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程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中,既应让学生深入文本,在阅读中找寻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共鸣,还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与情境相关的联想,在阅读中提炼重要语言训练点,对知识点进行加工和创造,实现迁移运用。
【关键词】生活经验;实践;情境;迁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8-0235-02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但实际上,学生对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认知仍不够,他们很难将知识与经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储备深入学习,加强情感体验,能缩短学生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整合、概括、模仿等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与创造,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
一、深入文本,寻找共鸣
教材中的许多主题,如历史主题、古诗文、不同民族区域的风土人情等,与学生的认知、生活经验相隔甚远,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会有一定的陌生感和畏难心理,因而对这类文学作品的学习动力不足,更谈不上获得有深度、有广度的学习体验,以及精神的共鸣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找到与文本之间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受到文本蕴藏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和精神上的共鸣[1]。在教学一个新的人文主题时,教师应有整体意识,应让学生查阅和分享相关资料,了解其历史事件、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作者的生平事迹等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走进文本。这样学生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鲁迅专题第二十四课《少年闰土》为例,学生对鲁迅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背景以及特有的白话文都比较陌生,读起来相对拗口,且難解其中蕴含的深意。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参考单元导语提出的“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要求,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自己不懂的词语的意思,了解鲁迅在民族危亡时作出的文学贡献、他的成就以及《故乡》的创作背景等,并在课前分享。初读时,应让学生参考课后习题,概括鲁迅与闰土有关的内容,找出重点部分进行评析,参考图片,在讨论中感受鲁迅和少年闰土之间的真挚友谊,给后续的故事留下一个悬念,课后交流。这样的语文实践能为学生开启本单元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本文的重要途径。课上,教师还可以设置讨论环节,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自己的交友经验,评价闰土给鲁迅留下的印象,并说出理由。学生在相对充足的交流探讨中,能感受到闰土的人物形象,以及少爷鲁迅对外界的憧憬;在想象别离之景时,能感受鲁迅和闰土之间虽身份不同,却有着真挚的友谊。让学生通过在课外拓展《故乡》节选,了解鲁迅和闰土后来的故事,前后对比,引发思考,进一步感受鲁迅对童年那份情谊的怀念。先读之,后感之,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找寻与文本之间的连接点,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二、情境体验,产生联想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曾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源自生活,所以走进生活,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则童话故事,六年级的学生和三年级的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是不同的。“生活经验是语文实践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找寻其生活来源或与之相似的情境,有效组织利于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搭建生活体验的平台,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拓展生活认知,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掌握语文知识,体会思想感情,实现迁移运用。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主题单元时,应当引导学生透过课文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民俗文化之美,再对比作者笔下的内容与自己熟悉的内容之间的异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从腊月初旬到正月初九,文本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授课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领会老舍详细描写重点部分和略写次要内容的编排,还要鼓励学生联想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回到自己的亲身体验中领会老舍是如何安排主次,详写重要部分的。教师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播放老北京过春节时的视频,配上饶有京味儿的解说或朗读,让学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及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韵味,体会作者是如何借助俗语、生动的修辞或充满地域特色的词汇凸显风俗特色的[2],让学生依据文本,引发联想,从中寻找素材,开拓思路,进行深度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各种资源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产生联想,那么便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语文知识,为迁移运用作充分的准备。
三、以读促写,实现迁移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在编写上进一步加强了阅读与表达之间的联系,更加注重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迁移运用的能力。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自古以来,教师便十分重视教学中的迁移运用。迁移运用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每个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整合单元习作要求,寻找课文中的写作训练点,制定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实现语言文字运用的迁移。小学生的学习很多时候是在模仿中进行的,仿写训练能加强学生的语感,能使学生仿中求创,慢慢形成写作技巧的迁移运用。如从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可以发现,其习作要求与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相照应。教科书在编写上注重“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将该单元中详略得当的方法渗透在每次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小练笔中,教师应训练学生模仿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的写法。习作教学时,应启发学生在描写时“化大为小,抓住特点,详略得当,点面结合,富有真情实感”。结合生活经验,在习作中进行写法的运用和迁移,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3]。
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一次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了解生活;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语文学习习惯、态度、兴趣、方法、知识、技能的迁移,在理解运用中更好地提升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国正.我的语文工具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6
(7).
[2]陈勇.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D].西南:西南大学,2010.
[3]王小芳.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黄玉津(1991~),女,汉族,福建厦门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