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霞
【摘 要】自主游戏是幼儿园组织与开展幼儿游戏的基本形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的心理体验的幼儿自愿、自由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尝试退后一步,既当幼儿自主游戏的“无为”者,将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也要当幼儿自主游戏幕后的“有为”者,适时支持幼儿自主游戏。
【关键词】自主游戏;教师退后;幼儿教学;“无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8-0240-02
在组织游戏时,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意愿,构建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环境或提供活动材料。强烈的教育意识,常促使教师积极而有意识地指导、支持幼儿游戏。从实践中发现,这些教育行为有时会背离幼儿游戏的本质特点,让幼儿“游戏不起来”。因此,教师可以尝试退后一步,以“无为而为”的支持方式,更好地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一、变“固定模式”为“打破常规”,提供自由探究的条件
自主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为直接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的游戏。因此,教师应“以幼儿为本”,提供适宜幼儿自主探究和自我表现的游戏条件,适时改变以往的固定模式,根据幼儿的需要,大胆打破常规,促进幼儿探究能力发展。传统的玩沙游戏中,教师一般会给幼儿固定的玩沙环境和玩沙工具,让幼儿进行固定的操作,如铲、挖等,而这种固定模式往往会束缚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尝试打破常规,改变游戏的模式,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自由探究条件。
如在一次玩沙游戏中,笔者特意调整了游戏材料,将以往的常规材料收起一部分,然后放置了一些瓶瓶罐罐及碗碟等。通过改变游戏材料,以促进小班幼儿之间的交往合作,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如有的幼儿将沙子装在盘子里放几个小石子,说是“红豆冰沙”;有的幼儿将小石子、树叶、小果实放一起制作“八宝粥”等。幼儿不再像以往那样重复挖沙,而是会制作各种各样的“美食”,有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幼儿就玩起了“过家家”“开美食店”“办宴会”等游戏。
在上述例子中,教师通过尝试改变游戏材料来改变固定的游戏模式,在游戏中,用打破常规的策略推进游戏升级,丰富游戏主题内容,使得游戏情节也随着幼儿的相互交流而不断变化。这样教师就退到了幼儿身后,真正成为了退后中的“有为”者。
二、变“材料包办者”为“等待支持者”,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以往在游戏中,教师总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幼儿游戏,秉持积极包办的态度,特别是在材料的提供方面。幼儿一有想法,教师就立刻提供游戏材料;游戏中,幼儿一碰到材料困难,教师就立即给予解决等。在实践中,教师不妨退后一步,改变策略,试用“等待”的支持方式,让幼儿自主开展游戏,寻找游戏材料,以自主搭配所需材料替代使用固定材料,自主与同伴合作制作游戏材料等。
随着幼儿行为的自主性增强,其对材料玩法的自主意识会增强,行为目的也会日益明确,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寻找材料,表现主题和情节。在自主游戏中,教师可以少投放一些材料,以让幼儿自主寻找材料。如“消防员”游戏,以往教师会为幼儿准备消防服、自制灭火器、水管等。这样游戏虽然能顺利进行,但现成的材料却抑制了幼儿的探究欲望,使得幼儿只会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游戏。教师应改变以往“包办材料”的态度,尝试用“等待”的方式,让幼儿自主寻找游戏材料,解决在游戏中遇到的材料问题。教师采用“等待”方式,退后一步,让幼儿自主寻找制作游戏材料,能充分激發幼儿自主游戏的欲望,更好地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变“积极引导者”为“隐性介入者”,支持幼儿自主解决游戏问题
游戏中,教师应以一种敏感的、响应的、支持的方式与幼儿互动,避免成为幼儿探究与尝试的干扰者;应以隐性的和间接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支持与维系幼儿游戏。在自主游戏中,幼儿常常会遇到问题,而教师过于重视“有为”教学,常常急于帮幼儿解决,则会使得幼儿的学习是被动、乏味、没有意义的[1]。因此,在自主游戏中,教师应变“积极引导者”为“隐性介入者”,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幼儿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
如一次户外自主游戏中,为了给小屋打扫卫生,幼儿想将高山榕上干枯的假槟榔叶子作成扫把。于是,他们就商量如何爬到高山榕树干上摘假槟榔叶。经过一次次谈论、一次次探索,最终他们拿到了假槟榔叶子。在此期间,幼儿没有依赖任何人,而是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认为他们自己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也选择在一旁默默关注,并为幼儿的每一次成功鼓掌。
教师从以往的“积极引导者”转变为“隐性介入者”,支持幼儿自主解决问题,这种“无为”中的“有为”有利于幼儿在探索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四、变“积极评价者”为“幕后倾听者”,倾听幼儿心声,改进游戏策略
自主游戏评价是指在科学全面地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自主游戏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自主游戏的环境、参与者等要素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促进幼儿的个性和谐发展[2]。但在游戏中,教师无法充分关注每个幼儿的游戏情况。因此在游戏结束后,教师通常都会组织幼儿进行集中评价,以了解更多幼儿的游戏情况,为下次游戏开展提供参考。但是评价时,部分教师常扮演“导演”的角色,试图改正幼儿某些行为或者解决一些问题,导致幼儿有话不能说,评价常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因此,教师应退后一步,将这种“积极评价”的教育行为转变为“自然分享”的聊天状态,营造一个自然而温馨的聊天氛围。
如在自主游戏结束后,坐在一起,以聊天的形式进行游戏评价,教师当幕后倾听者,让幼儿聊聊游戏中发生的故事。这样,在一次次分享中,多数幼儿能找到更多游戏的乐趣和方法,而教师也能进一步了解、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听到幼儿真正的心声,以为下次游戏开展提供参考。
总之,《老子》有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不是消极不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不对事物的自然发生和发展强行干预。在自主游戏中,教师表现的“无为”不是漠视、放任、懈怠,而是遵循幼儿游戏的本质,呵护幼儿游戏的自主意识,做到无为而为。简言之,教师应适时退后一步,当幼儿游戏的幕后观察者,用隐性的方式引导幼儿,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效果,让幼儿自主地“玩”,在“玩”中发展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