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加生态课堂”的实践路径及结构特征

2020-08-23 07:48赵光义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知识建构学会学习

【关键词】“易加生态课堂”;学生立场;知识建构;学会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1-0061-03

【作者简介】赵光义,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江苏苏州,215006)校长,博士。

提高课堂的教学和育人效能,必须思考人是如何学习的问题,也就是人到底是如何将外在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思维发展、生命生长的。现在,随着对“学习”的重新认识,课堂教学逐渐由关注“怎么教”转变为“如何学”,开始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教师更加重视“把教材中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现成知识,按其被人们发现和认识的过程进行还原,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在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感受智慧、实践智慧、生成智慧”[1]。转型后的课堂,更加强调学生立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建构、转化、应用,教师则主要是创设课堂情境,引导、促动学生去学习。基于对课堂转型的思考和提高育人效能目标的追求,苏州大学附属中学结合多年来的校本实践积累,在“E学习”典型应用样态基础上启动建构“易加生态课堂”(“易加”恰是“E+”的谐音)。

一、“易加生态课堂”的缘起与背景

高中课程方案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质量效益和育人效能、教育中人的发展和如何凭借工具提高效率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指向和要求。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是江苏省E课程基地学校,自2012年以来,学校从教育问题和学校实际出发,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校本问题为指向,选择成熟的信息技术模块,搭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和己任、符合校本教育要求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样态。在架构实践中通过引入“O2O”等新模式改变教育环境,通过基于教学数据的提取、分析、反馈和引导等为精准学习提供可能,通过借助技术产生对学习者的情绪触发、策略选择、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的影响来发展学习者的思维与学习品质等。其特点有:教育模式从“教育者中心”转变为“学习者中心”,教师工作从“教导式”转变为“邀约式”,学习模式从“模仿为主”转变为“体悟为主”,学习线索从“以预设为基点”转变为“以生成为基点”,知识呈现从“刻板单调”转变为“灵活多面”等。迄今构建了E课堂、E评价、E教研、E巡课、E辅导等10个典型应用场景样态。

在校本教学应用样态探索中,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预设轻生成、重知识传递轻思维创生、重教师讲解和漫灌轻学生思考与表达、重教师立场轻学情实际等问题,基于此,我们在学习借鉴“成功校”基础上,立足校本探索,从融技术、塑生态、提效能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堂优化的探索与实践,开始建构“易加生态课堂”。

二、“易加生态课堂”的结构与特征

“易加生态课堂”是依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回归学习的本来为目标,在学习提炼“成功校”课堂基本元素、融合校本“E学习”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应用性探索。它重视从“怎么教”到“如何学”、从教师的“教学力”到“管学力”、从课堂的有序性到生态性等一系列转向;通过组织结构形态的变化促使课堂元素及其关系的变化,通过“我与你”之间的智慧碰撞,使教育中的人——教师和学生认识品味自己所经历的生活、经验,共同获得经历与体悟,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易加生态课堂”是以模式为统领,以高质量的导学提纲、作业和教师的点拨评价为抓手,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特质,以全程高效、立德树人、教学相长为目标的课堂策略体系,这种模式强调课堂师生、生生是主体间双主体关系。课前是方向与准备,课中是执行与落实,课后是巩固与迁移,三个部分缺一不可。(1)课前主要是教学设计,强调有备而来和有备无患;在教学设计中重视问题导向,通过有向开放的“大”问题来提要钩玄、确定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设置一组梯度适宜的“中”问题来提供学习的路径和方法,学生在课堂上根据学习任务,通过与文本、与自己、与同伴、与老师等多边对话生成个性化的“小”问题来加深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体悟;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任务问题化、问题清单化、清单系统化,通过对问题的理解、生成、解决来创生思维、提升自我。(2)课中主要分为“引导自学、探究展学、评点省学”三个环节。(3)课后包含“巩固自省、检测练习、变式提升”三个模块,强调“练、批、存、化”;在这个模块中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引入精准教学,落实“错若化开,便是成长”的理念。

“易加生态课堂”的课中部分第一个环节是“引导自学”,就是要在学生原有经验与新知识、新概念之间架起一道思维桥梁,教师通过“激趣”“明标”引导学生自主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是指营造情境、激发兴趣,要求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在旧知向新知的过渡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导”则要求明标设问、给出方法路径,告诉学生这节课学习的目标、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自学”时要做到循纲扣本、勾画圈点,研读深思、诵记提疑。第二个环节是“探究展学”,就是通过学生的多边对话、亲历实践,围绕学科的重要观念或概念通过“述得存疑、互究释疑、小组归纳、展示所得”等形式,在互教、激辩中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创生思维,升华情感;第三个环节是“评点省学”,“评”就是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方法和效果、朋辈互教等方面给予的评价;“点”就是在层层铺垫推进后,学生的共性疑难明确了,教师用精要的语言启发、点拨解决疑难的路径和方法,这是一节课中学生思维、新旧知识关联等重难点突破的关键;“省学”就是在教师点拨后,学生对当堂所学、所思、所悟的整体回顾和梳理,目的是让学生回味运用、查缺补漏、收束整理,实现反思总结、反刍内化,完成新旧知识的融合,形成新经验或改造旧经验。这些环节的推进是一个循序渐进、梯次提升的过程。

“易加生态课堂”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着力改造学生的原有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二是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边课堂活动中实现深度理解;三是着力改变训练方式,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去学会迁移与运用;四是基于学生立场,重视思维创生。这四个特征,相輔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没有对学科核心知识、核心概念的建构,学生就无从实现深度理解,没有对学科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学生就无从实现真正的迁移与运用。

三、“易加生态课堂”的推进与审视

在“易加生态课堂”实践中,我们按照“决策规划—理念学习—多域联动—架构论证—培训实施—分层分步—全员全面—个性探索”的路径展开。学校决策后,通过全员、全面的学习来改变大家的内隐理念,调整“参照系”,确定实践的模式、形态;写入学校规划,形成共同愿景,激发热情和动力;在推进中注意多域联动,解决动力、效率、形态等问题,营构生态。苏大附中近3年主要围绕文化淬炼工程、自我赋能工程、离场实验工程、工具撬动工程、模式架构工程等方面进行探索、联动、融合。前三项工程主要是动力激发和氛围营造,工具撬动则关乎效率与便捷,模式架构是课堂和学校转型的关键。课堂形态变革是模式架构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全员培训、分层分步推开的方式确定实验年级和实验学科;在推进中注意全程调控、及时总结经验、选拔培养骨干,以明确的规范践行、强化“定式”;成“型”显效之后,开始在“定式”基础上提炼特质内涵,逐渐求“变”,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并结合校情、学情进行个性化教学范式、特色的探索,形成“变式”,达成师生生命生长、学校生态转型的目标。

几年来,从E学习到融合提出、实践推进“易加生态课堂”,学校文化氛围、教育教学效能、师生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提升,省内外有一批学校加入“易加生态课堂”联盟开始进行联合实践。在探索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易加生态课堂”是实践与理念双向建构的过程,面向师生的未来,改变师生的生存状态,从生命生长的高度思考引导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我们探索的实践目标和价值旨归。

【参考文献】

[1]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8.

猜你喜欢
知识建构学会学习
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过程”“情感”的巧妙融合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高中数学课堂“学会学习”目标的达成研究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高三英语阅读课体裁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分析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困扰探讨
“学会学习”理念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