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
[摘 要] 自然主义教育观起源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到近现代才得到完善,其思想主张教育要顺应学生的个性、心理、天赋而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找到“相当的就业”,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其次在小学对学生进行职业熏陶,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最终接受专业职业教育,形成职业能力,从而胜任社会职业岗位。
[关 键 词] 黄炎培职业教育;职业意识;职业熏陶;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134-02
“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众的义务,称职业教育。”这是黄炎培对职业教育下的定义。这种大职业教育观日益成为现代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与黄炎培“相当的职业”
黄炎培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上的先导,其职业教育主张自然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并且把自然主义作为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的出发点。他于1920年2月发表于《教育与职业》第17期上的《〈职业心理学〉的介绍词》一文,强调职业学校学生要选择“相当的职业”进行学习。选择“相当的职业”有两层重要的内涵:(1)选择的职业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兴趣和个性发展。黄炎培从社会效能和学生发展两个层面上论证了他的观点。首先从效能的角度看,顺应儿童个性的教育是扬长避短的教育,可以避免造成教育的浪费,使教育的收益最高。其次是从学生生存、发展角度来看,发挥学生所长的职业教育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使学生在工作中产生快乐的情绪,从而达到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所以一个人职业和才能相当不相当,相差很大。用经济眼光来看:要是相当,不晓得增加多少效能;要是不想当,不晓得埋没多少人才。就个人来说,相当,不晓得有多少快乐;不相当,不晓得有多少埋怨。”(2)选择“相当的职业”要结合社会岗位的需求。为了解社会职业需求,黄炎培带头组建了由职教社与中华职业学校教职员联合组成的一个职业指导所,主要承担调查社会职业需求,分析社会职业特点,并把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宣传的工作。
黄炎培让学生找到“相当的职业”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建立在传统的以人为本、遵从学生个性的基础之上的,但同时也不乏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在其大职业教育观上很有体现。
二、“相当的职业”的实践路径
(一)职业心理:职业意识的培养
职业意识在文献中,第一个概念强调对职业的岗位任务、工作技能等内容的专业认知,第二个概念则侧重于生涯发展认知,而最后一个概念则是强调对职业的发展轨迹等的心理觉察,包括职业敏感、职业规划等。本文所讨论的职业意识更偏重第三个概念,强调对职业的发展轨迹等的心理觉察,包括职业敏感、职业规划等。职业意识的培养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且职业意识的养成并不是职业教育单单能解决的问题,还要依靠普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于普通教育,应该提供给学生了解职业兴趣的机会,适当在普通教育的各个阶段开发职业教育意识养成课程;之于家庭教育,应该提供给学生发展自我个性、兴趣、特长的空间,实行民主性的家庭教育,而不是仅仅关注就业市场的要求,盲目选择就业前景好的职业学习。
(二)职业熏陶:职业爱好、职业习惯、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的培养
进行职业熏陶要从小学开始。黄炎培主张职业教育及早进行,从小就开始分专业学习,这是他“专科一贯制主义”的体现。何为职业熏陶,“范土成器谓之陶,铸金成器谓之冶。以此方法,施之教育,使儿童不知不觉中,养成为己治生、为群服务之兴趣与习惯,所谓职业熏陶是也。”他认为人在一开始接受教育,是一秉其本能之冲动而已,初不知所谓冶生,所谓服务也。黄炎培认为一开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并不知道就业后要如何服务社会,如何去忙于生计。职业熏陶的目的是“养成儿童劳动、惜物、储蓄、经济诸良好习惯,其间接影响,何不在于治生上、服务上有深切关系?则皆职业熏陶之所有事也。”由此,黄炎培所说的在小学进行职业陶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种爱好教育,二是一种习惯教育,三是一种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训练,职业学校所有事也。职业熏陶则非仅职业学校所有事,而一般小学校所有事也。”职业熏陶是形成一种职业爱好、职业习惯、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教育和学生的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密切相关。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非一蹴而就。因此,主张职业熏陶要提早进行,并要依靠普通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
(三)职业指导:社会职业岗位需求
在初中阶段进行職业指导。黄炎培在《〈职业指导号〉的介绍语》一文中强调了学生的自主自治在职业教育上的重要价值。所谓自主自治是指学生在职业界能发展他们自己的能力,不要像从前加一鞭走一步的神气。职业教育有责任让学生在职业上达到自主自治,达到自主自治要依据职业指导,其指导标准有两个,“一个是职业心理,一个是社会状况。职业心理是要请专家研究的,社会状况,是要调查的。”“职业心理”是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爱好、职业习惯的集合,在进入职业教育系统之前已经在普通教育阶段养成,职业指导要于职业熏陶之后先于接受职业专门教育之前进行。
黄炎培重视社会需求对学生就业的引导作用,认为指导学生选择怎样的职业除了依据个人兴趣还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职业,这个职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因此,建立了职业指导所,专门负责对社会职业信息进行搜集整理。
黄炎培在职业指导方面的方法虽不系统,但其思想也值得借鉴。可概括为四点:
1.调查、分析各种职业需求及学校职业培养的状况,为学生选择职业、选择职业学校提供参考。
2.对学生进行职业性格分析和评价,以助于他们选择与自身特点相符合的工作。
3.调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量与各学校学科及人数,以谋求供求相应。
4.用各种方式宣传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并发布职业指导意见。
(四)能力本位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黄炎培主张本能教育,其核心思想是能力本位教育。他提出有别于传统识记教育的本能教育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现实,是为解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生计问题而产生的。当时的教育只顾识记,只评价书面分数,完全与职业和社会脱节,从而出现“农场尝用农学生矣,其知识、技能或不如老农也;商店尝用商学生矣,其能力未足应商业用”。在此背景下,黄炎培提出本能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目的观,把“发达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目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手脑并用”的教育教学原则,并由此延伸出许多做学合一的教学形式。
“手脑并用”的教学原则。黄炎培认为,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并认为做工自养是人们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合并起来。手脑并用的思想在如今看来其实是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学合一的思想理念。
黄炎培“手脑并用”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有两点新颖之处。
1.授课和实习交替进行。中华职业学校在章程中明确规定:“生徒半日授课,半日工作,务期各种技能达于成熟。”现如今有一种教学模式也是结合的,但是普遍的交替方式是先把一门课程学完之后再进行实习。中华职业学校采取此种做学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有一个极大优势,能及时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快速地发达能力。另一方面能有效地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
2.部分科目采取先实习后理论学习的教学模式。“例如机械科,采取先习后作制,新生入学,初级阶段两年,主要进行工科实习,只用四分之一学时修习普通基本学科。”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激发兴趣在先,带着问题学习是其二,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理论是其三。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总体要求指导思想中提到: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我们看到国家办理职业教育的思想是以社会为本的,若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促进就业、服务社会、满足经济市场要求等指导思想不谈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必然造成职业教育效益的低下,出现学生眼高手低、从业者流失率高、技工荒等社会现象。“乐业”是劳动者创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核心,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学生的“虚假”就业,还应该让就业者能够乐业,乐业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本能为伊始的,因此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社会劳动者的活动,有责任肩负起让学生获得恰当职业的重任。
參考文献:
[1]俞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3.
[2]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207.
[3]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二十年来服务职业教育的回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49-329.
[4]李兴洲.实现完美的就业:职业教育目的新论[J].职教论坛,2008(1):7-9.
[5]李明德.裴斯泰洛齐与“教育心理学化”[J].教育评论,2010(3):142-146.
[6]陈晓康.中国自然主义教育的历史渊源及其现代启示[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6):120-125.
[7]郑琼星.本能教育与自主创新:浅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本能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22-23.
[8]郑航芝.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文化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83-84.
[9]许宪国.黄炎培的职业能力观[J].职教研讨,2013(3):14-16.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