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020-08-23 00:53陈志凯
读写算 2020年22期
关键词:抽象思维情境小学数学

陈志凯

摘 要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为主,正处在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然而,数学知识逻辑性强,小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适应数学教学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点发展规律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文围绕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行阐述,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抽象思维;情境;生活;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2-0168-02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运算阶段的儿童语言符号意识逐步成熟,对事物表象认识更加清晰。小学生思维方式主要以图形记忆为主,教师在教学时要能够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思维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在课堂上教师要能够引导他们自己去想象,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去思考,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把死记硬背转化为理解、分析、想象、创新,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教学能力。

一、利用实物模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实物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数量与空间的关系。实物模型能够引发儿童的思维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尚未成熟,教师在教学时应以形象思维为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利用直观的实物模型,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直观地展现事物,让他们切身地去感知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减法”时,可以给学生分发卡片,卡片上对应不同的数字。接着教师根据加减法运算给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去计算,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感知数量的增加与减少。最后,学生经过反反复复地操练与实践更好地认识了数字的变化,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教师在教授正方形、长方形、圆、正方体、长方体时也可以利用实物模型的方式让学生去观察与认知,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相关的图形。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知和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创设知识情境,激活小学生思维的动机

创设相关的情境对于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数学成绩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能够一定意义上激活他们思维的动机。当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改变学生的这一认知,在教授新课事能够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更好地去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一个长方形,长减少2米,宽增加3米,它的面积和周长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证明。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小组成员之间展开了如火如荼地讨论,并给出了总结: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与宽越接近,其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相等时,即图形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等等。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给出的结论进行归纳与分析。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在启发讨论的过程中更好地开发了自身的思维能力,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继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自身的数学成绩。

三、鼓励学生质疑,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质疑是发现的开始,探究的动力,创新的源泉。”质疑精神在数学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具备了质疑问题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去找寻答案,全身心地去思考问题。当然,教师如果想要达到最佳效果,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要学会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学会把课堂交到学生手里,让他们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当然,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并不是一味地摒弃,而是学会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学会促进学生学习思想的转变,引导他们学会质疑,学会提问与交流,引导学生真正意义上去体会数学的学科美。例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并告诉学生这种情况叫做平行。除此之外教师把一根直线进行倾斜,使之发生相交的迹象,并引导学生去思考:两条线是否会出现相交的情况?并给出原因。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小学生抽象思维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去感悟数学的实用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情境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产生。基于此,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生活化情境营造教学氛围。通过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进而去猜想、验证、归纳、总结。教学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米与分米”时,就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多媒体展示):班级中桌椅板凳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看到这样的情境后,有学生说是3米,有的说3厘米,有的说3分米。接着,引导学生怎样区分米和分米。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3厘米、3分米、3米长的小刀、直尺、跳绳,让他们对长度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最后,还提出“生活中见过1米的物体有哪些?”“家中的水杯、冰箱、电脑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通过这样的情境展示,加上适时的提问让学生理解掌握长度单位。而且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对长度的抽象认识,进而达到培养抽象思维的目的。

五、加强实际操作,强化学生思维认知能力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告诉大家,实践操作在数学学习中具有强化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能够通过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能够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去实践操作,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更好地去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准备好相关的卡纸,并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更好地去比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纸张折成相等的4份,取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再取一张同样大小的纸,把这一张纸折成相等的5份,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让学生去观察哪一块面积比较大?经过讨论得出1/3大于1/4。通过这种动手操作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看到了分数的大小,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化、形象化。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也更好地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的数学成绩。

总之,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它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能够优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去思考与创新。良好的抽象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去感悟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继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孙腾飞.浅论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05).

[2]杨明亮.结合生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J].河南教育,2016(12S).

[3]申丽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J].小学科学,2018(22).

[4]钱达亚.从直观中感悟抽象在生活中体验抽象[J].小學教学研究,2017(14).

猜你喜欢
抽象思维情境小学数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浅论幼儿计算和幼儿体育教学
由“抽象”变“具体”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