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及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学生为主体,以课题为媒介,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学生情况、课程效果等几方面进行实际教学设计,并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进行探讨。“课题制”教学有利于学生能够系统掌握设计程序,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有助于学生适应实习及今后的工作需求。“课题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为设计专業高年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项目课程 课题制 教学模式 设计专业 实践技能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8-0116-03
引言
“工作室教学"是最早对设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此种模式优势在于在教学环节中将行业技能人才与学校教师二者共同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教育。在进行设计训练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可根据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知识需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工作室教学”为现开展的“课题制”教学提供了重要基础。
一、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明确
课程定位关系到课程目标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毕业要求相关的能力、素质知识体现是环环紧扣的,每一个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要求也应当统一。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多数在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现有师资缺乏行业背景,在开展项目实践环节中教师多以虚拟命题为主,所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很难直观找到实践的真理所在。因此,在设置课程定位时,应当明确该课程的性质及课程目标要求,设问“为何设置该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设立该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人才培养应该达到怎样的要求”等。
(二)课程呈独立个体,缺乏课程间的联动
设计专业为四年制弹性教学,根据现有教学情况而言,课程个体性存在较为明显,多数教师仅站在单门课程的狭窄视角上完成教学任务,课程与课程间衔接不够,缺乏前后知识引导。因此,学生学到新知识后,缺少与前期学习知识的融汇贯通,且课程开课设置多数为阶段课,课程周期不长,导致学生学完后缺少温故而知新,导致课程成为了独立个体,缺乏联动。
(三)授课周期短,且实践环节中“虚拟课题”较多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统筹安排,大一学年完成公共课程、基础造型课程的修读,从大二开始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根据学分及开课要求,设计基础课程和设计核心课程在大二和大三开设,每门课程的课时数不同,平均每个学期约有2-4门,课时少则三周,多则十余周,教学期间涵盖了理论与实践课教学,因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及教师行业背景的部分限制,部分实践教学只能选择虚拟课题来完成,由此学生最终作业考评只有科任教师,在此过程中缺少“第三方”评价,所以在课程结束后,教师的评价考核来源只能靠第一视觉感知和该课程的考核知识点来进行考核,缺乏第三方的有效评价。同时,因每门课程的时数较短,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作业完成的质量和学生自我探究部分展示较少,作业完成的深度不够,出现了学生在浅表层进行重复的设计状况,作品往往比较粗糙、凌乱,不能成为一个体系,指导老师在此过程也是较为困惑的。
二、“课题制”教学模式在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挑战
笔者将“课题制”教学方法进行了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现象,甚至教师是输送机,学生是接收器,教师从单向的授课转变为引导学生如何开展学习、引导学生引发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转换。感受到“课题制”的实施对教师、学生都面临不少挑战,
(一)“课题制”教学对教师的挑战
“课题制”教学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传统教学更多。教师授课前期,教师需准备课题实践的自我初步探究学习再至“课题制”的开展与实施,课前教师需要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需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而后进行小节习题的布置,到课程结束时,综合性地对学生进行虚拟实践课题的布置,则完成本门门课程的学习。而“课题制”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要进行相关实践课程的命题考究,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将课程进行贯通,同时对于教师的实践技能也是一大考验,迫使教师走出课堂,促进教师职业技能的提升。
(二)“课题制”教学对学生的挑战
“课题制”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学生面对课题的需要加强自主学习,课中教师引导,课下学生自主探究,与传统教学中学生按部就班完成的学习过程相比,增添了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则可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思索新问题,部分任务还需学生和团队协作完成,主体由教师转向了学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除了学习本课程的知识外,还需学习之前还未修读的知识,相对之前较轻松的“来者接收”学习方式变得有“重量”,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实,教师对学生课题实施过程和成果要做到心里有一杆称,规避教师以往只注重学生成果,忽略实践过程。
(三)“课题制”在教学环境的营造改变
大学是一个“准”社会环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模式中灌入“课题制”教学重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增强教学的开放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企业及社会的参与性。
1.学习的自主性
“课题制”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有别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所需吸收的并非是教师给学生授课的知识,而是在实施课题过程中学生在实践中所获取的知识,除理论的掌握和阐述外,更重要的是实践运用。在实施“课题制”教学中,任课教师需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研究方法的运用等进行把握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主题选定、设计构思、市场把控进行引导与帮助,强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2.课程的开放性及体验性
在实施“课题制”过程中,教学内容、师生的互动性上都是开放的。在课题发布之前,教师会根据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学生所要具备的技能知识和现代社会的设计流行趋势进行课题的发布,教师在课题的发布范围内容较宽泛,课题小组可根据喜好和擅长点选择课题,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的主题是开放的,以学生为实践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同时,“课题制”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形式不再拘泥于教师的课堂中,而是让学生通过网络调研、实地考察、走进企业、走进市场,走出高校的方式来的寻求课题实施所需素材,因此,课题制实施过程中的环境相对开放,同时,对于整个教学成果的评价也是开放的,不再拘泥于校内教师作评价,评价的主体应该为课题目标企业,这样作品就更加贴合市场需求及注重设计的前沿性,让一件件作品能够为了解决社会所需而进行设计,而是否可以接受市场的考研考验,则可以通过校外的评价方来展开评价。
体验性也是“课题制”教学模式存在的最大优势,优势在于改变以往学生获取知识的单一性,学生通过课题来实施并通过自身实践来获取直接经验,只有通过学生自我实践,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将这些知识转为技能要点,通过理论与技能要点的转换,对知识的学习和自身实践获得一定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课题制”增强师生双向互动性
“课题制”教学模式的开展,采用双向互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轴,教师负责过程的监督与引导,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和“忙”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师生通过课题的实施,形成具有培养学生思维的设计教与学活动,师生可将第一时间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对方,,教师可根据反思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三、“课题制”教学实践的实践探究
“课题制”在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目的主要是指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自我探究三者进行高度的有机结合。“课题制”的实施对开课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课题制”的开展可以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的设计基础课程之后进行实施,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施主题的把握。在课程中,教师对设计主题进行明确的归纳和分类,形成设计课题进行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完整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学生能力所需,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自主探究新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学生理论和实践双向能力,培养更多设计复合型人才。
笔者以所在学校设计专业2016级(旅游商品设计)方向《旅游商品创意实践项目课程》为例,本课程为大三的实践课程,前期已经对传统图案设计、编排设计、图形创意设计等课程进行了学习,对全班22名学生实施“课题制”实践模式的探索教学,该课程课时总数216课时,教学周为18周。
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对课题进行分类,发布设计主题“由内而外”,该课程也分为“内”与“外”两个阶段,为了方便课题的开展以及课程的特色,“内”指的是铜仁本土文化的商品设计,“外”指得是铜仁市以外的特色产品设计,“内”的开展实施可为后续“外”作铺垫。课程侧重于将传统地域文化围绕商品这一载体展开,课题的开展以2人为一小组进行。具体实施细则及教学效果评价如下:
第一阶段,第一周进行课题启动、课题主题发布,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大选题,选择“小”课题,通过此阶段的实施,学生可以掌握课程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后,确定小组成员,小组进行主题及课题方向的选定;通过此阶段的实施,学生在线查阅书刊及网络优秀设计案例进行知识整理,确定课题方向;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查阅资料和学习能力。
第三阶段,小组成员选定课题后,在第二、三周开展市场调研,通过此环节,学生学会调研方案的拟定,考察路线的制定、调研过程遇到的潜在问题的分析和调研报告的撰写等,培养其思辨能力,同时,在该阶段的开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校外导师”。
第四阶段:该阶段的实施主要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概念,包括提取重要元素;设计定位与消费群体分析,所选主题的资源种类等,针对市场定位及消费群体的分析,给出设计概念;教师针对学生的设计概念进行引导,既要符合市场需求,又要有美的设计构思,从产品的形态、颜色、质感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获取最优方案,该阶段在第四周完成。
第五阶段:设计过程,根据前期的设计概念,找到本设计所需的材料、工艺等方面的选择,将实践过程与理论知识穿插学习,可以边学边做、边发现问题,通过团队协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预计在第十二周。在本阶段中,工艺与操作实践可由校内外老师共同指导。
第六阶段:系统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补充相关的资料,完成系统设计;在这过程中还对学生前期所学知识,如构成设计、编排设计等能力进行综合培养,预计需要三周的时间。
第七阶段:细节设计,此阶段主要是产品内涵呈现,对商品的形象特点文化内涵体现等方面进行调整,完成时间为第十六周。
第八阶段:项目协调,通过前期方案设计,完成实物图,培养学生组与组、学生与社会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九阶段:设计、展览、表达、总结,各小组对本组的设计进行汇报、展览和总结,可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为商品的预推广打下基础。
效果评价:因第一阶段是课堂启动和课题发布,未涉及学生对课题的实施,未做评价;第二阶段到第六阶段,学生进行了课题的实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根据实施情况和完成效果进行评分,评分等级为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合格、不合格;第七阶段到第九阶段,涉及具体操作以及个人能力体现,因此以个人形式评分,评分等级为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合格、不合格。同时校外指導教师的评分占据实践部分评分的60%。
学生学习反馈:在课程的学习中深刻地理解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从选题、实地的调研、画设计草图、选取材料、再是实际操作做成品、最后做成品的包装设计和后期的资料整理。这个过程虽然有一个学期的时间,但是在这期间我们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做的过程中设计草图都在不断改进尝试做一些新的变化,把成品做得更好。课程结束收获最大的则是,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最后才能使自己的设计作品更贴合于市场要求。
任课教师评价:地方院校设计教育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能力,而对于实践技能的培养往往欠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走上市场后,总是强调设计者个人的艺术性、主观想法,导致设计出的作品不符合市场需求,不能打动特定的消费群体,从而不能准确把握设计方向。本次课程设计中,学生制作出的产品形式是多样的,第一组梅妮团队想做十一生肖一系列香囊设计,最开始想到传统纹样中十二生肖的原形态进行设计,后来师生讨论分析后,根据原有造型的特征,结合每一个生肖属性的个性特征,延伸属香香囊设计;第二组丽晨小组则围绕黔金丝猴的外貌形态特征,结合铜仁市松桃苗绣的传统工艺技艺,让学生对松桃苗绣的针法进行熟练掌握,并几何黔金丝猴的形态特征,在针法上做了一定的创新设计,让黔金丝猴立体起来;第三组王杨团队以蝴蝶妈妈“庇护、保佑”之意,设计蝴蝶妈妈新生儿礼盒设计,主要对蝴蝶妈妈文化内涵进行符号化提取,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时,将传统文化符号理念融入设计之中;第四组容艳小组对松桃苗绣色彩进行提取,拟“谜彩”为主题进行耳饰设计;第五组纯怡小组以鼠为形象进行的春节礼盒设计、第六组翠霞组以云舍古法造纸为基础,对纸张的再设计进行了现代灯具设计,并将竹编文化融入其中,学生的不断尝试,让思维更加开阔,不断的实践也让学生找到了兴趣的方向,本次的“课题制”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还是成功的。
四、“课题制”教学中的思考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1.了解行业需求,引导教学改革,融入课题制教学模式
设计专业重视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社會的需求是设计专业建设的导向,现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考验,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行业的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属于专业技术服务类,教学就不单单只局限于课堂,将课题制教学模式融入其中,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融于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我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课题贯穿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累经验,重视“过程评价”,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总结自我,做到及时反思,为其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人才培养在社会服务中的育人功能。
2.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知行并重的能力提升
杜威的“从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方法强调的是从学生本身出发,最后落脚点也归为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既能学到在课堂中书本上的知识,也能加强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还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课题的实施学生掌握课题实施的各个流程,熟知课题的每个环节,积累实践经验,便可将教学课堂中的“知”与实践教学中的“形”互为补充。学生作为“课题制”教学模式实施主体,力求师生打破传统的学习观念,逐渐摆脱教师单向传授,学生都应当在此过程中准确找到自己的学习位置,有助于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独立性、积极性及自觉性。
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来达到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自我分析是学生在课题实践中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能力,养成善于自我分析、主动求索新知识的习惯及能力。
(二)设计专业的教学环境与课题制教学相契合
1.搭建以工作室模式的实践、校企、校政合作多方平台
以工作室为实践平台的课题制的开展实施,可以有效地保证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引导,“工作室”是导师责任制模式下展开的第二课堂训练的场所,导师对于工作室每学期的规划和预期达到的教学成果是有要求的,在这些课题中不难会让学生融合课堂知识拓展课程外的课题开展,通过工作室为平台的构建,可以让学生更为“纯粹”地学到知识的本真。
校企合作是目前各高校开展实训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平台的建立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教学保障。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合作平台更为重要,可为设计专业学生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合作平台进行设计创作提供实在演练的场所,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2.专业技能大赛的展示平台保障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学结合”,是提高设计专业实践技能水平的重要保障。专业技能大赛能更好地检验学生所学知识,专业技能大赛也为未来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提供了最可靠的信息,专业技能大赛所面对的评委多为高校双师型教师与企业一线人员,对于产品的评选,会带着“市场需求”的眼镜去发现好的产品,这样的专业技能展示平台也会让学生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也可以考虑多项专业知识的融合,让市场需求来|领学生去发现新问题、新事物的眼光。
结语
“课题制”的开展不仅架起了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更为学生实习、毕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课题制”的开展也无形中助推了教师和学生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培养,让教师自身“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能加强团队与团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一个有效反复循环联动环。
基金项目:铜仁学院2018年度“流本科教育专项”项目编号:JG-2018028
参考文献
[1]龙惠敏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设计2019.322(15):102-103.
[2]李媛媛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数媒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设计:2019.310(03):103-104.
[3]吴利锋.以工作室为载体的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报告[J].设计:2019310(03):98-100.
[4]肖德荣.“课题制”教学模式在设计专业中的应用于创新研究[J].家具与室内设计.2018(11):122-123.
[5]田隽,龙庆华,周祺芬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法的可行性探索[J].设计:2018.288(05):80-81.
[6]陈晓英.平面设计课程下课题制实践教学研究[J].长江丛刊.2018(36):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