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策略浅谈

2020-08-23 10:46杜宇忠
读写算 2020年23期
关键词:指导策略

杜宇忠

摘 要 教师应准确而细致地把握初中所教班级的朗读学情,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学生的朗读策略。先理解内容,再行朗读;既创设情境,又亲作示范;既着重体验,又重视评价。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朗读;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3-0182-02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因为感情朗读是加深自己对文章感受与理解的重要阅读方式,是一种在忠实传达作品内涵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对听众的感染力。《语文新课标》对于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只有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没有因学生的年龄、认知变化而变化。初中语文的朗读要求是声音响亮、身姿端正、仪态大方;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全身心地投入,有充沛的感情,将文章的情感读出来;初步掌握一些朗读的表达技巧,将阅读感受传达给他人。初中生虽然在小学已经接受了朗读训练,但朗读水平参差不齐,有种种缺陷和不良习惯(如身姿不正、声音含混不清晰等),有待于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可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优美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理解内容 然后朗读

学生在没有认识课文的生字和了解课文内容之前,不可能从文中读出感情来。如果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要想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首先先要让学生预习课文,认识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对文章达到一个初步感知的阶段。例如,笔者在教学《春》第一课时,先对文中的多音字“差、薄、涨、晕、悄、散”和生字词酝酿、窠巢、烘托等加以强调指导,让学生扫清了字词障碍,初步读通课文,接着笔者又介绍了写此文的背景:作者由诗文创作初期的淡淡的哀愁转变为现在的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然后便是初步感知文意,激起学生第二课时学习的兴趣,为有感情朗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例如笔者在教授《春》这一课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课件中《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色彩、形象、声音全都具备,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学生由文入景,因文生情,通过朗读深入到语言文字的背后,不仅获取文义,而且在脑海中产生形象,体会到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

三、亲做示范 效果更佳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如果能亲做示范,效果会更好。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不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的话,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标,也不能体现课文所要显示的教育目的,更有可能打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不是学生们所要的教育。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就说在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一环节,教师就应该做示范,学生也就有了一个学习的样子,也就不会出现以上的情况了。例如,笔者在范读《秋天的怀念》一文时,采取了如下语气:用激动的语气读出第一段中“我”与母亲的对话;用陡然低沉的语气读第二段;用略有一点儿轻松愉快的语气读第三段;第四段则读的缓慢、沉重;第五、六段用沉重、痛心的语气读;停顿较长时间后,用沉着、淡定的语气读第七段,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通过教师有节奏的感情示范朗读,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减少技巧 着重体验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有很多教师更多的是把注意点放在了一些句子的技巧上,如重音、停顿、语调的上扬、拖长等。却忘了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本质:表达学生对文章独特的内心体验,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朗读才是名家所说的“把自己看成作者,一个讲故事的人”。感触越深,学生们也就记得越长,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朗读《陈太丘与友期行》时,着重让学生从四个方面体验:一读,用“略略停顿”的方法,读清文中的两个故事;二读,读好“客人”的不同语气;三读,读出“元方”的个性特点;四读,在语速的起伏变化中,表现故事的“波澜起伏”。再如,笔者在指导《杞人忧天》一文的朗读时,让学生分角色感情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杞人的忧虑和晓之者的泰然,并加入动作表演,比如“屈伸呼吸”“行止”等,以增强说服力。通过朗读体验,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五、輕视形式 重视评价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后,课堂越来越像在演戏,这是对新课改的误解。如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为了使课堂更活跃,亮点更多一点,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读,如“评读、比读、赏读……”方法是好,但用太多笔者觉得也不好。过多重视形式,反而会把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真正目的忽视,效果也不一定好。笔者觉得在朗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评价,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这才是对于学生最好的朗读指导。例如,笔者在学生感情朗读《春》《济南的冬天》时,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从重音、停连、语气、节奏四方面评价,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内评价,最后教师加以总结,得出《春》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的,《济南的冬天》的感情基调则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的。通过评价训练,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勤抓习惯 促进朗读

学生的朗读习惯,对于学生是否能读好课文也是一个关键。有的学生他读书的姿势不正确,例如,笔者所教班级有一个学生叫赵心怡,她一朗读课文就好趴在桌子上,笔者给她指出这样朗读课文的危害:这样做对眼睛和颈椎都不好,不利于身体健康发展。还有一个学生叫刘宗凯,朗读课文像唱歌爱拖长调。针对这种情况,一是教师范读给以指导,二是让朗读优秀的学生和他比较朗读,通过比较,他认识了自己的不足。通过反复抓,抓反复,两人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以此带动了全班朗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七年级,如果抓不好学生的读书习惯就会形成定性,以后就很难再改了。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这些情况,应马上进行教育、指导,直到改掉这些“毛病”。这样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综上所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教师真正做一个有心人,多指导、多训练,并要求学生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好习惯,相信课堂会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王本华.教师教学用书(七上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2]余映潮.以朗读带动品析[J].中学语文教学,2016(5):71.

猜你喜欢
指导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