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2020-08-23 07:32王洪燕
读写算 2020年22期
关键词:科学活动探究游戏

王洪燕

摘 要 将传统的科学活动融入游戏精神,使科学活动游戏化,既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幼儿探索能力和创造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游戏化的科学活动,需要教师设置趣味性的游戏情境,选择适宜性的活动内容,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用生活化的材料以唤醒幼儿的操作意识,让幼儿与材料有效互动;教师还要设计支持性的活动方式,让幼儿真实体验探究过程和发现的乐趣。科学活动游戏化能让幼儿感受探索的乐趣,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建构科学知识,发展探究能力。

关键词 科学活动;游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2-0045-02

科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对材料进行操作、观察和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的过程。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早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力和创新思维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幼兒园科学教育实践中经常出现一些现象:一种是仍然以呆板的口头说教方式进行教学;一种是给幼儿操作材料的自主,有了操作形式,却忽略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探究、观察、思维、表达以及情感体验,活动效果甚微。这就需要教师们反思怎样开展科学活动才能提高活动的趣味性,增加幼儿的兴趣,同时又能提升幼儿的科学学习效果,其实也就是怎样才能使科学活动游戏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设置趣味性的情境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方式,幼儿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思维和创造力才会得以最大程度的发展。科学活动游戏化要求教师们将游戏与科学活动进行有效结合,旨在让幼儿在兴趣的感召下自主自发的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观察发现游戏与集体教学活动结合的方式有分离式、插入式和整合式三种,因为学科特质,科学活动更注重幼儿在操作、实验等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在科学活动中更倾向应用插入式类型,即在科学活动中插入游戏,可以在导入环节插入,也可以将游戏安排在中间的展开部分和活动最后的结束部分,插入式更符合现在的“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思想,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掌握和运用,是实现科学活动游戏化的首选。整合式类型是指整个集体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一个情境游戏进行的,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游戏营造的氛围轻松,学习效果也更好。不管是哪种结合方式都要注意设置的情境游戏要充满趣味性和新颖,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不能使幼儿出现游戏疲劳;还要强调的是游戏与科学活动内容之间要有逻辑关系,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的价值是让幼儿感受轻松愉悦的氛围,更加容易地感知、理解、体验抽象复杂的事物,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是为了辅助集体教学。

以大班科学活动《小球顶起来》为例,导入部分插入角色表演游戏,教师以儿童的口吻高兴的说“大家好!我是小球!”接着再以另一种声音扮演彩棒说道“我是彩棒!”接着教师用可怜的语气低声说:“听说高处的风景很美丽!于是我想站在小球的身上看风景,可我怎么也站不上去,你们能帮帮我吗?”此处教师用夸张的声音、表情及语言将幼儿带入了角色游戏,游戏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幼儿动手尝试的愿望,进而进行接下来的活动,这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插入到活动中。

二、选择适宜性的活动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要让幼儿主动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教师就要以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为前提,从生活和自然中精心选择活动内容。幼儿进入大班后,他们的眼界更为开阔,探索的欲望也更加强烈,他们喜欢玩科探区的天平,知道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户外活动时能在窄窄的长凳上走得又快又稳;很多幼儿在电视或大型节目表演中看过走钢丝的游戏,为他们能在细细的钢丝上保持平衡而不掉下来而惊奇和兴奋。不管是直观的操作、观察天平材料,还是通过走长凳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平衡等,这些都丰富了幼儿关于平衡的经验,因此笔者围绕平衡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活动,如《平衡鸟》《有趣的平衡》等,在《平衡鸟》中,笔者提供了鸟形象的卡纸,借助回形针幼儿在操作中探索并发现了物体平衡与重心位置、材料轻重的相互关系,感知到物体平衡的原理。

三、提供生活化的活动材料

游戏化的科学活动注重幼儿在操作、实验和探究中进行学习,而材料是幼儿的问题和探究的载体,幼儿在与材料的不断互动中发展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生活化的材料对幼儿来说是熟悉的;熟悉的材料在经过教师的一番改造、重组后又变得陌生,熟悉而又陌生的材料刺激着幼儿的感官,也激发了动手的兴趣和挑战的欲望。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光的反射》中,笔者为幼儿提供了镜子,日常生活中幼儿基本上都照过镜子,为了让幼儿更有激情地去探究光的反射现象,笔者还专门选择了一些有趣的、生活中的材料,若干反光的物品有不锈钢勺子和水杯、光盘、手表等;还有不能反光的物品如石头、书、毛绒玩具等,让幼儿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教室,哪些物品能反射光、哪些不能,在游戏中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忙的不亦乐乎。

四、设计支持性的活动方式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渗透游戏精神,就是要给予幼儿更多自由、自主的权利,让他们自主的选择材料,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由操作,但需要强调的是动手操作不等于科学活动,如果幼儿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操作材料,没有带着问题去操作和思考,那就是毫无目的的瞎玩,并不是科学探究;同样如果幼儿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操作,操作的目的和操作结果代表的意义都需要教师讲解,这样的操作也只是走个过场,本质上仍然是在灌输科学知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活动不仅要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还要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内部思维层面上的活动;此外还要给予幼儿充分的交流与分享的机会,让他们整理操作过程中的想法,梳理自己的思路,组织自己的语言,尽情地表达出来;同时在认真倾听中关注别人的想法,在分析和比较中思路得到开拓,即幼儿之间通过语言交流,产生了思维碰撞的火花,每个人都得到了提升。

仍以《小球顶起来》为例,导入部分插入游戏后,幼儿在问题情境的激发下开始动手尝试,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去试一试,看看用几根彩棒可以将小球牢牢的撑在桌子上,并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上。”随后幼儿自取材料、自主操作与探索,教师一边观察幼儿的操作状态并适时指导,一边鼓励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发现,整个操作过程幼儿高度投入,也会为自己用彩棒成功的把小球顶起来而兴奋、欢呼,可见幼儿操作环节不仅是外部动手的活动,更是内部动脑的活动。此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你是用几根彩棒把小球顶起来的?”分别请幼儿试一试,轻松的话语让幼儿有极大的热情去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想法及发现。记录也是科学活动中关键的一个环节,记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大班幼儿可以使用概括程度高的记录方式,也可以由幼儿自行决定记录方式,教师给予支持和指导。

游戏是幼儿的生活内容,自由、自主和创造的游戏伴随着幼儿的生命成长,因此教师要在科学活动中彰显游戏精神,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科学、探索科学,让科学活动内容更生动,让科学活动形式更有趣,有效地促进幼儿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科学活动探究游戏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
爆笑游戏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