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2020-08-20 16:53陈震乾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2期
关键词:气动液压融合

陈震乾

[摘           要]  随着近年来中职专业的萎缩,学生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中职教育更加注重与岗位对接。以TPACK理论为指导依据,以中职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技术课程为例,探究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方法与途径,结合职業教学“六步法”展现相关教学案例,提出信息技术融合的建议。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188-02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更加重视,职业教育1+X证书引入,使得中职教学更加趋向于与岗位对接,而学生的变化随着近几年不断扩招,学生整体层次也下降,如何能够更加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每个职业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以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TPACK理论指导,努力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有效融合(TCK,技术与课程融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探索与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把TPACK知识在整合过程中实现有效的贯彻。

下面结合我校核心课程液压与气动装调技术进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尝试。

一、课程概述

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技术是我校三年制和五年制机电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糅合了工作中经常能碰到的液压气动元件、平面磨床、装配打印装置、液面自动控制装置、数控机床实例进行教学,在理论教学同时展开实训操作,本次阐述的内容为装配打印装置中气动回路的控制——空压机的使用和维护,授课学时为4学时。

二、教学课程设计

教学课程设计是基于德国双元制中常见的六步法教学,主要分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价—反馈六个环节,该教学环节在我校的液压气动中已长期使用,学生也较喜欢相关的授课模式。本次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授课能基本掌握空压机的组成和维护要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一)教学设计微模型

(二)教学流程示意图

三、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的尝试

在本类授课中我们大胆引入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全过程使用,从课前的微课、PPT资源的引入,我们使学生接受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实时显示和回馈。在课堂上的评价通过投票、在线编辑表格实时录入,教师可以得到实时反馈的数据,学生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教师布置的内容。充分有效的考核评价模式可以对学生、老师的授课形成数据统计,也利于教师在课后进行点评与反馈。

四、考核与评价模式

本次授课主要采用平台端打分汇总,通过对小组和个人的投票选出“优秀员工”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并对相关学生提出新的期许,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认识,这是课堂差异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点,这种考核评价模式也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理念的方式。

五、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引入与创新,我们已经走过了多年,从最初的PPT带入课堂,到手机平台BYOD的带入以及高速5G网的切入,使得信息化教学能够大量地走到课堂实践。对此有以下的感触和收获。

首先,信息化教学与课程的融合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个性推送微课、多媒体课件、演示视频、智能评价(嵌入)等现代化信息手段,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及时、便捷、直观,也容易让老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和反馈。

其次,精品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这些包含课程录像、PPT、教案、试卷、学生手册、学习作品等立体化资源。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内容,课后可以反复收看和复习。实际学生反馈下来的情况表现也很理想。

最后,同教学方法一样,信息技术的引入也是“教无定法、重在方法、贵在得法”,不能因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促进学与教、学与学、教与教之间的全面融合,提高培养人才的能力。

参考文献:

白雪宁.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金属切削机床》课程为例[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7(7):242-244.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气动液压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液压系统常见污染及控制措施的探讨
自制液压储气式氢氧燃料电池
液压挖掘机改装抓木器的技术研究
刚柔并济
医用气动物流设备维修中的应用
破次元
融椅
ZYJ-7液压转辙机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