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静
摘 要: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职生更应该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技能,这是培养新时代优质技术工人的内在诉求。调查研究表明: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学生虽然有较高的劳动认知和劳动意识,却缺少热爱劳动的行为实践;不同性别学生在劳动实践上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劳动实践上有显著差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对中职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应发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打造中职特色劳动教育体系;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多措并举促进“五育融合”;加强“家—校—社”保障机制,为劳动教育提供有力社会支持系统。
关键词: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劳动观;实践教学
在当前中国教育改革潮流中,“五育融合”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德智体美劳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劳”作为“五育”组成部分之一,必然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作用。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2019年6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包括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了相关要求。劳动教育最本质的价值目标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3]。因此,为了解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开展了实证调研,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促进中职学校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彰显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一、研究方法说明
(一)调研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和宁波市三所中职学校一年级至三年级的部分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随机发放260份问卷,回收问卷235份,回收率为90.3%。调查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的编制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问卷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户口类型、家庭状况和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情况等;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问卷调查,包含30道选择题,内容主要包括中职生劳动观、劳动行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现状三个方面。本研究采用李克特的五点量表计分法,采用正向计分的方式。
(三)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克隆巴赫系数方法来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值为0.915,大于0.9,证明研究数据的信度质量较高;KMO值为0.907,大于0.9,表明此问卷的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结果:卡方值为5 186.868,相应的概率sig为0.000,小于0.05,所以Bartlett球度检测具有显著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数据的克隆巴赫系数和KMO值均高于0.9,表明该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质量高,问卷结构较为稳定和可靠,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一)总体水平分析
劳动教育课程是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根据调查的数据可知,有64.7%的中职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并未形成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课程意识不强,同学校同年级在此问题上也呈现了不同的答案。
从调查结果看,中职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且育人目标和实际教学中的理念有偏差。调查结果显示,有59.2%的学生认同学校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有61.7%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比如宣传大国工匠事迹和劳动模范故事等;有61.7%的学生认同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虽然学校注重劳动精神、劳动文化氛围的培育,但根据一些学生反映,学校仍然会以学习成绩为由,忽视学生的劳动教育,除了缺少正规、系统的劳动教育外,有29.4%的学生反映教师经常把劳动作为惩罚工具,还有41.7%的学生对此问题保持中立。
数据表明,有93.2%的中职生都能意识到劳动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有88.6%的学生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根本途径。对于“劳动的分工”这一问题,有89.2%的学生认为,劳动只有分工不同,而无贵贱之分。这也表明,中职生有着较为丰富的劳动认知和较高的劳动意识。
当谈及到家务劳动的话题时,有7.7%的学生认为做家务是大人的事,与自己无关;有19.1%的人选择中立;有73.2%的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做家务。从调查数据看,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劳动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有46.4%的学生是因为父母怕耽误其学习而不让他们做家务,这也是现在很多学生参与家庭勞动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当被问到劳动是否会占用学习时间时,有38.2%的学生认为劳动不会增加学习负担;有16.6%的学生认为劳动对学习有严重影响;还有34.5%的学生对此问题保持中立。这也反映出学生普遍认为劳动是重要的,但仍然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调查还发现,有63.4%的学生认为,劳动观念对塑造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有重要影响,这也为中职学校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社会上的一些贫富差距现象也对中职生的劳动观产生了影响。调查显示,有57.1%的学生认为应该“以辛勤劳动为荣”;有31.1%的学生保持中立;还有11.9%学生认为,社会的贫富差距使其对“以辛勤劳动为荣”产生了怀疑。但当被问到未来的就业意向时,有70.2%的学生表明,将来如果做不了社会精英,也会甘愿做一名技艺精湛的一线劳动者。
中职生虽然有着较高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认知,但与其实际劳动行为有偏差。当被问到是否經常进行劳动实践时,只有60.2%的学生表示经常从事家务劳动;有67.2%的学生选择了“我经常打扫寝室卫生”。除了日常清洁劳动,中职教育要体现其职业性和实践性,实践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也必不可少。调查显示,有68.1%的学生表示“在实习实训课中,我会积极动手实践”;有67.3%的学生表明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有48.5%的学生会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等公益劳动。这也说明,大多数学生只愿意选择生产性劳动,对服务性劳动的参与和关注较少。
(二)差异性分析
1.不同性别学生在劳动实践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性别分组,然后进行均值比较,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女生在实习实训课的实践表现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均得分略高于男生,男生在参加技能大赛的得分略高于女生。通过T检验发现(见表3),显著性的值均大于0.05,说明不同性别学生在劳动实践上没有显著差异。
2.不同年级学生在劳动实践上的差异分析
将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分组,从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二年级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实践、参与社会实践和参加技能大赛方面的得分都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见表4),不同年级学生在劳动行为上有显著差异(见表5)。在实习实训课动手实践和参加技能大赛中,一年级学生得分最低,但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年级学生得分略高于三年级学生。这是因为:中职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还未进行全面的实习实践学习,专业技能不过硬,但仍在努力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服务性劳动能力;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系统的专业基础课,正在学习专业实践课程,因此,实习实训课的动手实践意识较强,且动手实践机会较多,自然也会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以提高专业技能;三年级学生会有一段时间的实习,但在实习阶段实践操作机会较少,剩余时间需要准备就业或升学,故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劳动实践。总体来说,中职生的劳动实践大多集中在二年级,中职生的劳动实践与实习实训结合较为密切,因此,中职学校探索在实习实训课中实施劳动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三)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现状的原因剖析
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热爱劳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对于学生的生涯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也是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必然诉求。但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目前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展效果不佳,存在学校自身、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
1.学校劳动教育主导性作用失位
作为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在教育目标上要突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主要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本领,能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这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具备吃苦耐劳、愿意动手、勤于实践、爱岗敬业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但目前中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甚至存在“实习实训就是劳动教育,无需专门的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首先,中职学校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缺乏引领性的文件和具体措施,劳动教育课程较为零散,大多停留在对劳模事迹和大国工匠等劳动精神的宣传,没有将劳动教育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没有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进行有效融合。其次,部分教师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不但没有对学生正确进行劳动认知、劳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反而将劳动作为一种教育惩戒的方式,这种惩戒式劳动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劳动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最终造成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与目标有所偏离。最后,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学校缺乏劳动的实践氛围和积极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劳动意识逐渐淡薄,继而养成不良劳动习惯,这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以及未来的生涯发展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2.家庭劳动教育基础性地位偏离
现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不愿让孩子从事家务劳动,认为过多的劳动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其学习成绩,父母承担了孩子力所能及的所有家庭劳动,从而导致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自然会对子女的劳动认知和劳动情感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即便孩子就读职业学校,部分家长对职业教育本身却存在偏见,仍然抱着“因为孩子成绩差才读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学校读出来也没啥太大前途”的消极思想。另一方面,家长忽视了劳动的育人价值,不能有效利用家庭内外的劳动教育资源。许多家长认为,家庭劳动教育只是让孩子做家务,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家庭外的社会资源,只劳不教,流于形式,这是对劳动教育内涵和形式的窄化,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学生在家庭接受着片面的劳动教育,对其劳动观、劳动习惯和劳动行为的养成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3.社会劳动教育支持系统薄弱
崇尚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当前,我们已经全面步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全球各种社会思潮不断碰撞,对我国社会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一些人的劳动观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和扭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和“学而优则仕”的偏见性价值取向在社会上仍较为普遍,使得社会对于职业教育存在误解,职业教育始终被看作“平民教育”和“差生教育”[4],这显然不利于新时期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虽然绝大部分中职生都认同劳动对个体、社会的重要性,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会让中职生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我怀疑,若学生产生消极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意识,势必会对其劳动行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中职生的就业前途和发展空间受限以及薪资待遇偏低,学生会担忧自己的就业前景,这也会对其专业技能和劳动素质提升有影响。
三、建议与对策
新时代,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推动“中国制造”的转型和升级,培养大批优质技能型劳动者是时代所需,职业教育为此肩负着重要使命。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和重点,应当突出职业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劳动性特征。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中职生的职业技能,还能培养中职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提高其综合素质。因此,加强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彰显劳动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塑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打造中职特色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观的树立,包括劳动认知、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二是技术技能的培养,包括技术认知、技术能力、技术素养等;三是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公益劳动的培育。中等职业学校应将劳动观培育、劳动技能提升、公益劳动的培育相结合,进而突出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从而使学生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劳动教育不能“只教不劳”或“只劳不教”,培育和践行劳动价值观,关键要做到知行合一。劳动认知、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和劳动行为的培养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紧密相连,劳动实践是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学校劳动教育是否取得成效的根本标准。
学校要制定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严格的管理制度是推动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抓手,劳动教育在中职学校难以开展的一大原因便是缺乏系统、有力的管理制度。中职学校应结合中职文化与学生特征,制定劳动教育的相关制度,明确规定劳动教育时间,确保劳动教育能够有序稳定地实施;全面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及时完善相关档案记录,将学生的劳动实践表现纳入其综合评价体系中,加强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此外,中职学校要继续大力宣传和弘扬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和宝贵精神,发挥学校“大师工作室”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能近距离感受技术和工匠的魅力,加深对技术工人的身份认同。工匠精神强调技术精湛、求实创造的职业精神,依赖于劳动实践,结合工匠精神实施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中职学生领悟劳动精神,认识到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的重要性。
(二)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多措并举促进“五育融合”
第一,中职学校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要注重劳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密不可分,很多职业教育资源都可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直接资源。实训和实践基地可以为中职生的劳动实践提供场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勞动习惯,尤其要注重培养中职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要求,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操作以提高技术技能,但不能把技能训练当成劳动教育的唯一目的。在实训教学中,除了积累产品制作等生产性劳动所产生的直接经验,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不只是要有“以身验之”,还要有“以心悟之”[5]。劳动教育在许多学校开展受阻的一大原因在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只聚焦在“劳动”,却少了“教育”的价值。中职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除了作为学生技能训练的场所外,也需要将其充分利用为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在实践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劳动素养。
第二,建立完善、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与德智体美教育紧密联系。调查数据表明,有75.8%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劳动观、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的培育。为此,首先,应重新打造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中职学校应建立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中职生的生涯发展需求,设置“劳动与职业”或“劳动与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融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其次,除了单独设置课程,还可以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融合。中等职业学校要促进劳动教育育人质量的提升,必须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各育”融通起来,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渗透[6]。即以思想政治教育或专业课程为载体,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包括一些劳动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以及就业观念的引导,这样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的“日常化”。
(三)构建“家—校—社”保障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家长是孩子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和职业观念的启蒙者,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首先,家长要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认识到劳动素养对中职生当前的学习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为孩子传递积极的教育观、就业观和劳动观。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把学习和分数作为学生的唯一目标和任务,也不要把劳动作为“劳动改造”的手段,因为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劳动。家长应考虑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点在劳动认知、劳动意识、劳动情感等价值观方面对孩子进行培育,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劳动习惯和较高劳动素养的新时代公民。
社会支持系统对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十分重要。社会实践一方面能够拓展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拓展学校教育的时空界限[7]。学校应联合家庭、社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利用家庭所在社区组织推动劳动教育更好地开展,拓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社区要积极为中职学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参加志愿者活动、慰问老人、社区宣传等公益性劳动。学校可将学生参与的社会公益性劳动纳入学生综合考评中,鼓励学生利用自身所学专业特长帮助社区居民,让其充分体验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和劳动价值的魅力,主动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李克强讲话 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EB/OL].(2018-09-10)[2020-03-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05)[2020-03-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
[3]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9):45-48.
[4]沈有禄.谁上职校?为什么上职校?有何差异?[J].教育学术月刊,2016(7):57-66.
[5]柳夕浪.全面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内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4):9-13.
[6]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7]易臻真,王洋.以社会实践承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与使命——以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劳动教育课程链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9,38(10):30-35.
[责任编辑 贺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