观点,一材多用,强化事例论证的针对性
学生在事例论证时,常把事件原原本本地交代一番而非围绕观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概述。对此,笔者曾要求学生一材多用,强化事例叙述必须选择合适角度的意识,要求叙述有针对性地突出细节和重点,以更好地为观点服务。这次疫情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敬畏自然、直面灾难、反思人性及社会机制等都可以援用关于疫情的内容来论证,但表述的角度和侧重点必须有所区别。梳理近五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笔者发现,2015年的“‘文如其人还是‘不如其人”、2016年的“‘拥抱还是‘远离虚拟”、2017年的“人生三书”、2018年的“浙江精神”、2019年的“如果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将怎样对待你的读者”,都可以用近期报道的人事来论证。转发近五年的高考作文题,要求学生围绕疫情梳理近期所读的文章,选用合适的人事和恰当的角度来分别论证,也是一个很好的事例论证的训练。
弓够强劲,箭才能射得远;阅读开展得扎实,才能为写作提供充沛的资源。社会是一本立体而丰富的语文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才能促进学生理性地说理、负责任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