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在仁爱版英语教材听说课练习中融入学科核心素养成了教师的困惑。文章分析仁爱版英语教材听说课练习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典型案例等阐释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效的听说课教学策略,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听说课练习;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2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8-0073-02
一、引言
教师在仁爱版英语教材听说课上设计题型多样、内容精彩的当堂练习,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评讲,这对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有一定的作用。但很多教师忽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入,致使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受到制约。基于此,在听说课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
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听说课中应该采取适合学情、科学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仁爱版英语听说课练习的教学问题分析
仁爱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的Section A 和Section B 听说课均包含了题型各异的当堂练习,根据1a听说课内容,题型可分为选择题、判断正误题、排列顺序题、任务型题和表格填词题等,可谓丰富多彩,适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然而,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利用其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一)忽视了听说课的练习功能,核心素养培养的意识和力度不够
仁爱版英语听说课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其题型新颖、难易适中和针对性强的特点能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提高学习能力。但是,较多的教师没有充分认识练习的功能,没有充分挖掘其功效,对听说课的教学停留在表面层次,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知识,更无法有效地培养核心素养。
(二)课堂教学只关注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传授,认为学生能够接受语言知识,应对考试就可以了。很明显,忽略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没有把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意识地融入教学过程当中,就无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能力,同时学生需要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促进自己的成长,这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初衷。
(三)教法呆板,缺乏适合學情的、创新的教学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课堂教学而言亦然。课堂教法创新将促使课堂生机勃勃、成效显然。
但是,在英语听说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教法依旧呆板,只包括几个常见的教学步骤:播放听力—解读文本—课后练习—简易评讲—操练跟读。这些教学步骤缺乏对学生学情的分析,课堂缺少活力,涉及面有限,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三、仁爱版英语听说课练习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再现和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听说课练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仁爱版英语教材注重学生的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和写等方面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一切语言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在教好听说课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课后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并能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1)以多媒体为载体创设情境,开展听力练习。多媒体技术为现代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能增强课堂视听效果,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九年级上册Unit 2 Topic 2 Section A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有关沙尘暴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的视频,让学生感知沙尘暴的威力和危害,从而为听说课1b听力练习做铺垫。其听力练习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情境便知他们谈论的话题,即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是人类已砍倒太多的树。这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学生就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2)创设口语交际表演情境,完成笔练。口语交际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先在课前简述有关将要学习的听说课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再进行笔练。比如,在Unit 1 Topic 2 Section A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设计1b判断题,这种题目较为容易,学生也颇感兴趣。
(3)以头脑风暴聚焦词汇的方式创设情境,开展词汇填空练习。头脑风暴是指利用发散性思维的方式集中学习词汇。教师可以把同类词汇集中在一起教学,学生结合1a听力的相关词汇集中进行学习和掌握。以九年级上册Unit 1 Topic 1Section B为例,1c为本课听力训练题。教师可以先利用教材中的2a集中识词的方法教学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然后,结合本课的所要学的动词(如take/see/learn/feed/help/put等),要求学生写出它们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最后,让学生完成填词练习。
(4)以游戏方式创设情境,开展笔练。以游戏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踊跃参加,乐于实践。学生在愉悦的语言实践活动情境中更容易记住所要学的知识,这对其完成听说课练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比如,在教学完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关发明的Section B 1a之后,教师以游戏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指认某物品是谁发明的?看哪个学生或小组懂得多。首先,教师利用PPT呈现电灯泡、飞机、数码相机、小车等图片。其次,让学生讨论这些物品是谁发明的,并根据自己的认知猜测它们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再次,学生开始抢答,看哪个小组或个人回答得最多。最后,教师开展1c填写表格的练习,达成教学的目标。
(二)倡导创新,训练和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是学生必备的品格和能力。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思考辨析能力。而听说课的练习都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分析、判断和推理等能力。教师应该积极利用练习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教法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利用主观判断题来训练判断能力。主观判断题一般是判断正误题,教材里面有很多这样的练习,学生根据1a听力内容进行判断,先输入信息,再经过大脑分析、加工,思维就能输出判断。比如,Unit 1 Topic 2 Section A的1b部分就是判断正误,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而1c也设计了小短文让学生进行句子纠错练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捕捉关键数字来训练分析能力。文本材料有时包含了大量的数字信息,学生应该关注这些数字,进而分析判断其与哪些内容有关联。九年级上册的Unit 1 Topic 2 Section B涉及有关人口的数字。1b设计了有关中国、印度、美国等国家人口数的练习,能够使学生懂得捕捉和分析关键信息。
(3)利用思维导图来训练创新能力。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无限延伸,是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教材Unit 2 Topic 2 Section A的1c练习部分,有一个有关树功能的句子,除了文本提供的几个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挖掘课文知识,再创新地写出其他有关树功能的句子。比如,Trees can produce much oxygen/Trees can provide us with lots of food and wood.
(三)融入文化,引导和传播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理解文化内涵、比较异同、汲取精华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其开阔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和鉴别能力。以九年級上册Unit 3 Topic 2 Section B的1c练习为例,本练习要求学生根据1a内容来填写单词,旨在促使学生理解body language在不同文化中所表达的不同的含义,如挥手在加拿大是和平和友谊的表示,而在英国则表示问好。所以,在课堂教学笔练环节进一步融入文化元素,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四)注重学习,掌握和运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教师应该在听说课的练习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帮助其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学习能力能够为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强劲的动力和活力。教师可以把听说课练习作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平台和阵地,不断加强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开展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听说课练习不是单纯地由教师一人说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练习,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知识的理解,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2)利用任务来开展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听说课练习中布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其次,教师可以到各小组进行巡回辅导。再次,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快乐、自信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听说课练习能客观地展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能再现和巩固知识,能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只有用心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闫程程.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8(2):69.
[3]王永丽.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8.
[4]孙晓芳.浅谈如何组织有效的初中英语听说课[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2):23-26.
[5]卢翠红.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设计分析——以六年级下册Unit 8听说课为例[J].现代教育,2019(7):57-60.
作者简介:陈文珍(1974—),女,福建尤溪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