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视角下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2020-08-19 06:45蒋大伟
考试周刊 2020年72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生本教育理念意为“以学生为中心”,它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重要理念和指导思想。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发展观和人生观,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健全高中教育阶段教育机制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反思和优化,学会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完成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本视角;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 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培养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时,让学生在课前先观察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图。描述全球气温上升时段,并分析从19世纪末至今全球气温总趋势变暖的原因。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数量增加。教师可以接着提问学生,温室气体的来源是什么?学生们可能会想到能源、交通和工业燃烧化石燃料。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呢?如果人类继续我行我素,又会产生什么后果?这样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会对周围遇到的一些不符合常规的温室气体来源产生评判。通过观察分析问题想对策,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批判性地理思维,并运用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

二、 巧借教学情境,发散学生思维

生本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师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创设能让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情境。例如,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形象直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使记忆更深刻。比如教师在教《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就可以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除了对本节课内容有初步感知,还可以产生一些观看感受,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这样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内容理解更加深刻。上课前先用多媒体播放“北京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并且运用语言导入: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外部轮廓。城市外部轮廓是怎样的,城市内部又是怎样的?让学生看一看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有团块状、组团式和条带状。这样一来学生就了解了城市的外部形态。了解完之后教师接着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城市内部形态感到好奇吗?它的内部又是什么样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什么?学生回答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休憩用地、绿化和农业用地等。大多数城市的土地都是用来作为住宅或工业方面。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的要求一致,换言之,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也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北京城市土地利用简图”,看看北京这座城市主要有什么功能区。学生通过读图会发现北京主要功能区有住宅区、工业区、商业中心区和混合功能区等。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区分。能通过阅读城市地图,说出这座城市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什么,功能区有哪几种。还要能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并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这样通过教学情境的导入,一步一步让学生了解了城市的概念,城市的外形、内部结构和功能。在教师语言创设的情境下和多媒体课件帮助下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对所在城市的了解和熱爱。

三、 借助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基本理论,而更应该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地理学习也不能只依赖课堂讲授,教师应该多举办一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活动,如实地观察、社会调查等。在学习人教版地理必修二5.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让学生去实地观察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布局,再根据教材上所说的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和网络化介绍交通运输发展趋势,通过优缺点的比较在实践中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例如,铁路运输优点是速度快、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但缺点是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短途运输成本高。而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但缺点是耗能多、成本高等。这样能够使学生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利弊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还可以选取具体案例分析影响交通布局的各种因素(公路线,铁路线航空港,港口等)。让学生从古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今天“国际铁路港”,对比分析成都古、今交通区位条件。学生通过倡议查资料了解到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绕,陆上交通不便;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不利于航运,所以古代水陆交通极为不便。现在由于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蓉欧(成兰、成西、成渝)等(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航空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最后学生一致得出结论,现代交通线建设中,社会经济因素已经超越自然因素成为决定因素。当然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其中可给予适当指导,通过这样的锻炼,加深了学生对川陕两地的了解,区域认知和实践能力都会大幅度提升。

四、 教材联系生活,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所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客观存在。地理环境能制约人的生存和活动;同时人类的生存和活动也会影响地理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仅限于教材,而应该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地球上的自然条件与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应该控制自己,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资源,拒绝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协调人地处于平衡关系中。例如,在学习人教地理必修一3.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思考与水资源有关的问题。当学生产生共鸣后,教师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三部分内容:什么是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如何?为什么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缺乏的原因,何如合理利用水资源?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脉络,使其能够清楚把握本节课的内容与框架。然后让学生一一回答。接着推进新课,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水资源广义和狭义的概念,这样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某些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缺乏的现象,鼓励学生讨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合理策略,思考水资源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本节课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增强其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理解并深刻认识到尊重自然,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能更好发展的基础。让学生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养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态度,为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打下坚定基础。

五、 评价方式多元化,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高中地理重点是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去学习、去研究、去探索、去合作。但这并不代表教师无所作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时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评价课堂则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总结和反思,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发挥学生积极性,提升他们内驱力,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同时,让学生以自我为主体,增强学习地理信心,提高地理学习综合能力。在评价的时候注意方式方法。教师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问题参与的积极主动程度、课下作业是否认真、教师布置的实际调查工作有没有认真完成等做出合理性评价。原则是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多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另外,学生个体之间也要进行互相评价,来自周围同龄人的比较有时候往往更有说服力,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大家对总体评价要有一个成果性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能直观看到自己每一单元的表现,一切从学生出发,将人文关怀进行到底,把“以生为本”“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理念贯彻在每一次课堂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是中学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参考,在生本视角下开展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活动,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应该以生为本,更新教学观念,结合地理核心素养,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情境,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傅宏飞.构建生本课堂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7(25):70.

[2]张国斌.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改进[J].名师在线,2020(6):54-55.

[3]张兴丽.例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全国科研理论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341-343.

作者简介:蒋大伟,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