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明
摘 要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纵深推进,更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体系性更强,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为此,教师应转变以往的知识传递式教学模式,以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教学的全面性、有效性与针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基于此,笔者立足于当前数学教学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展开对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探究。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教学;问题导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B0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4-0086-02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使其能运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便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应用能力”。为此,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大量做题”,将学生处于较为被动位置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只有加强对问题导学法的创新应用,才能使学生具有明晰的学习方向,激起其知识探究欲,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
一、简析问题导学法的概念及应用意义
(一)问题导学法的概念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重视教学创新。问题导学法便是一种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不同于以往教师的课堂提问,而是需要依据教学主题、学习目的,重视问题的导向性与精简性,让学生在教师问题引导中进行主动思考、合作学习及深入探索,使学生既具有学习的方向,也将产生数学学习的获得感与成就感。从而,使其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好感,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积极发散思维,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观察,以便解决问题。
传统教师中的一问一答,问题多带有随意性,有的教师喜欢连续发问,有的则更偏向将问题抛向那些数学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这也容易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倦怠感、对教师存在过度的依赖以及班级中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问题。问题导学法重在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巧妙地进行问题引导,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切入点,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此过程中关注因材施教的落实,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具有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表达、合情推理、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意义
通过教师的问题为学习导向,促进学生的探索学习,有助于他们发现规律、技巧,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1)促进知识巩固
在应用问题导学法前,教师需对整体学情有基本的掌握,依据不同层次进行问题设计,将保证教学的科学性、问题的有效性。同时,问题的导入多为贴近现实生活、学生认知的,有助于使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直观、有趣,避免学生感到乏味、枯燥,使其在问题解析中巩固所学,并帮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做好预、复习。
(2)构建良好氛围
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容量、难度相对更大,内容也更加抽象,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这便也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热烈的探讨氛围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可就学生的问题解析给予一定的指导、点拨。这样以来,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有助于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降低学习难度。
(3)提升学生能力
应用问题导学法,授课从教师的问题开始,进而导入新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也会注重学习与思考的相得益彰,对学生的学习形成引导,使其具有创新意识、抽象思维及应用能力。长此以往,便会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其具有“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
二、浅议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北师大初中数学教材编制更贴近中学生生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重视对趣味知识和典故的渗透,旨在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其求知欲。但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维持着教师的一言堂式教学,其并未领会教材设计的深意,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显性学力上,以考试中分数的高低定位学生数学能力强弱。这也造成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问题,其施教效果更是可想而知。
(二)缺乏兴趣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中较为重要的成长、发展阶段,他们身体快速发育,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意识更为强烈,但是自律能力略欠佳。面对抽象的数学,其虽对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教师缺乏对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使班级中很多学生在课堂的机械讲授中开小差、走神、睡觉,学生间的差距也愈发拉大。
(三)师生互动有限
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也仅局限于课堂中的提问、课后作业里。部分教师认为同样的教学方式,有的学生学不会、不理解,更多的是其自身不认真、惰性大造成的。在课堂提问中,为了保证施教进度,很少向后进生提问。这就造成学生认为教师对自身不重视。师生间互动较少,相互间的“偏见”难以化解。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的有效应用
(一)精心设问,导入教学
为促进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精心设问的方式,应用问题导学法,促进学生亲身实践、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意识,促进其多角度思考,以便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从而培养其良好的探究意识、思维能力、数学表达等。为此,教师需深研教材,领会不同设计板块的寓意,进而梳理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降低教学难度。
(二)构建情境,促进思考
教师还可构建生动教学情境的方式,通过应用问题导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深入思考。同时,该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的集体参与,促進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增进双方的了解,使学生积极发问、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施教策略。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助力合作,共同进步
面对班级中的两极分化,教师也可以通过应用问题导学法,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使不同性格、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共同合作,发挥同伴互助作用,让学生一同探究,使其智慧在碰撞中擦出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北师大八年级上的《探索勾股定理》教学中,教师便可导入“数格子法”问题。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正方形面积,进而启发其说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关系,使学生更具合作学习的成就感。需要注意的是,在合作分组中避免学生的自行结组,确保学生的分工合理,使其共同进行问题的思考。
(四)遗留问题,引导复习
在课前、课中进行问题的导学,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使其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为了使学生深入探究,教师还可在课堂中遗留一定的问题,使学生在课下运用多种学习工具展开探索。例如,在北师大八年级上《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后,教师可结合本周末带领学生去观影的问题,某影城周日学生票半价12.5元,现已知其上周末全天观影人数458人,共收入7450元,让学生在课下求解学生和成人分别为多少位。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加大问题的难度,促进其巩固基础知识、发散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并非一蹴而就的。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既应重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本班学情,具有教学反思意识;更应将施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兴趣等有机融合,引入问题导学法,突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使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情感态度得到协同发展。同时,还可以分层问题的设置,让教学更具针对性,使不同层次、学习进度的学生都能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向着自身的“最近发展区”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兆敏.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3):15.
[2]潘芳芳.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亚太教育,2019(3):20.
[3]苏孝熀.浅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9(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