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潇君
摘 要: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职业教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们更好的学习也成为人们研究的目标。 从高职生本位出发研究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经过教学实践,通过总结与研究发现主动学习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本文将研究如何将“发现式教学模式”运用到我个人所教学的设计类中,以期用这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发现式教学法;设计专业;教学教改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234-01
一、发现式教学法的理论及学情结合性分析
“发现式教学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提倡的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法”,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发现知识。
二、高职院校设计类课程中的教学问题分析
(一)设计专业的知识构成
设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理论框架与实践操作,其中理论知识包含设计原理及规范,实践操作包括设计绘图方法和相关软件操作等。这两部分知识中有一个隐含的学习特点:理论知识简单且抽象,易掌握难操作,如在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原理只是色相、纯度和明度的调整变化,掌握知识点很容易,但是要运用该原理实现较理想的设计则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而在实践操作部分,比如Photoshop软件的应用,该软件具有无数的应用命令,看似复杂,但是由于每项操作都很具体,学生反而更容易掌握。
(二)高职院校设计专业学生教学目标
高职学生的培养与本科院校学生培养有一定的差异性,高职生更注重实践能力及操作水平,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将重点放在方法的掌握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教学中启发学生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他们不太愿意思考,可以将老师教的知识掌握但是很难做到灵活运用,这一点就和设计专业尤其是今后工作中的实际操作产生了偏差,设计业务中要求工作者能发挥创意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点完成不同的任务,而学生往往可以完成课本上的案例,但是更换一些参数后他们就比较难完成了。因此有必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被动的接受片段化的知识转换为主动的系统学习。
三、发现式教学法与课程的结合
(一)教学模式的设置
发现式教学法的重点在于教师重新设计教学模式,运用发现式教学法的原理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在上一节内容中,本人分析了设计类课程的知识构成情况,这里我们将在两部分知识形态教学中实验发现式教学法的应用。
在理论知识部分我们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主动性。以色彩基础课程为例,在该课程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色彩的规律是在色相、纯度和明度之间的数值切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讲理论知识讲授一遍再结合一些案例进行强化理解,我们采用对比实验两个平行班中进行试验,一个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个班级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出案例,让学生讨论不同图片中的色彩差别,同时教师带有引导性的让学生思考色彩产生差别的原因,参考色彩理论创立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总结什么是色相、纯度和明度以及这三个参数是如何影响色彩的表现的。通过对平行班的教学效果对比,采用发现式教学的班级在课堂积极性及知识掌握程度上要优于采用传统教学的班级。
在实践操作课程中让学生首先掌握一定的操作规范之后再进行实践,所以在课程设置中需要结合传统的理论教学法,先传授操作知识,然后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发现式教学让学生发挥创意进行实践。笔者以3DMAX课程为例进行实验,我们在传统的教课过程中会一个命令配合一个案例,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在后期的综合利用中会发现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的能力,明明掌握了的技能在面对相关案例时却无法完成。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改变,前期讲授操作技能知识点,在案例的解决上,鼓励学生多思考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当前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软件应用的技巧,并且在回答学生疑问的时候先让他们多自己查阅资料或者和同学讨论,以此来提高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二)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思考
通过将发现式教学法在设计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比照之前的传统教学方法笔者发现有如下几点值得思考和提高的地方:(1)发现式教学法可以充分调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符合教育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理,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简单的学会知识,对于他们思维的锻炼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有一定帮助的。教师在课程设置阶段可转变思路,将更多的知识点以问题的方式交给学生,让他们更积极的去思考解决;(2)对于设计类学生的思维扩散,发现式教学法可以作为多种教学手段中的一种,教师也不可将其作为万能的解决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思考多借鉴,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
参考文献:
[1]赵清正.探索发现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07(03).
[2]陈福梅.“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初探[J].教育艺术,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